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新组合“中油杂1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中油论文,油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油杂1号”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育成的甘蓝型油菜。该品种1994年参加湖北省油菜预备区域试验,1995~1997年正式参加湖北省两年度的油菜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系的第二位;1998年进入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区域试验,该年度平均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系的第一位。同期在全省及全国的部分地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产量潜力比较试验、生产试验和基地县引种试验,都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杂交新品种“中油杂1号”增产潜力较大,丰产稳产性好,较对照“中油821”增产显著,比“八五”期间育成的常规优质品种“中双4号”增产11%以上,在我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品种品质性状优良,油中芥酸含量<3%,符合双低优质标准;菜籽含油量较高,平均高达39.37%,比对照“中油821”高0.8个百分点。“中油杂1号”为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其株型紧凑适于密植,植株较高大,长势较好,抗逆性较强,生态适应性广,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优质油菜新品种之一。
“中油杂1号”的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的适宜播期在9月上、中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
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1.0~1.4万株,肥力水平较高时,密度为0.75~1.2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
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左右;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追施尿素或复合肥每亩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于薹期喷施浓度为0.2%,或底施硼砂每亩1公斤;
4.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可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克菌核净兑水50公斤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