张胜璋[1]2003年在《现代居士艺术家的散文艺术世界》文中研究表明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文化的熏陶在现代作家的人格构成、文化心理、艺术审美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丰子恺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一家。佛教文化在他身上实现的某种现代性转换赋予了这位现代居士艺术家独特的人生价值、艺术观并影响其散文创作的风格特征。研究丰子恺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是切入其散文艺术世界的一个极富诱惑性但又存在相当难度的课题。 “现代居士艺术家”是我给丰子恺的身份界定,也是解读其人其文的关键。本文将以现代文学与佛学的关系为背景,通过对同时代相类似作家的对比梳理丰子恺在吸收佛学精神方面具有的异乎常人的思路与境界,进而阐释佛教文化给丰子恺散文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审美风格,包括他充满禅味的儿童观给他的散文创作带来的特色,以及佛家“大人格”的涵养如何在他身上呈现“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从而较为清晰地展示丰子恺为现代艺术审美所提供的独特风韵,进一步肯定其散文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朱晓江[2]2008年在《现代性视野下的丰子恺散文研究》文中认为丰子恺的散文与漫画,从作品内在的意蕴出发加以概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优美的,表现的是人生的情趣;一是辛辣的,直接或间接地批判社会现实。从批判社会现实的一面讲,丰子恺的散文或漫画,除了表现出类似于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主题、对下层民众的同情以及直接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文字以外,还有一部分作品是表述他对于现代科技、制度及都市生活的看法的。在后一部分文字及漫画中,丰子恺通过对现代科技、制度的弊端的描写,对某些都市现象的放大、批判,揭示了现代文明中人性之间的隔膜与丑陋。在20世纪的中国,科技的发展、都市化程度的提高都是社会“进步”的显性标志之一。但在丰子恺看来,现代文明由于对于人性的压抑,非但没有使它表现得比传统的农业文明更可爱或更高明些,反而呈示出了诸多恶的方面;而欲解决这种人性上的隔膜与丑陋,消解社会上种种恶的世相,丰子恺认为,出路正在于须以一种艺术的态度——亦即“绝缘”的态度——来看待现实生活,而这,也就是他优美一类散文的写作主旨之所在。这样,建立在对现代文明(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经由“绝缘说”的理论中介,丰子恺优美与辛辣一面揭示现代科技、制度弊端的散文写作之间,在思想主题上有了相互融通的方向:即由他辛辣一面散文(部分)所揭示出来的社会问题,经由生活艺术化(“绝缘”)的转化,最后在其“闲情”散文中得到消解。这就是说,从文化的逻辑上分析,丰子恺的散文写作不但具有现代性反思的思想品格,而且也还拥有解决类似问题的文化主张。这样的文化主张,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可以借鉴的文化意义。
黄思源[3]2014年在《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不断“删繁就简”,导致了便捷的图像媒介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而言之,图像代替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成为了图像。对于图像的泛滥给社会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思想者们纷纷提出了文化危机、社会危机、文学危机之说,但这些说法在中国似乎有些过于杞人忧天、耸人听闻。对此,通过“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研究来折射文学仍然是人们千百年来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丰子恺系中国现代文学和绘画创作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突破了以往传统诗画纯粹“自娱”的窠臼,形成了开放型的、与商品图像有相近功能的、却又不失艺术本真的、且能担当社会责任、导航健康生活取向的“诗画媒介”。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外共分五章:绪论部分,首先说明了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研究是为了给当前社会审美环境开辟出新的天地;其次对当前丰子恺研究状况做了细致的梳理;最后归纳了写作论文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观点做了亲睐的回顾。第一章简述了中国文画结合的发展脉络以及丰子恺文心与绘心复合的师从、交友渊源。首先,交代了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的先决条件,阐述了儒释道叁家思想对诗画结合起到的积极作用,说明了文学与绘画结合的传统性;然后描画了丰子恺的师从、到异国游学的收获和他与国外学者交流的图谱。最终,本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丰子恺文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定位。第二章主要探讨了丰子恺散文写作与漫画的交融。首先,从散文的内容和思想着手,将丰子恺散文梳理成“儿童漫画散文”、“学生漫画散文”、“佛教漫画散文”叁类;其次,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来谈丰子恺散文中所具有的“写实法”、“比喻法”、“点睛法”;最后还深挖出丰子恺散文中还运用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五笔法”,并对这五种笔法的内涵做了阐释。本章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绘画技法可以由表到里的渗透到现代文学作品之中。第叁章主要是谈丰子恺的题画诗句中的社会人生。首先介绍了佛学的精神与丰子恺的宗教教义观念对现实生活传达的人生境界,这是针对类似《护身画集》之类的题画诗句而言的;其次,以社会漫画的题画诗句为论据,揭示了丰子恺题画诗句里蕴含着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观念。并对丰子恺的少许关乎文人情趣的题画诗句做了论述;最后提炼出题画诗中的生命体验与感悟。本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阐明诗句溶入视觉图像之中的生命价值与精神作用。第四章主要探讨丰子恺为作家文本创作的插图封面。插图封面虽只是对文本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然可以从漫画、插图、封面叁方面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述。本章的重点在于说明丰子恺创作的图像如何可能作为文本的图像叙事,这可从叁方面加以分析:一、以丰子恺为朱自清的散文《儿女》所作的《丫头》漫画为例,来探讨文与画之间的互通表达;二、以丰子恺为周作人《儿童杂事诗》所作的插图为例,来探讨文与画之间叙事方式;叁、探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来丰子恺所创作的书籍封面,以孙俍功的《海的渴慕者》、王统照的《黄昏》为例探讨封面图像本身与文本内容所共生出的话语,最后将鲁迅和丰子恺的封面创作理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丰子恺封面创作的媒介意图。第五章主要是谈诗画媒介对当下多媒体创作的滋养。首先论述了中国文画的艺术本质与教化。其次从绘画和诗歌的媒介共性谈起,提出“诗画媒介”的概念及叁种类型,举例丰子恺诗画,阐释诗画媒介的朴素审美品格。接着探讨了诗画媒介主体的社会责任感,揭示出当代学者强烈社会责任心以及敢于担当的立场。最后探讨当前商品化读图时代所带来的文化危机,说明诗画媒介朴素审美品格的当代启示。
陈颖[4]2018年在《护生与护心:艺术与人生的互渗》文中研究说明丰子恺是一位多面手,他以绘画尤其是漫画创作而名声在外,同时他的散文创作很有个人特点和风格,其儿童散文尤其深受读者的喜爱。丰子恺还是一位有成就的翻译家。除此之外,丰子恺还是一位践行的佛教徒,他所有的创作都深深地打上了佛教的色彩,无形中给他的各类创作增加了谜一样的魅力。也因此,在一般的文学研究和绘画鉴赏之外,各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散文与绘画、童心与佛心等等,在丰子恺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多少有些肢解之感。所以本文力图将丰子恺的实际人生与其文学和艺术创作打通,在其人生中提升艺术,在其文学中感悟人生。——因为艺术与人生的互渗和相成,恰恰是丰子恺文学和艺术的最大特点。本文从以下叁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梳理:1、丰子恺的随笔散文、尤其是儿童随笔往往取材于身边事子女事,弥漫于其散文中的基本理念——护生是丰子恺切实的生活体验或“教训”水到渠成、萃然而成的结晶,所以,他的随笔少了说教味,多了自然性;2、佛教是个人的修行和事业,丰子恺却能将它发扬光大,由己推人,成为守护心灵和灵魂的护心符,这给他的文学和艺术带来了某种生命哲学的高度;3、随意着笔,将生活“还原”,这是丰子恺漫画的一个特点,然而世俗心,也就是佛心,取材于儿童生活的漫画,最终丰子恺总能归结到“护心”上来。
韩红杰[5]2012年在《论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文中研究说明“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思想的重要命题,现代知识分子深入领悟到“人生”与“艺术”的关系,将“人生艺术化”作为精神价值取向,追求人格的完满和生命境界的审美化。丰子恺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追求艺术人格和审美生活的一生。“绝缘说”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的逻辑起点,他主张以“绝缘”的态度、艺术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有情化的生命境界。“同情说”体现出他对现实的关怀,主张万物一体,要给予世界万物以热诚的同情,《护生画集》则在“同情说”的思想指引下应运而生。在这本漫画集中,丰子恺用艺术去宣传佛教义理,意欲通过艺术将佛家的精神灌输到人的心灵之中,从而启迪人们的思想,达到促人警醒、劝人行善的效果。艺术的人格是丰子恺“人生艺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艺术应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人生学艺术,便是为求得人格的圆满。健全的人格,对艺术人生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李叔同对丰子恺艺术人格的形成及其“人生艺术化”的追求起到了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丰子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思想层面上,而且表现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丰子恺引导更多的人去追求健全的人格和审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现代居士艺术家的散文艺术世界[D]. 张胜璋.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现代性视野下的丰子恺散文研究[D]. 朱晓江. 浙江大学. 2008
[3]. 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D]. 黄思源.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 护生与护心:艺术与人生的互渗[D]. 陈颖. 青岛大学. 2018
[5]. 论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思想[D]. 韩红杰. 首都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