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兰元

(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 江苏南京 211500)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相关研究标准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法为依据,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护理,以患者抢救效率比较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常规护理;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219-02

心肌是指由心肌细胞构成的肌肉组织,是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心脏自律性活动和舒缩活动基础[1]。心肌梗死是指由冠状动脉存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局部坏死。以病变发展过程依据,可分成陈旧性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梗死心肌缺血更加严重、持久,具有起病急、病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濒死感、出汗、烦躁不安等[2]。相关研究表明,时间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关键,所以科学优化、缩短抢救时间,是提高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切入点。基于此,本文提出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为验证该护理方法临床效果而做出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相应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以下两组:

对照组(30例),2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55~77岁,平均年龄(66.2±2.5);发病时间35~130min,平均(53.1±3.1)min;梗死类型:下后壁梗死8例、高侧壁梗死7例、前间壁与广泛前臂梗死15例。

观察组(30例),18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53岁~78岁,平均年龄(66.2±2.3);发病时间37~133min,平均(52.7±3.7)min;梗死类型:下后壁梗死5例、高侧壁梗死8例、前间壁与广泛前臂梗死17例。

纳入标准:(1)患者均经心电图或其它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医学诊断标准;(2)持续胸痛时间<24h;(3)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

另外,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包括:

(1)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抽血化验和建立静脉通道;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给予心电图监护、低流量吸氧、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护理,随后给予相应抢救治疗;

1.2.1观察组

本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建立急诊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巡查护士、辅助护士、责任护理、组长等,明确规定组员的岗位职责、管理内容等。同时,为最大化降低护理工作中出现纰漏,提高小组人员对护理路径流程、步骤熟掌控程度,开展前需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包括:急救技能、护理责任心、路径流程、训练模拟等。最后,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专家、护理专家指导下,制定急诊护理路径方案,整体护理内容如下:

(1)院前抢救。首先,急诊科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需做到5min内出诊;其次,出诊途中护理人员各尽其职,包括:准备急救药物与设备、联系家属,了解患者相关情况,并指导家属做好急救的初步处理,以确保到达急诊现场后各项工作稳步实施;再有,立即给予吸氧处理和建立静脉通道,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最后,转运途中将患者置于平卧体位,实时观察其生命体征状态,并做好心肌疼痛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评估,以便入院后的针对性治疗;

(2)快速分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即一切检验、检查、治疗优先处理,之后在办理入院手续和交治疗费用。入院后相关负责人员在出诊人员评估评估基础上,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方面检查,以最终确定病情进行分诊。入院后总分诊时间,不得超过5min;

(3)抢救治疗护理。首先,分诊后立即给予患者输入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以开通相关血管,促使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恢复,为转院后续手术治疗争取时间;再有,实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状况,包括:心率、血压、脉搏等,并做详细记录,一旦出现波动立即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最后,对表现出严重胸痛、心律失常的患者,给予相应止痛药物处理,最大化减轻由疼痛产生的应激反应;

(4)心理护理。该期间对患者所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做相应安抚与疏导,对其提出的疑虑给予及时解答,以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战胜疾病信心、提高抢救效果。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抢救效率比较作为观察指标,具体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方法

计算资料采用χ2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具有起病急、病情迅速、死亡率高的特点,所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存的前提,即在最短时间内开通相关血管,以促使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恢复,挽救濒死心肌[3]。

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相关工作过度依赖医师医嘱,同时护理工作流程缺乏系统性[4]。另外,护理工作未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整个护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显得十分被动,从而影响最终抢救效果。

本文提出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路径具体是指以优化急诊接诊等各环节为切入点,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以科学医疗程序为基础实施救助,最大化提高抢救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5]。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可见,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验证急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有系统、有步骤、有程序科学化护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吕雪娴.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2):34+37.

[2]陈群,王敏芳.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0):229-231.

[3]党丽.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OL].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1):289-290(2017-07-03).

[4]张晓芬,袁承军,何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干预评价[J].河北医药,2016,38(08):1272-1274.

[5]肖慧玲.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08):1145-1146.

论文作者:兰元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论文_兰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