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校发展中的三个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新建高校发展中的三个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科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07)02-0001-04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1998年与2005年数据比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9.8%增至21%,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由1022所增至1792所,其中本科院校增至701所,在校生由340.87万人增至1561.78万人,2005年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在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精英高等教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并存,结构层次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国已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远未成为高等教育强国。[1] 38

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校扩招工作顺利完成。经过近几年发展,经教育部批准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已达190多所,占全国701所本科院校总数近1/3,这批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生力军。目前这批院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代表着办学水平的自然提升,数量的扩张并不代表质量的提高。如何促使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三个问题。

一、合理的办学定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应用性,着眼于地方性、行业性乃至特色性、创新性

合理的办学定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需要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定位与之相适应。学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有科学定位。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高等院校类型、结构、功能的分化,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1] 35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类型、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定位。

院校类型应定位于专业性应用型。办学类型和层次定位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应是金字塔型,即少量学术研究型大学,一批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以育人为主的地方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地方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则承担培养大量的知识型劳动者和提升区域社会文化、生产水平的重任。[2] 27其中,新建本科院校更多的是属于地方性高等学校。二是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在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下,要科学确定分类的依据。应当依据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对高等教育进行横向分类,依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及专业设置的面向对高等学校进行横向分类,依据履行社会职能的能级对高等院校进行纵向分层。[3] 10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改公布的教育分类标准,我国高等院校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分为三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专业性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型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于专业性应用型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着眼于地方性、行业性。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承担大量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为此,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体现现行本科教育要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又要结合当地岗位人才需求的实际,体现应用性,可以说是一类具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基础的应用型人才。[4] 154新建本科院校中原组建学校有的是主要服务地方,有的是服务于行业。原有学校分属于中央部委或省厅管理,合并升格后,大多成为省属、市属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由地方中心城市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倾力举办的。因此为地方服务应成为学校的生存之基和活力之源。学校要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立一种积极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立足地方,依托行业,实现产学研结合,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成为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5] 42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设置突出特色性、创新性。一般认为,大学的水平就是指学科专业的水平,大学的特色就是学科专业的特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必须突出特色、创新。我国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存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布局,因其新,相对而言在这些方面历史包袱轻,具有开拓优势,所以应该也可以尽量贴近当地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专业特色。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需要重点建设,是为“有所为”;对具有办学实力的、有发展前景的、社会需要的、生源充足的和有特色潜质的学科专业,也许一时特色并不彰显,同样应该加强建设,此亦所谓“有所为”。那些与上述“有所为”相悖的、投入不产出的学科专业,可作为“有所不为”之列[6] 22。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质量。

从北京联合大学这所地方高校发展实例来看,合理的办学定位使其走出一条社会认可、市场接受、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的特色办学之路。[7] 1985年,北京市政府将原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创办的30多所分校整合后成立该校,该校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应用性人才”成为该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2005年7月,北京联合大学将自己的办学宗旨确定为“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将办学定位确定为“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并及时落实:一是从学科改造入手,眼睛紧盯市场,目的就是让学科设置更贴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性”;二是紧紧抓住行业和企业,强化产学合作,力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需要;三是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创新,突出应用特色。

无独有偶,《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23日)以《面向地方经济开设新专业成就业“高招”——龙岩学院技能人才走俏市场》为题,报道福建省龙岩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8] 龙岩学院毕业生缘何如此“抢手”?这得益于学院面向市场办学、倡导实践育人和技能取胜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设置上,该校大多数专业与地方产业紧密相连,如龙岩市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学院便开设了旅游管理、采矿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在实践环节上,学院共有200多个实践基地,所有学生都要在实践基地完成部分学业,如采矿专业学生要到煤炭一线实习或见习等。这些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特色与学校合理的科学定位是分不开的。

二、处于转型期的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的保障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健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既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既有独立升格的,也有合并组建的。其中,有的是单科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升为本科,有的是师范类高等专科升为本科,有的是合并升格为本科。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建校时间短,地方性强,地域性差别大,办学经费短缺,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基础薄弱、层次复杂,正处在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过渡的转型期。要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健全是两个关键因素。

教育经费的保障是关键因素之一。“哪些大学得到最大数量的金钱,就将有助于决定哪所大学拥有十年或几十年的发展优势”。[9] 81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期,从专科教育升格为本科教育,必须提高办学标准,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的改善都需要有跨越式提升,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撑,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硬件设施投资巨大,包括校园面积的征地拆迁、扩大和新建以及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例如,原有的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急需部分改造和新建,原有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的加强,大量专业性图书资料的配备,这些都需要足够的经费给予保障。

其次,其它方面办学所需资金需求剧增,包括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和留住、科研经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原有部分教师的学历水平达标所需的进修和培训费;科研投入的加大以提高全校科研水平;因规模扩大,学校日常运行经费及教师工资、福利等支出的增加,等等。无疑,这些都需要增加经费投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公办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建立以国家财政预算内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高等院校开始由低收费向全面收费转变,这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制度”,使得高校的非财政性经费来源所占比例在逐步上升,教育经费仍然是制约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瓶颈”。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公办院校,不是国家重点投入对象,所得经费极少;而省级财政因受财力所限一般也爱莫能助,财力重点投向省内少数几家重点建设高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因此收费办学的依存度极高,向银行贷款成为普遍行为,区别只在或多或少而已。有人尖锐指出高校可能重演国企倒闭的命运:“高校贷款是用大学收费权做抵押从银行贷的。我知道一所大学有50个亿的债务,光利息一年就要3个亿。靠招多少个学生才能还上?”[10] 事实表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这些高校投入多,则它们的贷款就越少。反之,为生存与发展,地方性高校必然要多贷款。

要言之,收入少、开支多,经费少、任务重,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现状。因此,要保证新建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按规定收取一定的学费之外,必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一是切实保证政府财政的加大投入为主渠道,新建本科院校要经常和举办者(政府)进行沟通,促使学校与举办者达成共识——教育的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举办者(政府)从行动上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建立长效机制,确立政府对新建本科院校动态补偿性增长的法定拨款项目与数额,是为长久之计;二是主动向社会筹措办学经费,诸如银校合作、校企合作、教育捐赠以及尽力提高学校“自我造血”功能等等;三是“有为才有位”、“在服务(地方)中求发展,在贡献(才智)中求支持”,直接为地方培养所需人才、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等等,都是新建本科院校定位明确地追求发展得到支持的应有之义。

适应本科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健全是关键因素之二。从转型期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在高校办学体系中并非处于有利地位。要想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使学校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除教育经费的保障是关键因素外,加强学校管理、狠抓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健全是另一关键性因素。必须清醒看到,处于转型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管理观念转变不到位、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现象仍然存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与各项管理工作面临改变人们几十年形成的原有层次办学管理行为习惯的挑战。所以,转变办学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依法治校的意识,通过制度规范管理行为,通过制度来管人、财、事、物,理清关系,明确职责,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使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与本科教育工作相适应,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面临新校区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任务,凸显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协调统一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是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文规定:“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评估。”新建本科院校也无一例外地必须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因此,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及广泛的社会影响,自然成为面临评估的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随着规模的扩大等因素,一般都需投入大量财力完成新校区建设。无疑,新建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新校区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此类院校如何才能成为一所真正合格的本科院校,实现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学校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

关于规模和质量。质量以一定的规模为前提,规模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教育质量是高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永恒的生命线,是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新建本科院校通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一方面,由于办学经费紧张,使得学校都想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不断增加学校收入和效益;另一方面,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尚未达到大规模举办本科教育的要求,从而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现了规模和质量的不协调。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特别注重规模和质量的相互协调,在“做大”与“做强”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和结合点,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结构。结构合理与否,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把一所高校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学校内的各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就必须在结构上搭配合理,以使子系统之间乃至整个大系统整体运行良好。合理的办学结构既是办学质量提高的保证,也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表现。要将新建本科院校做强,就必须对学科及专业、办学层次、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如前所述,在本专并存的情况下,如何逐步在学生的层次结构上以本科教育为主;在教师的学历结构要求上,是“大刀阔斧改革”还是“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

关于效益。办学效益是学校发展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必须坚持以质量来保证效益,既要看到经济效益又要看到社会效益。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做法,不符合高等学校有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能的要旨;反之,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办学难以为继。在现阶段,完全的高等教育“功利主义”或彻底的“理想主义”都行不通,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新建本科院校要和谐发展,应适应当前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本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布局,应以合理的规模为基础、以优化的结构为条件、以注重质量提高为主题、以注重效益为保证,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要在众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及和谐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并以实际行动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应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既要适应现实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又要明了学校潜在发展的要求,合理定位于应用性,着眼于地方性、行业性乃至特色性及创新性,从而实现科学发展。其次,新建本科院校应抓住其“转型期”的特点及自身现实条件,着重从内外两个关键因素入手,建立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和内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促使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再次,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目前面临的新校区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迫切任务,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协调统一,实现全面发展,以达到学校整体上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还应登高望远,在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的办学目标迈进。

标签:;  ;  ;  

新建高校发展中的三个问题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