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移研究_产业转移论文

“九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移研究_产业转移论文

“九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结构优化论文,产业转移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上海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与目标定位

(一)上海产业结构现状

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整个“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3%, 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全市的GDP已达到了2462.7亿元。“九五”时期的头两年, 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势头。1997年实现的GDP为3360.2亿元,人均2.3万元,按当年年末汇率计算,人均GDP已达3105美元。

在1997年实现的3360.2亿元GDP中,第一产业占了2.3%,第二产业为52.2%,第三产业是45.5%。这一结构与“七五”期末的1990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降低了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下降了12.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上升了14.6个百分点。

在上海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中,第二产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在上海GDP中的比重下降了12.6 %(至1997年),但就其比例来看,仍占了上海GDP的半壁江山。 再就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来看,1996年,第二产业的增长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3.76%。因此可以认为, 在整个“八五”期间和“九五”时期的前两年,第二产业对上海经济的增长仍起着支柱的作用。

若对第二产业的内部加以分析(参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 在制造业的前十位中,除了排位在第5的纺织业和排位在第8的服装业,其余均属于重化工业,这一事实充分证实了上海已进入了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而明确这一点,对上海产业发展的定位是相当重要的。

表1 1996年上海制造业中的前十位产业

位次 产业

工业总产值(亿元)

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547.20

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26.72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04.17

4化学原料日用化学制品制造业 301.66

5 纺织业

283.43

6 普通机械制造业

255.47

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52.55

8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176.94

9 专用设备制造业

141.89

10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0.14

第三产业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较快发展的产业。自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来,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在GDP中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30.8%增加到1997年的45.5%, 与第二产业共同构成了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从对上海经济增长贡献上分析,1996年,第三产业对上海GDP增长的贡献已超过了第二产业,约为55.35%。

第三产业是一个行业众多、涵盖宽泛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集约的传统行业,也包括了部分高附加价值的技术集约的新型部门。在上海的第三产业中,长期以来一直是以传统的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和仓储业为主体。但90年代以来,这样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行业在整个结构中的比例不断萎缩,而像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则得到了很快的成长,成为上海第三产业中的新生力量。

(二)上海产业结构发展的环境分析

系统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海的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其最终的目标定位,同样离不开对环境的分析。以下我们对影响上海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和地理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环境

自上一世纪40年代上海开埠以来,上海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近代的制造业、国内外贸易以及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20~30年代,上海已成为远东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经济的发展继续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特别是制造业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成为全国制造业的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一方面继续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恢复和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弱化了的第三产业,使上海逐步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经济中心。

从1997年上海的一些经济总量指标来看,一般为全国的1/15~1/25之间(进出口则占到全国的1/6强); 而一些表示经济发达程度的人均指标则基本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4.3倍。这表明,上海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经济发展中有着较好的条件。对这些条件进行具体地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明晰上海产业结构目标定位的经济环境。

从上海的工业产出结构来看,代表着重化工业的六大支柱工业的产值已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3%。重工业在上海工业结构中不但在比重上早已超过了轻工业,而且其发展速度也一直快于轻工业(1997年本市轻工业增长了13.4%,而重工业则增长了15.6%),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度上,上海已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再以工业经济效益来看,1997年上海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往年继续有所提高,达到了130.4 %,高于全国水平91.3%近40个百分点。因此,就工业来说,上海在进行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时有着较好的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上海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之一,在工业化进程中将继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是产业结构目标定位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上海的产业技术,在全国一直居于领先地位。目前上海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地位的产业技术包括汽车制造技术、电站设备制造技术、程控交换机制造技术、飞机制造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等。据一些专家的测算,在上海经济的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1995年达到37.71%, 按照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划分,已接近准集约型的增长模式。此外,从对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虽然我国这一指标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但仅就上海而言,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并不是最大,这就使我们有理由坚信上海可以继续保持在全国的产业技术领先地位,也为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的提高,都必须依靠掌握技术的人来实现。上海在人才的培养和拥有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1997年底,上海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8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17.87%,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不到5%)。职工素质的提高,无疑也为上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金的紧缺是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障碍。上海在“八五”期间,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已初具规模,已从一个GDP的净流出城市变为了净流入城市,1996年的GDP净流入额已经达到了326.62亿元。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本市融资能力的增强,从而也使投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经济发展中资金紧缺的矛盾可得到相当的缓解。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环境之一。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得到很快的发展。电力紧缺已得到了根本缓解;邮电通信和信息港的发展相当迅速;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市内外的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沪宁高速公路、延安路隧道复线、地铁一号线延伸段等的建成,对本市交通状况的好转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正在建设中的浦东国际机场、外环线、地铁二号线、沪杭高速公路以及一些市内道路拓宽等工程,将进一步改善上海的交通条件。此外,诸如苏州河的治理、旧城区改造和市区绿化工程的展开,也大大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

2.制度环境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是作为工业基地来发展的,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上海作为工业中心的地位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作为一个经济中心所必需的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等功能却大大削弱甚至消失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致力于经济中心的建设,在中央的支持下,大力建设和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先后建立了证券、外汇、粮油、金属、商品期货、航运、产权和技术等多个交易市场,一个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建成,较为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游戏规则”也正逐日与国际接轨,这些均为上海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确定了新三年的发展目标, 即准备用3年的时间率先在上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全市250 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已有243家完成了企业的改制。 企业素质的提高,无疑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夯实了微观基础。

在制度环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浦东的开发开放。自1990年浦东新区被宣布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以来,得到了中央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享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有优惠政策和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拥有5类项目的审批权限和5项配套资金的筹措权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战略目标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而浦东的开发开放,对浦西有着强烈的联动作用,从而这些优惠政策对整个上海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区域环境

上海的产业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型产业结构,它的运行与发展,与它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上海所处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化程度较高。在这样一个经济区域中,有这样一个发展腹地,无疑为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上海处于我国沿海线的中部,又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出海口,是沿海地带与沿长江地带所组成的“丁”字交汇点,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早起飞的地带,经济发展较快,在我国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是我国经济较为成熟的地带。而长江沿江地带,是“九五”时期重点发展的经济区域,国家欲通过长江这一“黄金通道”,使沿海与内地经济联为一体,以沿海经济带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处于这一“丁”字交汇点的上海,正可利用这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一方面通过聚集效应,从发达的沿海经济地带集中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可通过扩散效应,利用区域间产业发展的梯度,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寻找一个广阔的区域空间。

再从上海在东亚的地理位置来看,上海位于西太平洋环线的中部,北与东京、大阪,南临香港、新加坡的距离都较为适中,因此在东亚西太平洋环线的中心城市链上,只要定位合理,就可较容易地在此中心城市链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未来上海产业结构的目标定位与发展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过几次经济发展规划,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85年,经中央批转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的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使上海成为全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力争在本世纪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这一发展规划,明确了上海的发展方向是多功能的中心城市,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作为单一工业中心发展的方向。进入90年代以后,原有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上海重新制定了发展规划。1995年,《迈向21世纪的上海》出台,这是一部至2010年的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该发展规划为上海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总任务是到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根据这一总任务,上海制定了“三二一”产业顺序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制造业中的六大主导产业(即规划中的六大支柱产业)以及其他的一些产业结构政策。

在《迈向21世纪的上海》制定后到今天的几年里,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南亚的金融风波,韩国等工业新兴国家和地区发展受挫的教训,迫使我们对原来的发展模式和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进行再检讨;一直被我们作为工业化发展楷模的日本,长期陷于经济的不景气,也要求我们对原制定的发展规划进行再思索;而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的美国,其经济增长的方式又给我们以新的启示。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形势在这几年内同样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制度面上看,国有企业的改革到了关键的时刻,企业制度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从经济面来看,全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大转化,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由于市场的需求不足,正被迫进行调整。……总之,剧烈变化着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要求对原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重点进行重新审视和修改。

根据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所处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的中心城市之一的总目标下,不但要继续进行上海经济中心建设的任务,而且应强化上海作为文化中心、科技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功能,使上海能真正成为国内最主要的和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心城市之一。在《迈向21 世纪的上海》规划制定后的3年间,上海建设的重点是放在了经济中心上,特别是放在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六大主导产业的培育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的培育任务也收到了成效,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转移发展的重点,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对产业结构有新的优化目标。

二、上海产业结构的转移方向与优化目标

根据上海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和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和上海在全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考虑到在发达国家已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即将到来,我们认为,上海在“九五”乃至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移重点可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即应继续保持发展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产业。

(一)应继续保持发展的产业

应继续保持发展的产业主要是指在“八五”期间和“九五”时期前两年一直受到重视,发展也较为迅速的产业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加以扶持,保持其发展的产业。在应继续保持发展的产业中,有不少的产业在“八五”期间主要是作为主导产业来扶持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产业现在已进入了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因此对这些产业的扶持方式也应换一个方位,从政策优惠为主转为为之整治一个适合其发展的市场环境。我们认为,应继续保持发展的产业主要应是如下的一些产业:

1.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是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在1996年上海“六大支柱产业”2153.9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其产值为412.65亿元, 占了其中的19.15%;在上海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占了8.05%。可见, 汽车制造业在上海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汽车制造业在我国也是较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根据原国家计委一个技术经济课题组的预测,我国轿车的总需求量2000年为130~160万辆,2005年为220~270万辆,2010年达到350~440万辆,以目前的生产能力为基数,则到2010年其增长速度将至少达到16%。因此,汽车制造业在我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上海来看,汽车制造业的主要产品是轿车。在全国近几年40~50万辆的年产量中,上海占了一半左右。上海大众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了20万辆,是国内最大的轿车生产厂家,已可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上海通用预计今年年底可出样车,不久也将进入投资收益期。上海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继续注重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使上海的汽车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瞄准国际市场,引进先进经验,逐步将竞争的触角延伸到国际市场;发挥零部件生产的优势,努力促成零部件生产厂家成为本行业的“小型巨人”;提高设计能力,增强上海汽车工业整体的水平。

2.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原六大主导产业中最有希望成长为支柱产业之一的一个产业。因为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信息化的到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将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该产业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吸引了国内众多厂商的进入,导致了该产业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上海要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上有所作为,就要在高技术、大规模和加强国产化上多努力,以技术水平、规模经济和质量成本上赢得市场。

3.电站设备制造业。电站设备制造业是上海传统的优势产业,1996年产值达到了286.78亿元,在“六大支柱”中位居第三。上海的电站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几年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上海电站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一是在产业组织上有所创新,搞好协作,争取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二是进一步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继续开拓国外市场;四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适当进行横向多角化经营,向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扩展。

4.金融业。改革开放后,在把上海建成多功能的中心城市的规划下,金融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上海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1996年,上海金融业的增加值为347.84亿元, 占上海GDP的比重为11.99%。上海金融业无论是银行业务、证券业务、 保险业务,还是外汇业务,其规模和效益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殊性,许多重大的决策都取决于中央,因而上海金融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服务质量提高、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以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金融工具来创造更大的市场,为上海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再次优化产业结构,“建设新高地,再创新辉煌”。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指在“九五”的后两年以至更长的一个时期内应该能为上海经济的增长作出更大贡献的产业。这样的产业主要有:

1.咨询业。咨询业是典型的知识集约型产业,是向消费者提供最终“脑力服务”的产业。可以预计,咨询业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将有相当的比例,是未来产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目前上海咨询业的规模还很小,1996年的增加值才6.85亿元,只占到当年GDP 的2.36‰,咨询业的发展前途很大。 我们发展咨询业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重点,有所突出,现在主要是发展一些为企业与居民直接服务、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部分,如科技咨询、网络服务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等。另外,从城市的形象来说,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没有几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咨询机构也是不可想象的。咨询业的发展,能使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2.软件业。软件业是提供“中间产品”的产业。软件产业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服务工具”来满足人们对脑力延伸的需求。同样可以预料,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提供“中间产品”的软件业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也会占到较大的份额。上海的软件业还十分弱小,甚至在国内都不占优势。上海发展软件业的当务之急一是转变观念,二是营造环境。所谓的转变观念,是指软件企业和软件从业人员要抛弃“小富即安”的的观念;而所谓的营造环境,是指应从政策上向软件业倾斜,在舆论上为软件业呼吁,在上海营造一个适宜软件业成长的环境。

3.环保产业。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环境白皮书》,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纳入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之中。作为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之一的环境受到如此的重视,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和广阔的市场。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00年,全球环保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另据上海环保“九五”计划,在计划期内,仅在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投资就达240 亿元。由此可见,环保市场的需求还是很大的。目前上海的环保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企业规模都还很小。据一些资料表明,到1995年,全市环保企事业单位只有6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产品500多种, 年产值20亿元左右(而江苏宜兴的环保产业产值就达到近40亿元)。且在这些环保产业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小企业。生产方式落后,技术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不高是环保产业企业的普遍现象。在环保产业的所谓四大市场(即净化水和空气的设备、农业生物化学产品、低污染能源、传统污染工业的改造及替代设备)上,上海的企业并非都处于市场竞争弱者的地位,只要在加强环保立法的同时,采取一些倾斜的政策,支持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就可形成本市的若干“拳头”产品。

4.文化产业。这里所谓的文化产业,大致包括了文化、艺术、影视、娱乐、体育和旅游等产业。上海发展文化产业有较为优越的条件,如在文化、艺术和影视领域,上海长期以来一直都有全国的半壁江山之称,这充分证明了上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实力。

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一个产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的需求也将有所增加,这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宽阔的扩张空间。旅游业也是一个旁侧效应较大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商业、交通业、旅游品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上海的旅游业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以该产业常用的接待境外游客的数据来看,1980年为31.18万人次,1990 年为89.30万人次,1996年上升到143.19万人次), 但与国际上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就显得还十分弱小,如1996年上海接待境外游客的人次,还不到新加坡的20%。因此,上海的旅游业还是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上海是一个缺乏自然旅游资源的城市,上海要发展旅游业,必须走不同于周边城市苏、杭等地的路子。我们认为,上海应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会议和展览旅游上。这是因为,一方面会议和展览旅游在滞留游客方面比其他方式的旅游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发展会议和展览旅游可以扬长避短,通过饭店、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等硬件设备以及良好的软件服务来弥补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的不足。此外,还应该争取国内游客,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可能不大,但总量十分巨大。吸引国内游客除了在会议和展览旅游、传统的购物旅游上进行发展以外,也可在观光旅游、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上多下功夫。

体育产业基本上是指体育的商业化。体育产业大致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主体产业类,即以发挥体育自身价值和经济功能的活动,如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彩票等;二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如体育器械和体育服装等;三是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有关活动。目前,全球每年体育产业的收入估计超过了4000亿美元,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支柱产业。在我国,原国家计委三产办也有计划,将体育产业培育成今后我国第三产业的“十大增长点”之一。上海发展体育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从实践上讲,有成功举办“八运会”的经验;从设备上讲,有国内一流的体育场馆和其他的设备;从要素上讲,上海拥有众多的运动队。这些运动队不但涵盖了大部分的体育项目,而且其中不少还在国内外处于一流水平;从市场来讲,上海有众多的体育爱好者,他们构成了基本的市场需求方。故在上海发展体育产业是大有前途的。

5.装潢业。装潢业是收入需求弹性较高的一个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潢业的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上海1997 年的人均GDP已超过了3000美元,经济发展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生活质量也会有新的要求,预计这将会带来装潢业的新的市场需求。据预测,“九五”期间,上海装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可达到230亿元,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装潢业虽然依附于房地产业,但也有不同于房地产业的特点。如它的企业进入壁垒比房地产业要低得多,投资的风险也要小得多。这些特点,对鼓励企业进入装潢业,发展装潢业将十分有利。装璜业也是一个吸收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装潢业的发展,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与此相对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装璜业的发展。上海的高新技术,在全国是一块相对的高地,因此,上海发展装璜业也将比其他地区更具有优势。此外,装璜业更多地与文化修养、风俗习惯和市场流行等相联系。而上海“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点,也为装潢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高技术产业

集约化增长,是上海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也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以上海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大范围地发展高技术恐怕是力所不能及的,但针对未来上海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目标模式,有所选择地发展部分高技术产业,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对于高技术产业,只有今天的投入,才能带来明天的收获。我们应该利用上海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相对优势,瞄准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条件使之有所吸收、创新和产业化,才能在未来知识经济的社会中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结合上海产业结构的目标,我们认为在高技术领域,上海应加大在以下产业的投资力度:

1.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与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与生物工程产业是原国家科委制定的我国今后10年要重点发展的9个技术产业中的两个(在上海的各类媒介中, 常统称为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以下我们按习惯,就称之为“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1993年,上海决定把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本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自此,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92年,上海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的销售产值仅为32亿元,1996年则上升到125亿元。 上海的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包括中西药业)有极其有利的发展条件。从生产上看,上海的医药产业有百年历史,其产业技术在全国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目前除了有一批国有企业外,还与国际一些著名的医药企业进行了合作;从科研上看,可借助于本市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处于一流的生物遗传方面的研究力量,从事新产品的开发;从政策上看,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浦东的张江开辟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的发展园区,鼓励该产业的发展。在如此良好的环境下,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完全有希望发展成为上海未来的支柱产业。

2.微电子产业。微电子产业是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产业的基础。我国在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上还相当薄弱,这已直接影响到我国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产业的发展。上海发展微电子产业,不但可将其发展成为未来的支柱产业,也可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产业的发展做贡献。上海发展微电子产业的重点可放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上。上海是目前国内唯一批量生产2.4~3.1μ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1.2 μ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有赢利的基地。因此,在发展微电子集成电路方面,上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最近,中央又决定将生产0.5~0.6μ和开发0.3μ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909项目放在浦东的金桥加工区,上海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微电子产业,将其培育为上海新的主导产业。

3.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技术是原国家科委指定的我国在今后10年要重点发展的六大技术领域之一。新材料产业是指将新材料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而形成的产业。这是一个新的产业,也是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上海的新材料产业目前主要集中的四个领域,即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材料、新型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部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上海的新材料发展已有一定规模,1997年的工业产值达到90亿元左右。在今后上海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应结合现有技术状况和市场需求,重点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如在稀土应用的研究上,上海具有一定的优势,且以稀土为动力材料的绿色助动车和以稀土为建筑材料的住房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在新材料产业中,就可选择这两个项目作为发展的重点之一。

(四)都市型产业

上海要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中心城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城市产业结构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如何发展都市型产业的问题。在都市型产业中,部分产业的发展是为了向城市经济提供一些不可短缺的服务,而部分产业则主要是为了解决诸如就业等社会性问题。因此,都市型产业的选择,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我们认为,上海在选择都市型产业时,可着重从以下产业入手:

1.食品工业。食品工业在发达国家被视为“永不衰落的产业”,具有广阔而稳定的市场。上海1996年食品工业的产值为282亿元, 为当年工业总产值的5.5%,而香港为28.7%(1992年), 从中可以看到食品工业在上海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上海发展食品工业,不但因为它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牌子、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且还由于其属于都市型工业,可以吸收较多的劳动力,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集约型产业。据一些资料反映,目前上海食品工业的从业人员为16万人。另外据悉,商业部门每年新增的10万人员中,也有一半以上是从事食品销售等相关工作的。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对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是极有帮助的。在上海食品工业现有的四个主要领域(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中,上海可以结合技术的优势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其中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冷冻食品、旅游食品等重点发展,以适应食品消费多样化、营养化和家庭劳动方便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2.印刷及包装业。印刷及包装业也是典型的都市型产业,据一些资料的分析,在上海,这几个部门对水、 电等能源的直接消耗系数仅为0.00894575,在其他方面, 除了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外均高于全市工业的平均水平。因此,从生产角度而言,印刷及包装业是适合于城市发展的都市型产业。从需求方面来看,城市对印刷和包装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高档的印刷和包装业的市场几乎都在城市。因此,在城市发展印刷及包装业,可以使生产更接近市场,更能迅速而准确地接受市场的信息。印刷及包装业是一个进入壁垒较低的产业,业内竞争十分激烈。上海要发展印刷及包装业,应将目标定位在业内的高档产品上,向市场提供一般厂家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高、精、尖、快来占领市场。

3.纺织服装业。这里的纺织服装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服装和编织行业。纺织业在全国是属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撤让产业,上海从整体上讲,前几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调整过程。上海发展纺织服装业,主要是发展其中的高档服装和时装部分。纺织服装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力集约型的产业,而其中的高档服装和时装,同时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特点,非常适合于在大城市发展。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如巴黎、纽约、香港、东京和罗马等),不少都拥有较为发达的高档服装和时装业。上海发展高档服装和时装,具有相当优势。如基础较好,过去曾有过较为发达的产业历史,现在还有数千名设计人员;经营条件较好,借助于城市信息中心的功能,能及时收集到国际服装的信息;市场需求较大,作为我国著名的大城市,本身拥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此外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上海发展高档服装和时装,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打破厂、商两张皮,分属于两个部门管理的体制,组建销售——成衣——面料的“一条龙”式的生产经营链,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发展上海的纺织服装业。而上海发展编织业,主要是可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在上海的失业人员中,有不少是纺织女工,她们心灵手巧,可胜任手工编织的工作。而手工编织,一不要大量的投资,二可分散到家庭进行,很适应于这部分失业人员。因此,发展编织业,可以起到一石二鸟之效果。

4.玩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都市型产业。在上海发展玩具制造业,同样有能吸收大量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有接近市场、拥有庞大而稳定的消费群的优势。

三、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和转移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上海应当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但应处理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第二产业发展为前提。

上海之所以要发展第三产业,是由上海城市功能的定位所决定的。上海要发展成多功能的中心城市,就不能仅限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也要发展第三产业。此外,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的演进,第三产业在其结构中总有一个较高的比例。因此,上海发展第三产业是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然而,上海在发展第三产业时又不能以牺牲第二产业为前提。这是因为:首先,上海未来的城市定位是多功能的中心。而这多功能中心中,也包括了制造中心,因而上海继续发展第二产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其次,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正处于向重化工业的转换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上海应以其稍领先于全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全国的工业化作应有的贡献。再次,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来看,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是为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必须以强大的第二产业为其发展的基础。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作为支撑的第三产业的过度发展,将会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降低经济运行的质量,较易受到外部经济风波的影响。最后,理论的分析和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都已证明,一个产业结构系统可突出发展第三产业,是因其在更上一层的产业结构系统中,拥有较为明显的绝对或相对的优势,唯有如此,它才能在第二产业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突出发展第三产业。而上海无论是在国际经济分工还是在国内经济分工中都还不能充当这样的角色。因此,上海的第二产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通过结构的调整优化而进一步得到加强。

上海第二产业的发展目标是面向新世纪、建设新高地、再创新辉煌。上海第二产业发展了、上去了,就为第三产业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形成了强大的支撑。这样,上海的经济发展才是过硬的,才可避免泡沫经济的危险。如果再不抓住这样的机遇,上海第二产业就会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陷入困境。

(二)关于部分产业维持现有规模,改善产品结构的问题

上海有部分产业,就其地位和作用来看,是目前产业结构中相当重要和不可缺的部分。然而就发展来看,在未来以知识和技术集约为主的产业结构中,这些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则将有较大的下降。这些产业,主要是一些市场相对饱和的、已进入产业成熟期的重化工业,如钢铁、石化和造船等产业。对于这些产业,我们认为可维持现有产业规模,加强技术改造,改善产品结构,增强竞争能力。其理由是这些产业虽然仍是上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上海将从“成熟的工业化阶段”向更高级的结构演进,在未来的经济结构中,知识和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而物耗较大的重化工业已不再适合充当未来上海的主导产业。

(三)关于家电产业在上海发展前途的问题

家电产业也是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上海家电产业这几年虽也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快,其中有一些部门甚至还在减少。上海家电产业情况的不理想,同时还反映在市场的占有率上,我国家电产业经过一段时间“诸侯混战”,现已进入“七雄争霸”时期。上海家电在经过市场竞争的“诸侯混战”后,已基本上从外地市场上撤了回来,固守着本市场的一隅。对于如此处境中的上海家电产业,我们建议可以采取“品种调整,整体撤出”的方针。即在家电的品种上进行优化,选择若干目前还有一定优势的产品(如热水器、组合音响)进行发展,而在整体上则作出撤出该产业的决策。撤出的资金,可向计算机及其配件产业转移。

(四)关于在上海发展知识经济的问题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到来之际,应以什么姿态来迎接这一浪潮?又该采取哪些战略呢?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对于上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

面对这挑战与机遇的共存,上海应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其中,有几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一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不但是加速工业化的需要,也是为进入知识经济阶段作好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目前,加快技术进步主要应体现在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上,以实现生产的劳动资金集约型向知识技术集约型转变,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二是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上海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上海高新技术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还不高(1997年全市的高新技术产值仅占到全部工业的15.1%),还不能满足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所以,政府应采取一些倾斜性的政策,扶植和培育若干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上海未来的主导产业。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掌握这一要素的则是人。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大量且长期的投入。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在人才的培养上花大功夫,使得上海在未来进入知识经济社会时,拥有较为充裕的人才资源和知识要素。

(五)对上海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本身也有责任和义务进行这项活动。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转移。我们认为,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充分利用产业政策这一工具。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和影响经济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但上海市政府作为一个地方性政府,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操作的空间不大。因此,单单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影响和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的力度不够,还必须更多地借助于产业政策,充分利用产业政策这一政策工具,影响和指导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移。在产业结构政策上,可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安排好衰退产业的撤让工作上。主导产业的选择正确与否,决定了上海未来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妥善地安排好衰退产业的撤让,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在产业组织政策上,应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一方面要培育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这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更多的小企业(如都市型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也使众多的小企业有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空间。在产业技术政策上,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进步的环境,包括技术进步机制的健全、技术市场的完善、技术人才的培养等等。

2.在实施产业政策时,应注意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而将行政手段减少到最低限度。任何一种政策的实施,总不外乎有三种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我们长期以来最为习惯的是行政手段,政策总是通过层层的行政性指令而得以贯彻的。而市场经济同时也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主要应通过经济手段的引导和法律手段的制约来实施。如不注意这一点,将可能引起“欲速而不达”的结果。如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政府主要应通过经济的手段,对于符合政府主导产业选择方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吸引企业朝这方面进行发展。又如在企业并购的问题上,一定要尊重企业的愿望,企业只有在有并购利益时,并购才可能获得成功。在企业并购问题上,切忌政府进行“拉郎配”。实践证明,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撮和的并购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

3.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降低产业的进入壁垒,制止行政性垄断,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重要作用是为企业营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自主地进行经营,各种要素也可自由地在各产业之间进行流动,在流动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移。而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降低产业的进入壁垒,制止行政性垄断都是形成竞争有序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

4.提供信息和中介服务。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关系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为企业服务。我们认为,在目前来说,特别应作好信息和中介的服务。由于企业在掌握信息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其在产品生产和项目投资方面一定的盲目性。政府应充分利用自己在信息掌握方面的有利条件,为企业的活动提供更多和更及时的信息,使企业减少在产品生产和项目投资方面的盲目性,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流向更为合理,从而使得产业结构更为优化。而政府向企业提供中介服务,则可以减少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使要素在整个产业间的流动更为迅速和有效,从而也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移。

5.对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投资。政府掌握的国有资产占了社会资源的很大的一部分,这部分的资源流向,直接决定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转移。我们的建议是,政府应将大部分的国有资产,转移到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是因为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重要条件,只有基础设施搞好了,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来上海进行投资,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转移也才能更好地得以实施。当然,这也是由于基础设施是一项投资回收期较长的产业,是一般的私人企业所不愿投资的领域。对高新技术的投资,则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其产业结构未来的方向,政府把握住了要发展的高新技术,也就把握住了未来。因此,政府还应积极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

标签:;  ;  ;  ;  ;  ;  ;  ;  

“九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转移研究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