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6)04-0036-07

       长期以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存在着一种实证化的趋势,这就是用一种实证科学的方法,即从观察者的视角来解答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问题。然而每一个观察者都“预先”参与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者视角只是参与者视角的一个特例。而观察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的。本体论的研究就是要搞清楚人们进行观察的前提。

       一、何为本体论

       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学者对本体论的研究有不同的看法。从词源学的意义上来说,本体论(ontology)的意思是关于“是”(being)的学说。当然,在中文中,我们没有类似的或对应的词汇。有人把“being”翻译为“有”或者“存在”“在”“实是”等。而把本体论确立为一门学科,使之成为形而上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应当归功于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他把本体论理解为“第一哲学”。他说:“有一门学说,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由于本性所具有的禀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不同,那些专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1](P56)这里所说的“实是”就是人们所翻译的“存在”或者“是”等。黑格尔认为,亚里斯多德所关注的就是规定这个“存在”是什么,即认识实体。[2](P288)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各种最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即存在的“第一因”,或者说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后来沃尔夫继承了亚里斯多德的基本思路。按照黑格尔的概括,在沃尔夫那里,本体论是论述各种关于“有”(是,存在)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3](P189)这就是说,在沃尔夫那里“存在”是最抽象的哲学范畴,其他的抽象范畴,如唯一者、偶性、现象等是用来说明这个最抽象的范畴的。在《牛津哲学词典》中,人们认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存在者的[4](P269-270),研究这种最普遍的存在者的方法就是用一些概念和范畴来解释这些存在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哲学传统。它也把存在问题作为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来思考。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时候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如何规定“存在”。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传统的做法把“存在”理解为外部存在着的一切东西,或者外部存在中最根本的东西等。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存在和存在者混淆起来了。这种混淆使我们的本体论研究走向了一种类似于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本体论有一个新的理解。

       要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我们就必须理解“存在”。在这里,我根据哲学史上的思想,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来说明“存在”的概念。“存在”(being)是一个名词,是对句子中的“is”“are”“was”等的概括,是所有这些词的一般形式。它是一般意义上的系词。然而这个“概念”很特殊,它既不是对实体存在着的东西的概括,不是对事物某种属性的概括(比如,长度、硬度),也不是对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的概括(“大于”)。它不是用来指称任何对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是“概念”。我们不能按照一般概念来理解它。黑格尔把“存在”理解为“无”。作为一个概念它无“外延”。从逻辑学上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那么其内涵就越小;而外延越小,那么内涵就越大。这就是说,“存在”这个概念外延非常小,没有外延,那么它的内涵就非常大,以至于它的内涵会无穷大。一个东西的内涵无穷大意味着它没有确定的意义,无法用概念来概括。这些无法用概念来概括的东西就是“存在”。那么这是不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概括在其中呢?当然不是。它排除实体、属性和关系。实体、属性和关系都是可以用“is”“are”“was”“will be”等表达出来。这些都是具体科学研究的东西。这些被各种科学研究的东西,都是显像,而不是“本体”(存在)。被具体科学研究之外,还有许多无法用概念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存在”。比如,在自然科学中,人们研究植物(实体),植物的各种特性(属性)、关系,甚至会研究这种植物对人的意义,人在研究这种植物的时候,还受到自己的其他观念的影响;但是,人们却不研究他们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所有这些结论的源始(不是原始)前提究竟如何。或者说,人们会说出许多“是”,如这个植物“is”杉树,“was”从东北移植到此地的,等等;但是所有这些“is”“was”等都来自一个更根本的“being”(存在),有了这个“存在”,其他的各种“is”“was”才有可能。本体论就是要研究这个一般的存在“being”。让我们来设想,当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没有杉树的概念,也没有“is”“was”这些系词,我们完全融合在这个世界之中;只是在改造世界的时候,只是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时候,人类才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各种名称、概念、字词,才对植物进行概括和描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过,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而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5](P83)如果商人不带着这个“商业”的眼光看世界,商人和世界究竟怎样呢?只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只是在生存活动中,人才命名事物、控制事物,事物才在语言体系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人才会说它们“is”“was”杉树等。人在世界中的源始关系是我们形成各种知识的基础和条件,形成各种感觉和观念的前提。第一哲学就是要追问这个最源始的“是”。本体论所讨论的就是这种源始的“是”(存在)。

       这里的源始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本源、基础、根本的意思。是恩格斯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所说的“第一性”。当马克思批评矿物商人的时候,商人已被他的物质需求制约了,因此他只看到显现出来的现象,看不到他与矿物之间的其他关系,他和矿物之间的其他关系被遮蔽了。这不是说,他和矿物之间本来就没有其他关系。同样道理,人生活在世界中,人只是从他自己知识的角度来理解世界,而世界的其他角度被遮蔽了。他只知道各种“is”“was”,只知道存在者,而不知道“存在”。人戴着文明史赋予他的“眼镜”看世界,如果他把这个“眼镜”拿掉,那么这个世界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最源始的世界。面对这个源始的世界,人不能用概念来描述它,它超出了概念描述的范围;但这不是说这个世界不存在,这个世界就在人的身边,只是被遮蔽了。本体论就是要研究这个被遮蔽了的“存在”。可以说,这个源始的世界就是存在,或者说,存在就是源始的世界。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本体论是因为我们需要研究超越的东西,这个超越的东西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二、本体论是世界观

       本体论是讨论“存在”的。而这个存在就是源始的世界,这个源始的世界内容非常丰富,或者说含义非常丰富,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任何外部所指的对象。于是,人们会说,你自己所说的那个“源始的世界”不是它所指称的对象吗?如前所述,“存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概念,它甚至根本就不应该被看做是概念。如果“存在”被用来指称“源始的世界”,那么这还是因为人们自己用现代语言的系统来理解“世界”。在这个源始世界中,没有“存在”这个概念,这个源始的世界就是存在。哲学家们之所以使用这个“存在”概念,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进入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显现出来,让人们避免受到当前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各种观念的制约。于是,这里涉及两个世界:一个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人在其中习得各种知识,维持自己的生存;获得各种道德观念,维持社会关系。人以人云亦云的方式来欣赏各种美的事物。人戴着这个世界赋予他的“眼镜”来看待这个世界。

       于是,人需要来到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各种概念知识都悬置起来。这就如同商人摆脱了商人的眼光看矿物那样,人摆脱了文明的历史中的各种具体形态,摆脱了各种概念的束缚。当人摆脱了各种束缚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就源始地在这个世界中,他对这个世界所产生的世界观也完全不同于前面那个戴着眼镜而得到的“世界观”。本体论就是这样一个最源始的世界观。这种源始的世界观是人认识当前这个世界的前提,对日常世界中生活的人来说,这是难于想象和理解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习惯了的思维方法是用他已经获得的知识来理解这个世界。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人们所传授的就是这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本体论没有关系,它更多的是在现行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看法。

       有些人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两个世界,一个是超越的世界,另一个是现实的世界?本体论就是研究这个超越的世界的。从康德的意义上说,如果人用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来理解这个超越的世界,那么必然会出现二律背反。然而,这个超越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是二元的世界,也不是现象和本质关系意义上的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人在一个世界中生存,只是因为它受到了各种观念的制约而不能全面地理解这个世界。这个源始的世界被遮蔽了,人虽然生活于其中,但是却无法认识它。用中国古代的诗句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人按照现行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各种东西,得到了各种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获得的。这些知识是满足一定的目的而得到的。如果这种知识使人达到了他所预期的目的,那么这是正确的知识。实际上,这是有局限性的知识,它只是某些方面有效的知识,而不是“真理”。只有不局限于这种有效的知识而放开眼界,人才能获得“真理”。这个真理当然就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观。

       从本体论是世界观这个说法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物质还是实践都不是本体,都没有本体论的意义。这是因为人们所说的物质和实践都是在现实世界层面而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个方面的描述。教科书中所说的物质不过是各种具体东西的一般概括。这是把“存在”对象化。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当人们把存在理解为物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存在理解为某种抽象的概念,这个抽象的概念是用来概括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东西的。这种概括方法没有超越实证科学的思维方法。只不过,这里所概括的物质超出了具体科学的范围。哲学变成了范围更加广泛的实证科学,成为科学之科学。哲学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实证科学,而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世界观。人们强调的“实践本体论”中的实践其实并没有本体论意义。人们所说的实践不过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活动,一种区别于思想活动的物质活动。这种活动恰恰是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而缺乏超越的意义。人们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实践活动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描述。于是,各种实践活动论实际上就是关于实践的实证科学,没有任何哲学的意义。人们所说的这种本体论是非本体论的本体论,是去哲学化的本体论。

       如果本体论是世界观,那么这个与存在等同的世界是不是客观的世界呢?人们或许会说,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超越的设想,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应该承认,这种源始意义上的世界观确实脱离实际,它的方法就是要引导人们脱离实际。如果哲学是教导人们描述实际,那么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会比哲学做得更好。长期以来,哲学努力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描述世界,结果,这种哲学研究常常遭人嘲笑。这是因为,哲学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去干别人的工作。这种哲学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而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就是要人超越实际,只有超越实际了,哲学才真正获得批判的精神。只有这种超越意义上的世界观才能对改造世界发生实际的作用。那么这种超越实际,是不是就不客观了呢?当马克思批判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的时候,人可以不受束缚地看到矿物美这个事实是不是客观的呢?人和矿物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这样的关系,而且本来就存在这种关系;只是因为商人受到了束缚,所以,在现存中,在他那里,这种关系才不存在。在他那里不存在这种关系,不等于说这种关系不存在。当人用“商人”的眼光看世界的时候,这个超越的世界一定被看做是主观的。也可以反过来说,主观的东西恰恰是商人眼睛中所看到的世界。黑格尔把现存和现实区分开来,很好地说明了超越的存在具有现实性、真实性。现存的东西不一定是现实的、真实的。对哲学来说,真实的是超越的,而对实证科学来说,真实的就是现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证科学是主观的科学,而哲学、本体论才是真正的客观的科学。

       既然存在所关涉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那么存在当然是处于首要的地位的。于是,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思想就很好理解了。思维和存在究竟何者第一性?恩格斯的回答是,存在是第一性,而思维是第二性的。

       三、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进入超越的、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思考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真实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而在现存世界中人所获得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恰恰是真实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变异。从超越的角度或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思考时间和空间的时候,人需要把他从现存世界中所获得的时间、空间概念悬置起来。从现存的、流行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来说,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局部范围内生活;可是如果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思考,那么情况就恰恰相反。时间和空间乃是构成超越世界的要素,或者说,是存在的一个要素。

       就人在世界中生存来说,人需要克服一定的空间距离,人需要确定物体和自己之间的位置。这是不容置疑的。可是,让我们设想,如果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像大地一样延展开来的,好比说,他的身体把整个地球覆盖了,那么他就不需要克服地球空间上的距离。或许这时长和宽对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了,空间就是一维的,只有高度这个方面。人的生存就只需要克服高度。当然,这个虚拟的设想是建立在人类学意义上的,还不是真正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思考。但是,这个人类学意义上的虚拟的设想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超越性思考的维度:空间概念形成的基础是人自身的生存方式。人今天形成的空间概念背后都存在着人自身生存方式这个背景。只是为了克服空间的距离,人才发明了丈量的方法。为了生活的方便,人才需要进行定位,就如同草原上的敖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不是具有广袤意义上的东西存在于一定的具有广袤意义的范围内,而是生活世界的构成环节。作为生活世界的构成环节,具有空间意义的某个点,比如敖包,就有无限多样的意义,而不能被简单地纳入三个维度的范围之内,不能仅仅从物质运动的客观形式上去理解。当然,这不是说,物质运动的客观形式意义上的空间不存在,也不是说这种空间没有意义。这种纯粹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恰恰是在人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为了共同度量、克服空间障碍等而形成的,这种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只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形式的空间。我们不能把这种意义上的空间当成唯一的空间。当康德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的先验的直观形式的时候,康德所说的是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空间概念。[6](P30)这种意义上的空间当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物理空间。

       同样的道理,日常生活所说的时间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讨论时间的。这都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如果要讨论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那么人也必须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悬置起来,而从超越的意义上去理解。在超越的本体论意义上,时间导源于人自身存在的时间性。人是时间性的存在。试想,如果人不死,那么人还会计算时间吗?即使日月星辰会发生变化,即使人类也可以在客观上对日月星辰的变化进行计数,但是,对日月星辰变化周期的计数也没有今天人类在生活中所理解的时间意义。如果时间仅仅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而人就是如同其他物质一样的物质,那么时间对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然而人都必然会死亡。时间的客观性不是物质变化形式的客观性,而是人的死亡的客观性;人的死亡的客观性构成了时间的基础。

       既然是人的死亡构成了时间的客观基础,而不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构成了时间的基础,那么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时间就不是用物质运动的先后顺序来度量的,而是由人自身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正是这种存在方式,人才会有各种不同的判断,才会有“is”“was”“will be”等判断形式。只有“being”,才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判断)。从人的存在方式来说,人总是面向将来而生活。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是面向将来的,都是为了即将出现的事件和生活而行动的。人在生活中会注重即刻的快乐,但是每个即刻的快乐都会成为过去。人想保留当下的情况,比如拍照,但是它也迅速成为过去。人拍照为了纪念,为了未来的日子而进行记忆;如果不是为了将来,人为什么要拍照而进行记忆呢?人会保留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是为了将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将来而进行的筹划活动。只有在这种筹划活动中人才会进行计时,计时实际上就是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筹划。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和现在都立足于将来,正是在将来的基础上,我们才回忆过去,思考过去。我们记载过去,回忆历史,对于历史过程的叙述都是为了将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对未来负责的历史学家都不会随意编造历史,都不能随意否定历史。这不是因为过去对人类非常重要,而是因为未来对人类非常重要。

       按照这种本体论的分析,那么时间似乎成为完全主观的东西,是人筹划自己的未来而进行的计算。它似乎与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无关。但是,人对未来的这种筹划和计算也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而进行的。在这里,必须清楚的是,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间是奠定在人对未来的计算的基础上的。人对未来进行计算的时候,需要借助于某种物质的东西。各种物质的东西都是我们为了筹划和计算未来而必须借助的手段,于是人需要借助于时钟来计时。

       当然,这并不是说,时间不能从物质运动过程的角度来理解。物质运动当然有过程,当然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而这种持续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持续性与人是否存在,与人是否计算无关。然而人们之所以关注这些东西的持续性,恰恰是因为它对人的未来具有意义。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才是时间发生的根据。如果时间对于人没有意义,如果人不死,那么人虽然也会计算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意义上的时间,而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不是人计算将来生活意义上的时间。这两种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是重合的,但是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人规划自己生活的时间是差异性的时间,没有统一的时间表达,没有关于将来的确定计时方法;而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准确的,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们只有在计算将来,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行动的时候,人才形成了统一的时间概念,人才用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来计算时间。这种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的时间只是人的时间概念中的一种特例,但是我们不能用这种特例来否定本体论上的时间概念。

       四、本体论与辩证法

       按照康德的观念,如果我们用把握现象界的那些概念和范畴来把握超越的东西,那么这就会导致二律背反。本体论上所考察的东西是超越的东西,而不是现象界的东西。对于超越的东西,我们不能形成知识。在康德那里,超越的东西有上帝、灵魂、宇宙这三种;而实际上,凡是不在知识范围之中,不能用任何一种可能的概念来把握的东西都是超越的东西。当人们用任何一种概念来把握这种超越东西的时候,都必然会陷入二律背反之中;而这种二律背反就是辩证法的基础。因此,辩证法所讨论的问题不是现象界的问题,而是本体论上的问题。当教科书说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候,如果我们停留在现象界的意义上,那么辩证法就会沦为变戏法。这是因为,在现象界,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知识,或者可能成为知识。既然现象界的东西是知识的对象,那么它们就可以被我们用概念来加以概括;而这些概念加以概括的东西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而不会陷入自我矛盾之中。

       超越的世界超出了知识范围,是用概念无法把握的世界;如果用概念来把握,那么这些概念就会陷入矛盾之中。如前所述,商人是看不到矿物的审美价值的。当商人用货币来衡量矿物的价值的时候,矿物的许多东西——无法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东西都被排斥在价值概念之外。如果这个世界把每个人都变成了“商人”,使每个人都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那么在我们的文化中就不会有审美价值。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概念体系,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被纳入这个概念体系中了,而这个概念体系之外的东西就被我们当做“无”而排除在外了。这个“无”就相当于商人那里的“审美价值”。如果商人用商业价值把一切不相等的东西都等同起来,那么现代人与商人相似,他们把一切不相等的东西都等同起来了。比如,所有人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人却被概括在“人”这个概念中。每一个矿物都是不同的,人们可以把它们当做美的东西来欣赏(只要看看人们搜集在家里的石块就知道了),但是商人按照多少钱一“吨”来计算,矿物被概括在“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都是“商人”。人只会用概念体系来把握世界,而无法理解概念之外的东西,无法理解那些非概念的东西[7],这些非概念的东西都被当成了“无”。而这个“无”恰恰就是本体论的出发点。黑格尔把它概括在“是”(存在)之中。在生活中,人们表达知识,比如说“天是蓝色的”的时候,使用了“天”和“蓝色”的概念。可是在“天”和“蓝色”的概念之外,天还有许多东西无法概括在“天”和“蓝色”的概念之中:而这些无法被表达在这两个概念之中的东西就被概括在“是”(存在)之中。在知识之外,既是“是”又是“无”的东西就超出了工具论意义上的“逻辑学”,而是一种新的“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种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就是从“是”出发的,而这个“是”同时就是“无”,我们的概念体系中的“无”。

       如果人不满足于做“商人”,不满足于概念体系所把握的知识,不满足于用这些知识来控制世界,那么人就要把握概念之外的东西,把握“是”;而人能够用来把握这些东西的却只有概念。当人用概念来把握非概念物的时候,人就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人进行的判断必然会自相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矛盾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事物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有许多特性,它们之间无所谓矛盾或不矛盾;只有人用它所熟悉的概念来把握复杂有诸多特性事物的时候,人才发现他处于矛盾之中。人们说“事物本身是矛盾的”,这是因为把握事物的概念是有缺陷的。为了克服概念的缺陷,人就既要借助于概念,又要否定这个概念。因此,人在表达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判断。这不是因为事物自身有矛盾,而是因为概念有缺陷。从这个意义上说,矛盾不是我们主观捏造的。任何概念都是一种抽象,而任何抽象都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客观性就在于,概念的抽象性和事物自身的非抽象性。这个矛盾是永恒的、不可克服的。在认识本体世界的时候,哲学家们必须用概念来否定概念自身。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构成了这样一个概念的自我否定的体系。不过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这是因为,黑格尔只是在概念体系内部自我否定,而忽视了“存在”(是)第一性。存在的第一性意味着概念必定被存在所否定。面对存在,概念必须被看做是自我否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法不是概念的游戏,也不是物质自身的矛盾,而是客观的,是概念和“存在”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冲突。离开了人,事物自身无所谓矛盾或不矛盾,无所谓“上”和“下”,“生”和“死”;只有人在用这些概念来概括这些事物的时候,才会发现其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于是人就说“事物自身”存在矛盾。人用“生”和“死”的概念来概括事物;而事物自身没有“生”和“死”的问题,“生”和“死”是人类用来概括现象的概念。概念与存在的矛盾构成了概念的自我否定的基础,而概念的自我否定就构成了辩证逻辑(包含了内容的逻辑,而不是忽视内容的形式逻辑)基本框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而“存在”(是)从语言学上说,是判断之中的系词,是主词和宾词之外的东西,并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起来的东西。虽然它把主词和宾词联系起来了,但是,主词和宾词之间还有许多不一致的东西。从本体论上说,这种不一致的东西就是概念之外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被把握在概念之中。而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就是关于人如何把握存在的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既不是主词(subject)也不是宾词(object,predict);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我们也可以说,存在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说它是客观的,是因为它是世界的客观特点,是人和世界之间的客观关系;说它是主观的,是因为它是在人把握事物的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

标签:;  ;  ;  ;  ;  ;  ;  ;  

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