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换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撤离淘金场
上海一度是中小台商的乐园。“十万台商在上海”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凭着相对成熟的经营之道和不算大也不算小的资本,他们在上海如鱼得水。但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台商开始感到,大上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失去的乐园”了。
极盛时期的台湾高档女性内衣品牌“欧斯密”,在上海有上百个销售点,但是今年,欧斯密撤退到只剩下徐家汇“港汇广场”一个点勉强支撑,其经营者打算撤退到代工的老本行,不愿在上海激烈的品牌战场中苦撑。
号称是第一个把台湾蝴蝶兰卖进中南海的台商陈艳媚,去年初到上海卖花,惨遭滑铁卢。“上海让我非常不舒服,不论是这里的人或气氛,我都不喜欢”。这个被上海击败的女台商待了半年后无功而返。
如今,在这个已经拥挤不堪的十里洋场,许多台商正在熄灯打烊,悄然撤退,有的已迅速转战到二级城市发展。台湾丰叶地产在上海被2000家代销公司压得喘不过起来,最近却在宁夏一炮而红,“我现在都会劝想来上海的朋友,不要再到上海挤了!”丰叶地产总经理刘正平说。相对于大企业的大手笔,散兵游勇型的小本投资者开始被挤到上海的边缘角落,有的台商曾这样估计:“每10个到上海发展的企业,有4个会退出。”
上海台商协会会长叶惠德就指出,上海的成本已经涨得太高了,“上海批租工厂用地的成本至少比附近江浙一带贵上二、三倍,人工成本也较四、五年前上涨一倍,各种社会福利的分担项目有增无减。”比如,上海工程师薪水是宁波的3倍,土地则要贵4倍。
除了门票贵得惊人之外,上海人特有的“精明”和“勤奋”也使台商举步维艰。早年,台湾地产代销者曾享受过一成佣金的幸福时光,但是在上海人学会了台湾功夫之后,则开始用更低的价格与台湾师傅竞争,佣金一下子杀到了1%。更有甚者除了压低价格之外,还在押金上比筹码,生意变得越来越不好做。
目前在上海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台商陈女士在上海高档社区经营星爵士咖啡店,但是不过一年时间,在其周围就陆续开出了星巴克、上岛咖啡等7家咖啡店,陈的营业额随即被分掉了一半。而另一家身处“上海购物天堂”的台资百货公司—“亚新生活广场”则由于饱受“物美价廉”的挤压,这几年来亏损严重,“亏了多少我不便说,总之很多。”副总经理钟维明一脸苦笑。
新迁都运动
是什么造成了中小台资(以及港资和韩资、日资)企业的艰难时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型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上海。
同台湾人黯然撤退形成鲜明对比,最近,仿佛是事先商定好似的,生产手机和计算机等产品的全球顶尖公司,都不约而同将其亚太总部迁入上海或在此直接设立了新的亚太总部。
先是西门子公司7月宣布,将手机的亚太区总部从香港迁往上海;紧接着通用电气公司的塑料集团决定,在今年第三季度将亚太区总部从日本东京迁至上海;近日,摩托罗拉公司又在这里成立了其能源产品的亚太地区管理总部。
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的一位官员说,今年以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中国经济中心上海的步伐明显加快,累计已超过70家,其中以信息技术产品公司以及物流、航运等行业的跨国公司居多。此外,这位官员还兴奋地指出,伴随迁都的联动效应是大规模的追加投资。
今年初,西门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冯必乐先生访沪时决定,在上海增资6000万美元,将这里的手机年产量从1000万部提高到1400万部。而通用电气公司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近期访沪时也表示,到2005年,通用电气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将达到50亿美元,同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也达到50亿美元。
同1990年代末,中国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将总部一窝蜂似地搬往上海相比,新迁都运动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和联动性。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布瑞恩·圣托罗说,目前,全球75%的笔记本计算机都在亚洲生产,许多与摩托罗拉有业务往来的手机、计算机以及双向对讲机的生产厂商,都在华东和邻近上海的地区建立了工厂,上海周围摩托罗拉的供货商也很多,在这里成立能源产品亚太地区管理总部,可以更贴近顾客群,并且实现公司高效运转。
这是摩托罗拉公司战略重心转移的一部分,业内人士如是评价。摩托罗拉能源系统事业部亚洲区总经理林信孚表示,此次在上海设立的设计中心不仅仅是摩托罗拉能源系统部的全球采购中心,同时还是亚太区的管理总部,主要的决策和业务活动将在这里完成。
其实,摩托罗拉南下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竞争对手们不断加注上海:阿尔卡特、西门子也把亚太区总部搬迁到了上海,摩托罗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位显然受到了威胁。
“上海是中国的金融、商业中心,有非常好的科技人才,资源相当丰富,在上海设立这个中心,是摩托罗拉在中国不断投资,不断加强双赢计划中的一点。”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中国公司首席代表王武小珍如是说。
面对如此残酷的形势,叶惠德指出,上海未来只有极大化、极小化两种极端的公司可以生存。极大化就是大型的财团,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品牌形象,在上海可以不计成本;极小化就是把公司规模缩到最小,降低成本存活。而中间分子只能等着撤退。
其实,离开竞争激烈的上海,对于中小企业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在中国大陆还有不少已经崛起的地区有潜力成为台商的另一个冒险天堂。据中山大学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的专业人士分析,对于台商而言,风险系数低的渤海湾地区,以及富有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四川、云南等大西部区如今最有吸引力。“现在每个星期平均就有四、五个台商团来天津考察。”天津台商协会会长丁鲲华明显感受到台商对天津投资的兴趣,“今年投资额较去年大约增加三成”。而事实上,天津的投资成本也正好比上海低了三到四成。
标签:台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