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教学理念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12(2010)03-0001-10
[修回日期]2010-09-02
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了这样一个思想:基于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和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规律的认识,同时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德育主渠道地位和作用,应该坚持以“研究型教学理念”为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根本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意识成长的新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新时期世界发生的变化、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实践方式的更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成长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这种变化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问题。深入认识这种变化,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前提和根据。
首先,我们必须从总体上认识到,新时期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发展影响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有益的,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的主导方面也是正面的。这主要表现为:
1.大学生愈来愈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自主、自立,自己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这一特点使大学生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选择专业、求职、考研等等,越来越诉之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决策和选择。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理论、判断是非等等的过程中,更加希望通过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决定对各种观点的取舍与接受。所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日益强烈地希望能够安排可以通过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做出结论的教学环节,比如讨论、对话、独立研究等等。他们对简单灌输思想政治结论式的教学方式日益不满,由此所产生的逆反情绪日益增强。因此,重视教学中讨论、对话、独立研究等教学环节的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2.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具有平等、自主的意识
呼唤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封建制度条件下,没有平等、公正可言;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平等、公正意识日益成为人们主体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判断是非的过程中,日益要求有平等、通畅地表达自己思想、进行探讨和论辩的条件和机会,而对各种形式的说教、思想压制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抵制。如2005年夏天,某高校由于某种原因关掉了BBS网站,几百名大学生集会召开“追悼会”,制作了花圈、白花,手举蜡烛,默哀,致悼词,以这种方式表示不满和抗议。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给大学生提供宽松、平等、民主、思想交流更加畅通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气氛。
3.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更强,要求有更充分地发挥能动性的机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自主、自立,于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加重视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依赖,依靠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日益增强。比如,愈来愈多的大学生都在打工,自己解决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的经济问题,自主决策解决选择专业、深造、就业等自身发展问题。与此相适应,大学生要求在学习上要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的机会。比如,考试要有选择题,这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消除逆反心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选课机制,给他们更多发挥能动性的机会;除规定教材以外,要给他们提供更多课外学习可以选择的资料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大学生日益形成提升能力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
当前,人们的实践活动出现了所谓“交往实践”的实践形式的新变化,即在实践中主客体不再是简单的“主—客”对应关系,而是出现了在多个主体改造客体的同时,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状况,人们称之为“交往实践”。实践的这一特点对人提出的要求是,人们不仅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更要有全面发展的能力。于是,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的要求,日益把能力培养看得越来越重要,这显然是他们面对现实而对自身发展问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比如,关于“选择要钱还是要能力”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给出首先是“要能力”的回答。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日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他们的能力发展,对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于是,他们不再对读死书、单纯学知识的学习方式感兴趣,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要有助于他们实现能力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把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
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不仅是提升课堂吸引力的需要,同时更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发挥政治理论课高校德育主渠道作用的需要。因为,没有能力培养的德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或失败的德育,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必要的能力培养,学生就会在面对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或自身发展出现挫折时,可能会怀疑甚至放弃以往接受的正确观点或结论。
5.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
市场经济给了人们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动性的机会和条件,给了人们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使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这就必然大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提升人们张扬个性、展示个性的要求。如“超女大赛”、“芙蓉姐姐”等节目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追捧,是因为它们突出地显示了大学生关注自身个性发展和展示个性的要求。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和是否有必要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的机会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其实,如果能够让他们有机会在课堂主题讨论会上展示自己独到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演说和辩论的才能等,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
6.大学生参政议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试图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的要求日益强烈,并且更加努力地付诸实践。他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具有现实感和针对性,要能够回答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难以想象,当大学生们正在群情激昂地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地对社会生活试图发生影响的时候,我们的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能心平气和地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或醉心于描述黑格尔思辨体系的奥秘,并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这样的内容。相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关注现实、努力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致力于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他们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7.大学生日益习惯于从全球和人类的角度看问题
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和网络的普及,人们日益形成了认识方式中的全球意识和人类意识,这一点对大学生认识方式的影响同样是十分深刻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世界整体的变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为背景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意义,因为大学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要用世界眼光去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现实问题,只有做到这一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说服力。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消极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一下子良莠不分地进入我国,这对于尚不具备必要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和理论批判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引起他们思想上的混乱和困惑,从而对他们的思想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思想意识有所增长,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部分大学生不加分析地盲目推崇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主张全盘西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和困惑;一些大学生把西方政治学、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看作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主张用它们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必要性产生怀疑;一些大学生在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有所增强的同时,对祖国、人民的意识有所淡化,等等。这就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予以高度重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探索
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也是如此。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除了必须坚持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尺度之外,还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科学教育,才能保证教育的实效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至少可以概括出制约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如下几条规律,只有认识这些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进行教书育人工作,才能提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1.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规律
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真理体系,又是方法论体系,同时还是价值观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包括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三方面内容。其中价值观教育包括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目的和归宿。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那么,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对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规律”,是以正确认识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关系为基础,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该规律的内涵包括:第一,价值观作为价值意识或价值认识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成或被接受是依赖于相关真理的,因此,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的基本形式是“以理服人”。而所谓“以理服人”,其主要内容就是对正确价值观赖以确立的相关真理的揭示、阐发和教育。第二,价值观作为价值认识的一种形式,其形成机制是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把握作为它赖以形成、确立和被接受的前提和根据,这一特点决定了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通过对相关真理的揭示、讨论、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相关的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来实现的。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只能用真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影响或征服受教育者,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相关的正确价值观。任何企图以权威自居、居高临下强加于人、说教压服的做法都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因此,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知识教育服务于价值观教育。
2.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规律
能力教育对于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注重教学生结论,而没有教会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理论与现实相矛盾,或社会发展出现曲折时,学生以往所接受的观点就会被轻易否定。显然,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实际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
首先,思维、判断能力是人们据以从作为基础和前提的相关知识中概括、建构价值认识,形成科学价值观体系的必要智力因素。在根据相关真理形成价值观认识或建构价值观体系时,思维、判断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智力前提。因为评价活动中不仅有知识要素、情感要素、信念要素、逻辑要素和非逻辑要素等诸多观念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参与,还有语义分析、标准确立、获取信息、方法运用、评价推理、价值判断、检验修正等复杂的认识、思维活动。因此,不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和建构起科学的价值观体系来的。
其次,思维、判断能力是形成巩固的科学价值观,并保证其不动摇和不断强化的必要智力因素。当时代变化、现实对理论提出了某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时,当条件改变、一些过去的结论不再具有完全的正确性而需要进行某些纠正时,当某些观点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诘难时,如果大学生不具备思考判断能力、不具备根据新的条件做出新结论的能力,就会导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和否定。
再次,思维、判断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辨别和纠正错误价值认识,形成正确价值认识的必要智力因素。时代在发展,以往的思想观点也会随之发展、变化、完善,不具备思维、判断能力是无法辨别是非、更新思想认识的。总之,没有相应的能力为基础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无根基的、不巩固的、带有盲目性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经不起社会生活考验的,是不能在实践中充分起到正确的导向、驱动和制约作用的。
由此可见,不与能力教育相配合的价值观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德育。只有把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促进价值观教育,才能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巩固的、经得起社会生活考验的正确价值观。
3.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规律
现代德育主客体关系的特点是“交替式的复合关系和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所谓主客体关系是“交替式的复合关系”,是指在现代德育中,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被打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不仅以教育过程的客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而且他们还同时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接受道德观念的主体身份参与教育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对促进德育工作成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教师与学生必须以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进入德育过程,使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和主动接受思想道德观念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使学生消除逆反心理,主动、积极地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第二,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说理形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所谓“主客体问的双向互动”,是指在现代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老师在一定条件下也需要向学生学习,因为学生特有的某些认识或思想道德观念有时可能真正反映了发展了的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而教师却面临着观念更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经常性地向青年一代大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师必须经常地审视自己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观念是否仍然保持着具有合乎社会生活规律的要求和代表社会发展未来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必须经常地审视和研究产生于青年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深刻性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对它们应采取的态度,必要时还必须善于虚心向青年大学生学习,甘作自己学生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际成效。
4.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规律
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普遍性与个人个性发展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对于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说,其中占有支配和决定性地位的内容是能正确地反映人们共同的、本质的需要,它们统摄、制约着价值观的其他层次或方面。因此,这种价值观必然是既反映了人们需要的普遍性、一致性,同时又体现了人们需要的特殊性、多样性。因此,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必然是既反映了社会需要的普遍性,又反映了个人个性发展需要的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例如,对于树立了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来说,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完全可以偏爱不同职业、喜欢不同风格的交往方式、欣赏格调异趣的艺术作品、褒贬不同的生活习惯、追求各具特色的个人发展模式,等等,这是其个性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但是,他们在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则应该具有共同的、一致的价值观念,即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共同、本质需要的价值观念,而且后者统摄、制约着前者,前者则服从后者的要求。这表明,对人们进行主导的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不排除个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二者完全应该并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意味着在鼓励个性发展的同时,必须在主导价值观如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坚持进行统一的、一致性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完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鼓励个性发展”则意味着承认个性发展及其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知识上、理论上的支持,努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现代德育工作造就社会主义新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历史使命。这不仅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且还会大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首先,要在德育实践中把引导、帮助和教育人们确立起包括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主导价值观在内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价值认识,这样才能把握住德育工作的实质和核心。主导价值观一旦确立,就会深刻地影响、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层次的价值观或其他价值认识的形成,从而使德育工作能够始终把握得住主要矛盾。其次,要把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与鼓励受教育者个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促进受教育者在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制约和决定性作用下个性的全面、多样化发展。要鼓励青年大学生自主地按照社会、人民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个性、兴趣爱好去自己设计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天赋,形成独立、丰满的个性,从而使德育工作能够为社会造就出主导价值观正确、个性和才能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再次,必须注意引导受教育者在发展个性时,要始终与主导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确的科学观、集体主义人生观和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相一致。最后,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教育者必须以理解、宽容、与人为善、鼓励支持的态度去对待受教育者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这样,就可以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成长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形成一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心同德、和谐友好、相互促进的德育气氛,使德育工作的实效得以进一步提高。
5.“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的德育规律
所谓“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两个队伍”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是促进教书育人实效性提高的一条重要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相结合,才能显示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包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理论课教师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理论课教师紧密结合现实社会问题进行教学、开设关于现实重大问题的专题讲座、完成校党委交给的特殊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如在1999年的“科索沃事件”中,清华大学的政治课教师开出几十场专题报告讨论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每一门政治课都紧密结合实际,调整内容,讲授相关问题,所有政治课教师都积极参加学生的政治学习活动,因此,当时的政治课教师被称为学校中“最受欢迎的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只有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紧密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才能使思想理论教育真正具有针对性,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工程。
6.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规律
提出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人们在政治课以外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堂上经常会发现一些人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错误思想和言论,从而抵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如“私有制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艺术家的最重要的品格是‘自我表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青年自我实现的一般规律”、“‘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或‘人性善’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我国应该通过倡导宗教提升人们的道德面貌”等等。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工作中,必须实现各教育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方式,否则就难以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难以保证德育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工程是当前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亟待完成的重要课题。
三、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改革。
1.研究型教学理念的改革
首先是制定科学的研究型教学目标,坚持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者相统一,实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落实价值观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研究型教学理念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而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落脚点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取得成效,使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研究型教学的要求和标志。研究型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实施全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这种教学理念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在全部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和学习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转型
一是由既有的结论灌输向研究问题、探索科学结论的“研究型教学”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难点热点问题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师生共同的或自己独立的研究中得出正确结论,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尤其是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逆反心理。
二是由单纯的教师授业解惑向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转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结果使学生在学习中由于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和民主的学习气氛而成为单纯的知识存储器,这样的学习形式势必造成死气沉沉、消极被动的学习气氛。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可以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是由单一的教师讲授向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转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研读经典、对话研讨、论文撰写、社会实践等等,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是由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转型。单一的课堂教学无法做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及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违背认识规律的做法。因此,小课堂教学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大课堂相结合,与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及其真理性形成深刻的认识。
五是由传统的“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的应试型考核方式向“以提升理论思维水平和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试方式”转型。考试对于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不能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考试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新理念的确立,是进行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
四、研究型教学的实践策略
坚持研究型教学理念,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需要在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1.建设鲜活教材
编写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处理好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学科体系通常是系统、全面的,而教学体系则必须在科学地把握住该学科精髓的基础上做到内容设置“精”和“管用”。其次,要处理好理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关系。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必须体现面向教育对象的针对性,要能够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成长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要处理好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必须注意把知识性的内容与思想性的内容结合起来,做到知识性的内容要为思想政治性的内容服务,思想政治性的内容要以知识性的内容为理论基础,从而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第四,要处理好稳定性与前瞻性的关系。在教科书的内容设置上,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久经实践检验的最基本的理论、观点为主要内容,同时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要求和特征,吸收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新观点、新内容,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第五,要处理好严谨性和可读性的关系。在教材的写作风格上,既要注意科学性、严谨性,又要注意形式和语言的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创新教学模式
创建和践行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研究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做到:
其一,践行研究型的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是落实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是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方针的有效措施。在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上,必须体现科学性、时代感和针对性三者统一,选择好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选择和提炼当前社会生活实际中人们所普遍关注或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研究、概括出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认识问题,然后将三者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专题。这样的专题教学有助于贯彻研究型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做到以问题破题,突出重点,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既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为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空间。
其二,增设“师生对话研讨”教学环节。“师生对话研讨”是指以30人左右的学生自然班为单位,在教师的主持下对理论问题、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以达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目的。同时,这对于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推动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加强教师语言表达技巧的提高,提升教师形象和人格魅力,提高教师水平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三,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是能力培养和理论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如清华大学在读书活动中,除要求学生阅读各门课程的教材外,教师还开出导读书目,引导学生开展“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的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其四,开设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结合各门课的理论重点、难点、热点,围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以及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组织主题讨论课,是深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非常有效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要组织好课堂讨论,确立主题要有针对性,学生准备要有目的性,课堂发言要有积极性,教师引导要有方向性,总结讨论要有概括性,从而在讨论中深化认识,达到效果。
其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运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课堂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思想理论热点问题教学时可以借用电化手段,通过立体方式,高强度地集中探讨某一问题,使“研究型”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渗透力。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已经普及,各门课程制作的教学录像片已经在网络和课堂上播放。如清华大学的不少教师通过电脑网络上的“网络学堂”开辟的“步进教程”、“辅导答疑”、“学生阅览室”、“模拟考场”、“专家论坛”等栏目,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理论探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一些青年教师每学期要在网络上回复学生的提问和理论探讨几千条次。而清华大学拍摄的《两院院士谈哲学》、《路》、《当代资本主义》等教学录像片,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探索实践教学
组织好社会实践、落实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不仅直接实现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而且学生在实践环节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在新时期,各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如河海大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就值得借鉴和推广。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每年投入十余万元用于学生社会实践。学生组织成5-7人实践小分队,在教师指导和必要经费的支持下,进行内容广泛的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活动,最后以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估和考核,其成绩纳入政治课期末总成绩内。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成效显著。可见,社会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同时很好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力量,促进了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变革考核方式
根据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要点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努力把考试变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考试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其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水平。各高校对此都进行了改革探索。如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都围绕“研究型”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他们研究和思考的空间。其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考试改革具有代表性。他们采取“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的考核方式,至今已坚持了十几年,成效显著。
“小组论文+小组答辩”的考核方式,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并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和参加答辩等一系列实践环节,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熏陶,并通过文字表述(论文)和语言表达(答辩)两种形式,提高和升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阐释水平,从而使学生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等各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它打破了“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的考核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还推动了整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转换,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五、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爱岗敬业、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
“研究型”教学是否真正能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研究能力、学术水平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关键。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要做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不可或缺的正确的基本思想政治立场和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外,还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种素质:较高的理论研究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准确、清晰、生动、精练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和驾驭知识、阐发观点的能力,敏锐地把握学生认知活动状态和实现灵活应变的教学能力,具有端庄、儒雅的气质和高度亲和力的人格魅力。
在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中,应采取切实的措施,拓展有效的途径,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尤其要鼓励教师承担教学研究及相关科研项目,主要有基础理论研究、难点热点问题研究、教育对象和认知规律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创造教师进修条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全面加强和推进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梯队结构合理、热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研究教育对象的新特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完全有信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具有很强德育实效性的课程。
*本文是据作者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所作的学术报告形成的论文。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大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