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研究史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

王红生[1]2006年在《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四个时期论述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元代至清代“小学”时期的虚词研究,特点是从训诂或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虚词,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语法的研究,但其中一些论述已经触及到语法的问题。出现了《助语辞》、《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重要着作。《马氏文通》及二十世纪初期的虚词研究,总体看受西方语法的影响大,其代表人物是马建忠和杨树达。马氏的虚词研究揭示了古汉语虚词的很多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杨氏对虚词语法研究重视虚词的分类,他的虚词研究重视传统训诂法的应用。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的虚词研究,力图摆脱西洋语法的影响而探索汉语虚词自身特点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是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其突出特点是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虚词,其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至今仍有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虚词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虚词的性质应该从语法的角度去认识,同时还总结出了虚词的一些附加特征,人们已经探索虚词新的分类,在研究方法是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统计法的运用,而虚词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泛时和断代研究、历史研究、专书研究、理论研究相继展开。其成就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越前代。

张志刚[2]2010年在《古汉语虚词与修辞》文中研究说明确切地解释古书中的虚词固然是阅读古书的需要,也是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和汉语语法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仅仅重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虚词的使用和修辞结合起来,上升到修辞的高度来看待虚词的研究,这对于拓宽虚词研究的范围,全面理解虚词的作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修辞是运用语言的技巧以提高语言效率的行为,所以它关涉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都是为表达效果服务的。所以,讲修辞无论如何也不能脱离了虚词。本论文将利用训诂学、修辞学、语法学等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古汉语虚词与修辞的关系进行概括,对涉及古汉语虚词与修辞研究的历史作一次小结,对古汉语虚词的修辞作用作一个归纳和总结,目的是为了古汉语虚词与修辞的研究能够更为系统深入一些。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叁部分:一、古汉语虚词与修辞的关系;二、结合修辞的古汉语虚词研究简史;叁、古汉语虚词的修辞作用。第一部分围绕古汉语虚词与修辞展开论述,阐述了二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部分侧重于虚词研究的历史,选取虚词研究史上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论着,对结合古汉语虚词的修辞研究历史作了一个梳理,目的是为第叁部分古汉语虚词的修辞作用提供一个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共分六小部分:1.古汉语虚词的语音修辞作用;2.古汉语虚词的语气表达功能3.古汉语虚词的情感表达功能4.古汉语虚词的逻辑阐述功能5.古汉语虚词的连用的修辞功能6.古汉语虚词的简化功能。分别围绕语音修辞、虚词选择、句式选择、篇章修辞等问题来阐述虚词的修辞作用。

郭灵云[3]2003年在《古汉语虚词研究史》文中指出本文试图通过对古汉语虚词研究史的分析,来考察它的发展全貌,探求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规律。 关于《古汉语虚词研究史》的分期问题,既然是“史”,理应按历史发展的时代来分期,但从研究内容者,按时代划分有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试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取得最佳平衡点,以此来勾勒古汉语虚词研究发展的概貌。故本文将它分为四个时期:一、萌芽期,从春秋战国到唐宋,《助语辞》产生以前的虚词研究。二、开创期,元卢以纬《助语辞》的问世开创虚词研究的新局面。叁、发展期,清代虚词研究颇丰,以《虚字说》、《助字辨略》、《经传释词》为代表,揭示虚词研究在清代发展的状态。四、革新期,清末以来,以《马氏文通》、《词诠》为代表的将训诂与语法结合来训释古汉语虚词带动虚词研究的革新,使之逐渐成熟化。最后一部分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作简要展望。

柏寒夕(Michael, Bauer)[4]2013年在《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此篇博士论文研究探讨了德国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Gabelentz,1840-1893)撰写于1881年的《汉文经纬》(《ChinesischeGrammatik》)。笔者作为汉语非母语的研究者,选择具体分析研究德国同胞甲柏连孜撰写于19世纪下半叶的古汉语语法经典着作《汉文经纬》一书。第一章中,笔者主要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出发,由此得出结论: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虽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享有盛誉,被视为古汉语语法描写和分析的杰出、经典之作,但迄今尚未有人对这部着作中的语法做具体的研究和分析,而这篇博士论文也意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第二章中,笔者指出甲柏连孜在撰写《汉文经纬》时,所参考的主要作品和前人对甲柏连孜汉语语法体系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和斯塔恩塔尔(Heymann Steinthal,1823-1899)关于汉语语法的思考和论述,对甲柏连孜的影响;另一方面,笔者也研究论述了19世纪法国汉学杰出代表人物:雷慕萨(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和儒莲(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以及德语范畴中汉学界的杰出汉学家硕特(Wilhelm Schott,1802-1889)和恩德利希(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1804-1849)对甲柏连孜的影响。此外,在这章中,读者也将了解到甲柏连孜对这些前人汉学贡献的评价。第叁、四、五、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在具体的分析和论述过程中,笔者也把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与现代古汉语研究着作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笔者突出《汉文经纬》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也为现代语法研究提供了很强的语料参考价值。第叁章主要从现代语法学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了《汉文经纬》一书的结构。此章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汉文经纬》一书的目录。随后,笔者论述了《汉文经纬》中第二卷“分析系统”和第叁卷“综合系统”的区别,并特别突出“综合系统”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讨论中的意义和价值。此外,笔者还从词类划分、词类活用、语序等汉语特色出发,阐述这些汉语特色对《汉文经纬》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笔者对实词做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主要从现代古汉语研究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现代研究中属于实词的具体字词:之、其、者、是、何等。在这部分,笔者主要论述的实词有代词(主要包括了第一、二、叁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动词和数词。第五章与第四章相呼应,以现代古汉语研究的视角,论述了虚词。具体分析和研究了连词、介词、句末语气词和助词。所具体涉及到的虚词有:以、与、也、乎、哉、所等。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论述,笔者突出甲柏连孜在《汉文经纬》中对虚词的论述接近现代汉语研究水平,代表了当时语法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对现代研究也具有参考和启迪作用。在第六章中,笔者着重论述了句法。在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句法结构,其中特别研究分析了短语和词序。笔者具体论述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中所涉及的短语,以及具体的词序,其中特别突出了宾语前置这个典型的古汉语语法特色;在第二部分中,笔者分析了《汉文经纬》中涉及到的句类,主要论述叁种主要句类:否定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在第叁部分中,笔者研究了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中的复句。复句主要分为两部分:联合复句(连贯复句、递进复句)和偏正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让步复句和转折复句)。这些语法分析表明:甲柏连孜《汉文经纬》中所论述的古汉语语法,不仅在19世纪下半叶显得卓越出色,而且在此后以及当今的古汉语语法研究中也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价值。笔者在第七章中,把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与马若瑟(Joseph Henri de Prémare,1666-1736)的《汉语札记》作对比。在这章中,笔者还具体对比了虚词:“者”和“也”,同时笔者也强调了甲柏连孜《汉文经纬》的独立性。在最后第八章中,通过本论文第叁至第七章对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一书详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总结《汉文经纬》对汉语语法研究所作的贡献、意义和价值。突出甲柏连孜的《汉文经纬》对古汉语语法研究所作的贡献意义深远,不仅在德语汉学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现代研究的视角来看,《汉文经纬》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的汉语语法研究中,仍然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启迪作用!

郭静[5]2014年在《《荀子》语气副词及语气词研究》文中指出战国末年社会变革,学术思想百家争鸣,荀子作为集大成式的人物,在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学说,并着有《荀子》一书,其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并且绝大部分篇章为荀子本人所作,真实记录了先秦的语言面貌,可信度高,为我们研究先秦语言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古汉语虚词问题历来争议颇多,虚词内部的类别划分,语气和语气词的关系,以及语气副词和语气词的界定等都是见仁见智,目前《荀子》一书中,对表语气的虚词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对其中的语气副词和语气词做了详细分析和描写。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文献相关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第二部分讨论语气副词和语气词的分类问题,并且有所界定,概述了本文对《荀子》中这两类词的统计结果。第叁部分着重讨论语气副词,描写其用法和特点。第四部分描写语气词的用法及其特点。在附录部分做出了所有词的索引,便于讨论和查找。本文共收录语气副词29个,包括单音节语气副词和双音节语气副词,兼类的算作同一个词:表反问的语气副词19个、表疑问的语气副词3个、表测度的语气副词7个、表诧异的语气副词4个。收录语气词12个:句首语气词3个、句中语气词2个、句尾语气词10个,连用的语气词10个。

彭国泰[6]2017年在《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助字辨略》是清代学者刘淇所撰的虚词训释专着,近30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类,其中专题性研究又可分为基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研究。目前,学者们对其基本情况的研究已较为全面,但存在视角类似、重复研究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研究视角的选择和研究深度的提升两方面入手。

张鹏丽[7]2003年在《《助字辨略》研究》文中指出《助字辨略》是清人刘淇撰写的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着,它所创造的体例,对后来的虚词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助字辨略》在收字规模、词类划分和训诂方法叁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从而也就奠定了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坚实基础。本文正是从传统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角度对《助字辨略》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首先,介绍《助字辨略》产生的背景,以时间为线索,从《谷梁传》用“辞”阐释虚词开始,依次介绍从汉代至清代的学者们进行虚词研究的情况。 其次,介绍作者刘淇及《助字辨略》的成书及体例。《助字辨略》收虚词476个,按四声对所收虚词分卷编次,类聚而条析,博取从先秦到唐宋的经传、正史、诸子、诗词、小说和一部分方言俗语,重视书证的运用。 再次,分析《助字辨略》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刘淇的虚词观,刘淇解释虚词的方法、形式以及解释虚词的术语。 最后,从成就和不足两个方面对《助字辨略》进行评价。 《助字辨略》按四声对所收虚词分卷编次,各类中,又按韵目排列虚词顺序。《助字辨略》在我国虚词研究的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对虚词的完整分类;刘淇对于虚词意义的解释常常有自己的创见,有许多是具有创造性的;取材广博,以方言俗语释古义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重视被一般学者忽视的复音虚词的研究,随文解释的复音虚词或词组五百多个;刘淇在研究虚词的同时已涉及到许多重要的语法问题并对语法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助字辨略》也存在着局限。但这种局限是历史的局限,我们不应苛求,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看到其在传统虚词研究领域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刘淇的《助字辨略》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说它是我国虚词研究的奠基之作当不为过。《助字辨略》在传统古汉语虚词研究的领域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应从中汲取古代虚词研究的精华,用以指导今天的古代汉语虚词的研究。

周洁[8]2018年在《《风筝误》虚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渔戏曲十种》是明清时期戏曲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的通俗性,使其成为了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地方语言特点的重要资料。所以,本文选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风筝误》这一文本中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并且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从横向上把握虚词的使用方法,而且还从纵深方向考察虚词用法的变化。文中尤其注意到对那些低频虚词的使用方法与语法意义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这些虚词的见解与看法,挖掘出那些有特殊用法或者时代特色的虚词。总的来说,本文的写作内容,主要是侧重于梳理不同时期的不同虚词在出现频率以及使用范围上的变化,以揭示该虚词的发展在历时层面上的反映。本文的主体、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交代了研究汉语虚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选取《风筝误》这一文本的原因、虚词如何分类的问题、《风筝误》的简介与研究现状,以及文章所选取的版本和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章,主要内容是统计《风筝误》中的介词出现的频率与分析其具体用法。文章从用法与功能角度出发,将《风筝误》一文中的介词主要分为五类:引介时间、处所;引介对象、范围;引介原因、目的;引介工具、方式;引介凭借、依据。结合前人对这些介词用法的见解,对《风筝误》一文中的介词用法进行深入地探讨。并且,通过分析这些介词在不同时期使用频率的差异,总结出该文本中介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第二章,主要是统计和分析《风筝误》中的连词用法。文章从连词的结构特点与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入手,将《风筝误》一文中的连词主要分为九类:并列连词;承接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让步连词;条件连词;因果连词。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对这些连词用法的见解,对《风筝误》一文中的连词用法进行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分析这些连词在不同时期使用频率的差异,总结出该文本中连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第叁章,主要是统计和分析《风筝误》中的助词用法。文章从助词在句子之中所起的语法功能与作用角度入手,将《风筝误》一文中的助词主要分为五类: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尝试态助词。在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对这些助词用法的见解与看法,对《风筝误》一文中的助词用法进行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分析这些助词在不同时期使用频率的差异,总结出该文本中助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结语,简要梳理《风筝误》这一文本中的虚词系统,由此总结出,在共时与历时的汉语发展过程中,虚词所呈现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规律,以及这些虚词在《风筝误》中比较特殊的一些用法。从纵向上来看,《风筝误》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鉴于学术界对于汉语史的分期向来存在争议,因此,我们采取的是王力先生对于划分汉语史分期的论述,那么,这一时期应该归属为近代汉语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可以说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重要环节。就虚词的发展演变与特点而言,也反映了汉语语言发展的这一规律。总的来说,《风筝误》作为明清戏曲作品的一个“缩影”,其语言的特殊性与代表性十分显着。这是因为李渔戏曲的创作模式与传统戏剧不同,李渔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态度,来调侃剧中的正面人物。此外,《风筝误》这一文本的语言通俗有趣,有通俗化与民间化的倾向,能够真实地反映明清时期语言使用的面貌,《风筝误》这一文本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

王元梅[9]2010年在《《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人袁仁林的《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词专着,首次全面使用“气”范畴理论研究虚词,颇有特色。而同时代的刘淇所着的《助字辨略》是汉语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着,在体例和训释上有许多独到之处。虽然两书均成书于清代,但是研究视角和方法亦有许多不同之处,两书对我们今天的汉语研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对两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梳理、比较,从而彰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不足。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两书的成书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概况”,主要包括两书的作者、版本、收词、编排体例和训释体例、撰着的出发点和目的。第叁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虚词理论及语法思想比较”,第四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虚词研究方法比较”,第五章“《虚字说》和《助字辨略》的价值和不足”

宋彩霞[10]2003年在《《经传释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一部系统的研究古汉语虚词的重要着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它的虚词理论独到而精深、研究方法科学而有效,值得我们全面、细致地研究。本文试图从古汉语虚词研究的角度对《经传释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首先,介绍《经传释词》之前虚词的研究概况。以春秋谷梁氏用“辞”来阐释虚词为始,本文按时间线索从汉至清概括每一时期虚词的研究成果与水平,这些都是《经传释词》诞生的背景,为其成书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经传释词》进行简述。介绍作者王引之的情况,及该书版本的流变;明确《经传释词》的体例,对其收词、编排、释文予以介绍。 再次,重点分析《经传释词》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第一,王引之对虚词的见解。王氏对汉语词类进行了虚词、实词的明确分类,并对虚词进行了界说,认识到虚词皆取诸字音,不取字本义;第二,《经传释词》中体现出的虚词次范畴理论,即王氏通过术语和分列义项来进行的虚词下位分类;第叁,总结王氏治虚词之法。 最后,从成就与不足两方面评价《经传释词》。王引之《经传释词》的精审与深邃,为历代学者所称誉。但同时,它是传统训诂学的产物,尚存在缺憾,所以客观地认识《经传释词》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它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D]. 王红生. 新疆大学. 2006

[2]. 古汉语虚词与修辞[D]. 张志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3].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D]. 郭灵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4]. 德国汉学家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研究[D]. 柏寒夕(Michael, Bauer).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荀子》语气副词及语气词研究[D]. 郭静.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刘淇《助字辨略》研究现状述评[J]. 彭国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

[7]. 《助字辨略》研究[D]. 张鹏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8]. 《风筝误》虚词研究[D]. 周洁. 安徽大学. 2018

[9]. 《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D]. 王元梅. 青海师范大学. 2010

[10]. 《经传释词》研究[D]. 宋彩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古汉语虚词研究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