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 264200
一本好书是一个艺术大师宝贵的血液,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是可以铭记和珍藏的血液。
——题记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红楼梦》中拉开了天上人间震撼的画面;深不可测的人心险恶与善良在《巴黎圣母院》中淋漓尽致地展现;面对绝境而不绝望、勇敢挑战厄运的硬汉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顶天立地……
可是这样的美味营养如何才能让学生们静下心愉悦地享受,尤其在当今电子产品泛滥的时代?
一、濡养品行,点亮人生
很多名家都是名著的受益者,同时他们又写出了自己的名著,周而复始中,在名著的博大精深中浴火重生。
名著让白岩松明辨美丑。“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名著有关。”阅读经典,对他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小时候明白‘美’和‘丑’的对比,跟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关。卡西莫多这个人物让我开始意识到,不能光凭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
名著让毕淑敏受益匪浅。“那时的阅读给了我一生重大的影响,有点像你们吃进去所有食物,然后化为你们身体成长的养料一样。我们心灵也需要成长,也需要养料,所以,我们需要去读那些被千百万双眼睛甄选过的、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被证明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名著让周国平慧眼看世界。他呼吁孩子们注重经典的阅读,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需要通过读名著来给自己打好精神的‘底子’,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拥有辨别力,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来说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老师是学生读书最好的引路人,要让孩子们喜欢读书,首先老师就要喜欢读书。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会深入骨髓,影响一生。
在泛娱乐化造成社会风气浮躁、阅读信仰缺失的当下,很多人都热衷于刷手机、看微信。但我的床头总有一本名著,这种读书的好习惯来自于我的初中语文老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慷慨激昂地给我们背诵了《红岩》中江姐在城门头看见牺牲的彭咏梧的文段:“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老师的背诵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他眼角湿润的形象就此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震撼着我们的内心,从此我们班兴起了读名著、背名著的高潮。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读书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关键自己要做一个前行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曲径通幽,沐浴书香
余秋雨说:“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但是现在学生读名著不多,因为名著一般篇幅较长,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激发不起阅读兴趣,如果有时间大都喜欢看电视、上网聊天或看动漫等轻松有趣、富有刺激性的读物。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针对孩子不爱读名著的情况“支招”:“要让孩子读经典,就得先让孩子爱上读书。我儿子第一本书详细读的书是武侠,我非常纵容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他在年少时喜欢读书而不是读哪本书。”
白岩松还透露,儿子明年上大学选择历史系,跟他的阅读经历有关。“我让他读金庸上瘾,读完一遍还想读第二遍,金庸里头有很多令他好奇的东西,他就开始琢磨哪能找着跟清朝、跟历史有关的书,他的阅读面由此开始向外延伸。”
有名人说:“酒是陈年香,书是古典名著好。不读名著就像吃了一辈子饭,却没有吃过精美大餐一样。”其实只要开始了读的第一步,以后就会逐渐上瘾,名著的魅力就在于越读越有嚼头,到时不用老师督促,自己想放下都很难。
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为了避免浅层低效情况的发生,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多读书。如开展“读书大赛”“读书演讲”“读后习作”等多种竞赛形式,提高大家读书的积极性。有人曾说:“交换一个苹果, 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 各得两种思想。思想的交换, 情感的共鸣,会使单一的理念得到整合、创新。”阅读名著也一样,多和老师、同学交流,同一本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在多元解读中交流碰撞,可以刷新思维、捕捉新的灵光、深化沉淀的底蕴,收获大于“一千个哈姆雷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经典名著的熏陶,精神营养的获取更需要浸润其中。“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一代一代善于读书的人的共同认定”(周国平语),让悦读之花盛开在名著中!
论文作者:张淑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名著论文; 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人论文; 下自成蹊论文; 《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