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局限性原因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局限性论文,文献论文,规律论文,指数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是美国著名科学家与情报学家普赖斯( Derek desolla.Price)发现的。1949年,普赖斯在拉弗尔斯学院(即现在的新加坡大学)图书馆通过对该馆收藏的1665年至1900年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哲学汇刊》杂志以及1665年至1900年每隔50年间世界出版的科学杂志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科学期刊是按指数增长的初步结论。接着,他又统计分析了《物理学文摘》等其它三十种文献杂志中的期刊论文增长情况,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据此,普赖斯把这一结论扩大到整个科学领域。他指出:“似乎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任何正常的、日益增长的科学领域内的文献是按指数增长的”。文献计量研究中的这一著名规律可用如下数学方程式表示:
F(t)=ae[bt] (a>0.b>0)
式中t代表时间,以年为单位;a代表统计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b代表持续增长率, 即某一年文献的累积增加量与前一年文献累积总数的比值。
普赖斯发现的这一规律在较大的程度上能够正确地反映科学文献的实际增长情况,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公认,成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文献计量学的规范化发展,而且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于人们正确地把握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并进而掌握科学知识量的变化特点和规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科学文献并不总是按指数函数增长的。人们发现,尽管有许多学科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中,其文献的增长情况能够较好地符合指数增长规律,但是也存在着某些学科、在某个时间段其文献的增长情况并不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的事情。概括而言,不是所有的学科在任何时期内的文献都是按照指数增长规律增加的。
第二,这一规律不能正确地预测文献的未来增长趋势。人们发现,如果将根据对过去文献增长状况的统计分析得来的指数增长规律运用于对未来文献增长的预测,那就会出现如下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文献的增量会趋向无穷大。这也就是说,如果科学文献按指数增长是未来发展的正确趋势,那么势必有一天,世界上人人皆成为科研人员。科研经费占国民总产值的100%, 也不能完全满足科学文献无限增长的要求。这显然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与此相关联,通过数学演算,人们已经知道,在对未来科学文献增长趋势的预测中,如果预测时段过长(例如十年以上),预测的结论往往与实际情况会发生较大的偏差。这就暴露出了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不能用来预测未来科学文献增长趋势的局限性。
普赖斯指数增长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限性呢?笔者认为,普赖斯在从经验的统计结果到将这一结果普遍化的过程中对“趋势外推法”的误用是主要的原因。所谓“趋势外推法”,是预测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在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中,首先选择其中最重要的指标,确定它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性质,并把这种变化外推至将来,从而也确定它在未来的变化发展状况。
在对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局限性的原因探讨中,不少学者已经正确地注意到了出现局限性与趋势外推法的关系。严怡民先生主编的《情报学概论》一书指出,普赖斯“对科学文献增长所做的预测,依据的是预测学中的趋势外推法。但是科学文献作为情报传播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子系统,其增长规律受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作系统分析,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邱均平先生编著的《文献计量学》一书也指出了不能依据预测学中的趋势外推法运用普赖斯定律来预测未来长期的科学文献发展状况的问题,认为“科学文献的增长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过程。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存在局限性的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同时考虑许多复杂因素对科学文献增长的影响和限制”。这些结论显然都是正确的。
笔者认为,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对趋势外推法的误用,关键是没有注意到科学文献在总体上和长时期中的发展变化情况能否满足趋势外推法得以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这两个前提条件是:第一,决定以往发展性质的因素,具有保存自己特征的趋势,而且其程度大于改变自己特征的趋势;第二,在事物的发展中,诸种因素联合作用的影响,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继续而非改变发展过程中的原有性质。概括而言,只有决定事物发展的内因外缘的综合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不会促使事物的发展趋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才能有效地运用趋势外推法。反之,运用趋势外推法必然要出现差误。从文献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其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事实上都很难在一个长的历史时期完全满足趋势外推法的两个前提。因此,当普赖斯由经验总结得出的文献指数增长规律通过趋势外推法扩展到整个科学文献,特别是将之运用于对未来的预测时,就难免出现问题了。
具体说来有下列两点:
首先,从科学文献增长的内在条件来看,科学发展的初期与其后常规发展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科学发展的初期,往往会出现在科学发展史上意义十分重大的科学发现,而某些富有原创力的核心科学家则能够基于这些发现对该学科的远大发展前景作出诱人的展望,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模式。这样,越来越多的新科学家就被吸引到这个从前很少有人关注的学科领域中来,逐渐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的研究群体。于是促使这一学科领域新成果不断涌现,科学文献不断增加,从而表现出了按指数增长的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该学科走向了成熟期,有生命力的思想内涵现在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或完全的展开。在这一时期,用原有的工作范式来解释某些现象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研究者也就往往知难而退,于是该领域研究者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时,核心科学家为了保卫自己的中心位置,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轻视或拒斥新思想,这就使得该学科领域更难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也进一步促使了该学科领域的衰落。科学文献不再保持指数增长的趋势,而是表现为逻辑增长或线性增长。
其次,从科学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它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外在条件的制约也使得普赖斯所认定的科学文献呈指数增长的普遍性与长期性受到影响。
当一个社会处在和平发展的常态之下,人们往往能够更多地增加对科学的投资,并能更好地为科学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倾向于鼓励人们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职业,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文献以较快速度增长。相反,当一个社会处在内部动荡或外部战争的环境中时,科学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科学文献增长的速度也会随之放慢。不仅如此,社会环境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还往往是与学科本身发展的快慢联系的。在一个学科发展的初期,由于它发展迅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与效益都相当显著,因而也就往往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赞助,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许多有利于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便利条件,这就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加快科学文献增长的速度。相反,当一个学科发展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其继续发展面临着较大困难的时候,由于学科本身的衰落,其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也处在逐渐减小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它的期望值变小,社会各界也往往不再继续对它给以足够的关注与资助,这也就进一步促使了学科本身的衰落,从而使科学文献增长的速度放慢。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不论是从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还是从科学发展的外在条件来看,科学文献增长的长期趋势都不可能满足趋势外推法的两个前提条件。因此,运用趋势外推法得出的普赖斯科学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出现局限性是在所难免的。只有结合运用指数增长规律与其它规律(如逻辑增长规律、线性增长规律等),才能尽可能全面地把握科学文献增长的历史趋势,特别是准确地进行未来趋势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