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与子女沟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子女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子女沟通的问题,的确让不少身为父母的人感到困惑和头痛,但生活中也不乏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例子。
有一次学生座谈会上,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说:“我长大了,父母给了我一个有锁的抽屉,可渐渐地,我不上锁了,当妈妈问起何故时,我回答,我不想再锁住自己的‘心扉’了。”他又说:“其实,我也有过不愿与父母交谈的时候,常常怨恨父母扭曲了我的‘自我’,每当发生争执时,父母先是沉默,然后平心静气地说:‘我们信任你,你可以尝试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我,只要你有道理,可以不考虑我们的要求……’但后来,我终于发现,错误的常常不是父母,而是我自己,真正了解我、尊重我的,还是父母他们,于是,我逐渐地学会了从父母那里‘拿来’,学会了以采撷父母的人生精华来滋养自身,并争取藉此走出一条比父母更加辉煌的人生道路。”
诚然,此例说明该生家长比较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了其心理特点,从而为相互沟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才能达到这般境界呢?以下几点想法供参考:
一、了解子女心理特点,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经常听家长们这么说:“孩子变了,变得我不认识了,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实质上反映家长与子女间产生了隔阂,而产生隔阂的原因不光是在子女一方,更需要从家长方面去找。通常我们父母习惯于用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变化发展的子女,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其体型、外貌、内脏器官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其心理同时也在演变。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轻蔑期;30岁之前进入理解期;40岁之前则是深爱期;直至50岁,才能真正理解父母。
我们姑且不去研究这些话的来龙去脉或理论依据,但至少它给我们提示了一个人在成长发展时期内心的一般规律。因为青少年随着生理的成长、发育,进入了“心理断乳期”,他们特别看重自我,也特别讲究自身价值,开始萌发独立意识,一改小时候“唯父母之言为是”的局面,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观点,也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对父母的教诲则更是有选择地接受,凡不符合他们意志、意念、观点的东西将极力加以排斥。倘若我们不了解这些,生硬地沿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手段,那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尊重子女个性发展,用平和的心态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
目标是自己选择的,没有遗传性,做父母的切忌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切忌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作为人生目标硬性规定由孩子顶替完成,鉴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未必延续父母,而父母所能做的,也只是启发、引导、培养其兴趣爱好而已,因此,在确立人生目标上,绝不可越俎代庖。
值得称道的做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帮助其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当有悖于父母的意愿时,不能简单地强迫其顺从,而是耐心地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找到双方的最佳结合点。显而易见,有了一致的目标,将会引发共同的语言、观点和理念,那样的话,沟通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满足子女正当需求,用健全的人格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当今家长培养子女,往往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当然,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子女有健全的人格。为人父母的职责在于,使下一代能在家庭中初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即为社会输送一个身心健康、富有活力的文明生活的创造者。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做家长的的确要付出很多精力,其中包括家长自身素养的提高及具备健全的人格力量。对父母来说,比较容易做到的,那就是满足子女正当的需求,包括“交友”、“游玩”、“喜好”,通过这些需求的满足,不仅培养了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陶冶其健康的情操,乃至锻炼其坚韧性和意志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所以,要积极地鼓励、支持子女提出种种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并且在技能技巧上互相切磋、交流。这样,不仅沟通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缩短了两代间的距离,还会消除隔阂,大大增加粘合力。
但愿广大青少年朋友都能成为父母的知己,也愿广大父母们都能成为其子女的知音和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