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以四川通江县为例论文

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
——以四川通江县为例

李德明 熊洁 蒲忠皎 马敏华

近年来,通江县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引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强“文化小康”建设,充分发挥通江文化特色,更好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通江篇章。

聚焦文化兴盛,促进乡风文明,精心守好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调研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要看到,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同时,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蔓延。乡村是否振兴,要看农民的精气神旺不旺,看乡风好不好,看人心齐不齐。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通江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面积4116 平方公里,辖524 个村80.2 万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光荣,享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红军之乡、银耳之乡、溶洞之乡)的美誉。通江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兴盛,让广大农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要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农村、入农户,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激励各级干部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民群众。传承发展提升通江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入挖掘通江县地方文化、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

空山盆地

聚焦文化聚力,加强“双基”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农民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机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在全社会树立“乡村振兴 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对乡镇优先做出制度性安排;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社会各界力量投向乡村。

通江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社会满意度的迫切需要,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必将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良好风气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社会满意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江通过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次,坚持特色发展,培育旅游精品。突出乡土气息、民俗风味,做好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生产生活特色的挖掘工作,让游客了解农林科学知识、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

一要培育一个组织。成立通江乡贤研究会(民间社团组织),确保工作落实落地。首先,选配好通江乡贤研究会组成人员,这是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具体实施乡贤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搞好乡贤评选、组织出版乡贤文化研究刊物、开展乡贤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其次,各乡镇成立乡贤研究分会,配合通江乡贤研究会做好乡贤工作,组织联谊、增进乡情,加强联络、听取乡音,推荐乡贤、参与乡事。把评选乡贤的权力交给群众,通过群众举贤,选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热心敬业、群众公认的道德标杆和社会榜样。

第三,坚持融合之路,突出发展重点。加强部门联动,坚持“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革命老区,通江被列入全国1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 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通江全年共接待各类旅客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

一要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发现和整合具有通江地方特色的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习俗等,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深耕根植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据统计,通江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 个。民间文学《月儿落西下》《十里坪》;传统音乐《巴山背二哥》《豆芽葱蒜叶》《巴山茅山歌》《巴山梨园民歌》《打夯歌》《薅秧歌》;传统戏剧《对灵三献》;传统曲艺《红军夜袭老观庙》;传统美术《通江石雕》《巴山剪纸》;传统手工技艺《余氏竹编》《通江银耳生产传统工艺》。另有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 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 人(已故4人)。

聚焦文化助推,坚持融合发展,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叠加

三要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开展乡贤“培树”活动。围绕树乡贤、学乡贤、用乡贤,把乡贤选出来、树起来。二是开展乡贤文艺创作活动。丰富乡贤文化元素,出版一批乡贤文化研究丛书,编写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组织一批贴近群众生活的巡回演讲,形成乡贤队伍明星闪烁、群星璀璨的榜样效应。三是开展乡贤文化“进厅堂、进课堂、进讲堂、进礼堂”活动。

《周礼·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传统文化中,木材便是这通天接地,感应时气,材美更可巧工的良材,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理想之材[1]88。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不同地域环境及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点。然而在中国近现代文明进程中,随着新的建筑材料建造技术的涌现,传承发展数千年的木结构体系在中国逐步淡出,广大乡镇居民也转为采用砖、混凝土等材料建造新的居所。

首先,坚持市场导向,完善规划布局。加强文旅融合,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对通江乡村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对通江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二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通江是文物大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露天博物馆”之称。据统计,县域内有不可移动文物863 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4 处;有可移动文物9148 件。有中国传统村落8 个,省级传统村落21 个。有红军革命旧(遗)址186 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7 处,其中国家级2 处、省级9 处、市级5 处、县级67 处。有可移动红军文物2134 件,其中一级文物3 件、二级文物20 件、三级文物268件、一般文物1843件。丰富的文物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支撑。因此,要突出以地方文化为引领,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奖励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生态和产品,打造系列旅游精品及特色村镇,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动通江乡村全域旅游转型升级。

2.3 免疫接种情况 通过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285份IgM抗体阳性病例进行免疫史搜索,71例无病例信息,漏报率24.91%(71/285);29例有免疫史,接种率13.55%(29/214),年龄在1~7岁之间,均只有1剂次;132例无免疫史,占61.68%(132/214);24.77%免疫信息不详(53/214)。无免疫史的132例病例中,8月~6岁组有70例,占比最高,均为非本县区户籍,15~22岁组有3例,占比最低,见表2。

第一,卡钻亦或是掉钻。在器材组装的过程中,钻头与钻杆的安装不牢固。长此以往,施工的时候就会引发卡钻的问题,若强行转动,就会产生掉钻的现象。所以说,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对施工工具进行及时查看,更换已经破损的零件,确保钻孔灌注桩施工建设的正常运行。

二要抓住两条主线。一是深度挖掘,夯实传承发展根基。通过史料研究,把通江“三李”(李蕃、李钟壁、李钟峨)和通江“十大将军”(何正文、傅崇碧、陈彬等)等历史乡贤宣传好,增强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二是注重培育,谋求创新发展突破。组织力量,通过干部下乡访贤、基层群众荐贤、礼贤下士拜贤、深入基层寻贤、优化环境招贤等方式,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在挖掘整理传统先贤思想精神基础上,培养一大批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

与新西兰明确的禁令不一致的是,澳大利亚在塑料微珠方面一向采取的是行业自愿协议的原则,但两者的目标都是希望通过禁令或签署的自愿协议能够减少甚至停止在个人护理产品,清洁用品及化妆品中使用塑料微珠。

聚焦文化人才,加强聚集创新,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行通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智力支持,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调查发现,不少农民确有发展致富愿望,也有干劲,吃得苦,舍得干。但是花了不少气力,还是做不成产业,形不成规模。究其原因是起点太低,不懂专业、不懂技术,更不懂产业、不懂市场、不懂管理。实践证明,乡村经济要发展,乡村产业要兴旺,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所以,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智力支持,要强化人才支撑。

● 使用以太网作为现场总线传输介质的协议。这些协议要求完全控制以太网介质。传统的TCP/IP通信只能通过现场总线(EtherCAT®和POWERLINK®)或现场总线(Sercos)分配的通道进行搭载。现场总线牢牢掌握着带宽控制。

通江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回流,关键一点就是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局面,让更多“城归族”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大巴山腹地的通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1 万农业人口中22 万人常年在外务工。近年来,通江县着力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发展,带活县域经济,以此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抓手,成效喜人。2016 年以来投资规模在100万元以上的经济实体就达400余家,带动就业2.16万人,其中贫困户7800余人。

越来越多的“城归族”返乡创业,跟当地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下大力筑巢引凤密不可分。巴中市持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全面落实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优化服务质量和办事效能。通江县作为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把在外务工人员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县委领导班子经常主动上门,跟企业家老乡座谈交流,宣讲通江发展机遇与相关政策,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此基础上,通江针对性出台文件,创新开展返乡创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金融信贷领办、公共服务快办、跟踪协调促办,开辟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绿色通道”。

古村落——梨园坝

聚焦文化价值,把握乡村关系,充分发挥文化惠民优势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没有发展的主客观愿望,乡村振兴不起来。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一些农民,日常生活基本处于“两打”(一是打工,二是打牌)状况,小富即安思想盛行;还有一些人“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对于这些对象,怎样通过宣传教育,让他们有想法,要发展,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按照中央要求,就是要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价值提升主要来自学识、素养等文化内涵的提升,因此,要重视乡村振兴中文化对人心的浸润,提升农民思想境界,提振农民精气神,提高农民生产生活价值追求。

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落实县委、县政府“十三五”规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突出红色文化、巴文化和历史文化、名胜等富集资源优势,加强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此,启动得汉城田野调查及编纂《得汉城志》。目前,已邀请县内外文史专家、学者、老领导和有关部门同志搭建班子,齐头并进,统筹开展工作,实现方志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将老区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化为地方志部门更好履职的动力和责任,进一步扩大方志社会影响力。

(作者单位:通江县地方志办公室)

标签:;  ;  ;  ;  

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以四川通江县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