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_沟通能力论文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_沟通能力论文

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诉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拔尖论文,沟通能力论文,跨文化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连续四个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正在准备创造这样的奇迹,而且必须创造这样的奇迹。在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十年的高速增长需要更加巨大的超越性的动力,即创新的动力。而只有科学技术、产业组织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全面协同创新,才有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动力。未来的十年,创新将仍然是必然的关键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高等教育界为此作出应有的努力。

创新的基础、源泉往往来自于大学,而大学的中心工作和生命线是人才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理所当然地成为重点大学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还有不少不适应的方面,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杰出人才培养不足。面对全球化浪潮,高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潜力人才的历史责任。未来的全球领袖人才,则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应该主动成为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使者,在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谐世界建设中作出应有贡献。适应全球化时代和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然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和使命摆在我们面前。

一、学习和超越:跨文化沟通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密切的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背景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全球化生活给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张力。“全球化”就像一个精灵出没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在这个新时代中,人们需要一场自觉的精神革命,全球意识、跨文化沟通变得日益重要。

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下,不断学习以及在学习中实现超越是发展和进步的基本推动力。在世界通史当中,1890年到1920年,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为“美国进步时代”,这个阶段是美国国家发展方式转型和跨越美国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时代。在这30年里,美国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美国的社会精英和草根民众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奠定了以自由观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科技、金融和法制为三大支柱的美国国家发展模式,推动美国抓住了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创新浪潮和经济发展长周期的机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三,美国人民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一举完成了对英国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强国,110多年来长期屹立世界第一而不倒。这个历史性的成功对正面临着同样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案例。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同样的理想,把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段时间,开创为世界史中的“中国进步时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当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正面临空前困惑之际,我国也应该完成三大目标:一是要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中提出并强调“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简洁、鲜明而通俗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二是要抓住时代机遇,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支柱,形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模式,完成属于中国的新型工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三是要在这个时期内完成对美国经济总量的超越,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并奠定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我们对美国的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仿效,而是在借鉴和比较基础上的升华和超越。实现超越的前提,无疑是以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来的杰出人才为基础支持和根本保障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下,跨文化沟通能力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

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犹太民族那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警醒。众所周知,犹太人占全球人口不到0.2%,却获得了22%的诺贝尔奖、20%的菲尔兹奖(数学最高荣誉奖)、67%的克拉克奖、38%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0%的普利策新闻奖、13%的格莱美终身成就奖,而且还控制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财富,在世界政治、科学、思想和艺术领域涌现出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达尔文、海涅、莫扎特、肖邦、门德尔松、毕加索、卓别林等一大批天才式的精英人物。但是,没有人认为犹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他民族优秀。犹太民族之所以如此聪明智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教育的重视,有超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犹太民族崇尚一则格言“智者懂得真理,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他们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拥有智慧。所以在美国的国家发展支柱当中,科技界、金融界、律师界的精英中三分之一之上都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成为美国发展模式的重要基石。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但是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美国文化和犹太民族的教育,也许尚有其不足和短板,其中一个方面是在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全球科学治理的理论和政策框架上存在不足。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的沟通中,长期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已成为世界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以此为鉴,在我国走向世界,成为一个世界一流国家的进程中,我们面向世界未来、面向人类社会未来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特别重视具备通过跨文化沟通,有效实施和谐世界治理的素养和能力。

在管理学中,沟通能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沟通能力是软技能,包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说服能力、号召力以及团队精神等。在西方,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门跨领域的新学科,也是当今世界一流商学院的必修课。在日益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理应成为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中国高等教育界只有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才能培养和锻造未来中国乃至于世界的领袖人才,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在跨文化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和超越。

二、探索和行动:中国人民大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的努力

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生力军,为知识创新提供着研究基础、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知识创新不仅包含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也包含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弃旧扬新:不仅包含科技创新,也包含着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以“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为办学宗旨,历来注重以一流的教学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人民,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在知识创新方面承载着特殊的神圣职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著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肩负着为走向复兴的中国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责任,肩负着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在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战略和格局中,中国人民大学占据独特的地位,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格外重视和支持。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求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2010年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并看望师生,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等重大课题如何破题,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重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先行先试,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大学紧紧抓住学校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社会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高扬理想,崇尚创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科研一线为中心,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国家协同创新的基地,建成中国文化传承创新和走向世界的国家协同创新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探索和完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革命性的变化;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开放中带动改革,在开放中带动文化和产业的联合,开创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创意的产业基地;全面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推进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初就由党和政府明确赋予了培养“共和国的建设者”的使命,并在新时期进一步凝练、深化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了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营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的育人氛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广阔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进入全球视野,主动应对全球化的选择,着力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和行业领袖力的优秀人才。目前,学校正在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启动人才培养全体系的再造工程,深入研究人才培养路径、问题与对策,制定全球化时代杰出人才培养的路线图。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责任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栋梁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目标能力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坚持、跨文化沟通、专业学习、自主拓展、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等方面能力,真正锻造出具有全球领导力的杰出人才。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持之以恒地积极探索本科通识教育模式,尤其重视对国外先进通识教育模式的借鉴和拓展。美国和法国的精英教育要求大学必须有两年的预科教育专门开展通识教育,强化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的训练,特别是注重领导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发现,由于西方世界对非西方文化的漠视和尊重不够,多元文化意识缺乏、对跨文化能力的训练不够是其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当中超越,就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吸取其教训,扬其长,避其短,切实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思考和路径:关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探讨

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高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和探讨:

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三大文化体系的精髓。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必须加强交流、对话,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善,使差异的世界和谐相处。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交际技能的训练。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通晓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精髓,就是要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是什么?西方文化体系的精髓是什么?伊斯兰文化体系的精髓是什么?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是跨文化沟通的基础和前提。我们首当其冲地应该从认知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始,这也是长期的不足之处。应当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完整了解,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具备时代色彩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伊斯兰文化,我们更要予以高度的重视。美国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和沟通与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就注定了美国对全球的治理只能走霸道的道路,而不能走王道的道路。未来的全球领导者,必须要互相承认彼此间的差异,相互尊重、补充、协调,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发展;必须要尊重、学习和吸收世界不同文化,构建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沟通对话关系;必须要博采众长地借鉴各方文明成果并把本土的文化创造向世界推介。惟其如此,才是对不同文化体系精髓的真正领悟,也才能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游刃有余,不为所绊。其次,要教会学生跨文化沟通的基本方法论。近年来跨文化交流学作为一门新学科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跨文化沟通的方法论中,有两大方法论体系至关重要。第一是心理学。跨文化沟通和人的感知、思维方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观念等密切相连,休戚相关。因此,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自然在跨文化沟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个方法论体系是传播学。跨文化沟通本身即属于传播学的范畴。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渠道、反馈、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流者之间的关系等传播学所及方面都对跨文化沟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构建跨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方法论教育,必须涵盖心理学和传播学的基本方法论体系,帮助学生掌握跨文化沟通方法。

最后,要探索外语教学实践中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途径。外语教学是培育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础。高校应全方位做好外语教学相关工作,使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目标得到真正有效落实。要不断探索和加强制度设计,营造良好的跨文化教学环境。中国人民大学自2009年开始设立国际小学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对话,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理解。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示范效应对高校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注重教师相关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与培训,鼓励国际学术交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如开设跨文化沟通、沟通原理、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等相关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使更多专业的学生可以系统地参与学习。要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外语课堂教学中要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中,注重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双提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跨文化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及更有利的环境。只有全面探索和切实改进外语教学工作,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培养一批不仅是懂得英语,而且还需要懂得当地文化和当地民族语言的人才,才能真正担当得起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人才的责任。

标签:;  ;  ;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_沟通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