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地区论文,人力资源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2)06-0007-08
人力资源的开发就其内容而言是多方面的。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和核心途径。以一定的费用支出,获得在各类学校、各种场合受教育的机会,学习和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一个地区人力资本的提升在根本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的形成,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把教育发展纳入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推进教育以新的步伐迈入全面发展新阶段。
一、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
1949年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落后,文盲率高达6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随着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展开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的逐步完善,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已建立了包括普通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不同层次、结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表1),各族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表2)。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缺口还相当大。
表1 西部民族地区的学校(1998)
单位:所
地区
高等
中等专 普通小学 职业 幼儿园
学校
业学校 中学 中学
内蒙古 19 108
1731 11614
10074
1607
广西28 127
3037 161824592957
贵州20 109
1881 191023141229
云南26 142
2245 232492821500
西藏 4 16 90
814211 31
青海 6 35449 3465 4 192
宁夏 5 25430 3580 32 275
新疆17 115
1760 6837 28 797
全国 10224109 77888609626121 1813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表2 西部民族地区受教育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年、2000年;《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
1.基础教育薄弱,进一步发展难度大
目前,基础教育仍是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难点,各项指标所反映的基础教育水平西部民族地区大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3)。从“普九”人口覆盖率看,1998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3%,西部民族地区均低于全国水平,如宁夏为55.4%,新疆为58.5%,尤其青海只为38.2%,可见差距是比较大的。从小学五年保留率看,全国2000年达94.55%,而贵州、西藏、宁夏等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学五年保留率仍在80%以下,减少辍学、留级现象是该类地区小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表3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情况(2000年) 单位:%
学龄儿童小学毕业
小学五年
入学率* 生升学率 保留率
全国98.994.8994.55
内蒙古 99.596.0793.57
广西98.80
92.6191.55
贵州97.74
78.7276.68
云南98.785.8485.06
西藏81.355.2261.11
青海92.788.6571.11
宁夏94.288.6468.56
新疆97.795.3485.88
*1998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www.edu.cn
基础教育发展的落后状况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1999年青海省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而纯牧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70%,个别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青海省目前还有10%的地区只能普及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宁夏南部山区目前还未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不仅现有发展水平低,而且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大,主要体现在:(1)尚未完成“普九”任务的地区大多是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教育规模小,教育成本高;(2)即使是已经完成“普九”任务的一些地区,不仅面临着如何巩固的困难,而且本身还存在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设施的困难,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较差。(3)许多地区“普九”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中央财政的支持,基础比较脆弱,一旦失去这种支持,其巩固和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2.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总体上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普遍偏低(表4)。如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999年全国平均为27.65人,在西部民族地区中,除新疆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地区都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研究生数量就更少,且西藏、青海和宁夏在博士授予点上还是空白。
表4 西部民族地区中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3.教育规模不经济严重,教育成本高
西部民族地区面积辽阔,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且交通基础设施差,造成学校规模偏小(参见表5和6)。
表5 各级学校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数(1998年) 单位:人
地区
普通高等学校 普通中学 小学
全国3335 809 229
内蒙古 2263 681 193
广西2785 831 373
贵州2150 675 264
云南2384 677 209
西藏 750 444 381
青海1500 557 140
宁夏2200 667 182
新疆2764 544 366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表6 各级学校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1998年)
单位:人
地区 普通高
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小学
等学校
全国 8.4 17.0 17.0 24.0
内蒙古5.9 14.9 15.3 16.4
广西 9.7 20.7 21.8 30.8
贵州 7.3 17.1 17.4 30.1
云南 7.6 17.3 16.4 25.0
西藏 3.6 11.4 11.0 22.2
青海 5.4 12.3 12.2 17.6
宁夏 6.4 15.3 15.0
新疆 6.2 13.0 13.7 20.3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从表5和6看,每所学校平均在校学生数,除小学外,西部民族地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师生比看,高等学校中,除广西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地区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中等学校中,广西的师生比高于全国,贵州和云南接近全国水平,其余都低于全国水平。特别是青海省,教育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十分突出。
4.人力资源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差。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西部民族地区适应其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学校少,而且师资待遇更低、师资和教学质量极差,学校数量与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数量的比例很不协调,教育队伍极不稳定,合格教师较少。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有关资料显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达不到规定学历的占41.7%,初中、高中教师达不到规定学历的达53.6%。在云南省有75所小学,每所学校仅有1名教师,有些地区的一个教师要教几个年级。由于教学质量差,很多中小学毕业生都不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准,很多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初中生不能升入高中的比例就更高。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小学和中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中教育。例如,小学教师合格率,根据统计,1999年青海、宁夏和新疆分别为94.3%、95.3%、96.8%;初中教师合格率上述三个地区分别为81.5%、90.1%、87.0%;高中合格率分别为46.9%、68.2%和52.7%。
虽然宁夏、新疆的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较高,但有文凭而实际能力低的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少数民族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学历结构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很低。另一方面,在教师素质上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高学历、低能力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素质低下。总体上看,西部民族地区劳动者整体素质较差。尽管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内蒙古、青海、新疆和宁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新疆自治区。但是,不识字率除广西和新疆外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西藏,不识字率高达67.5%,贵州、云南、青海和宁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倍以上。不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合计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整个西部民族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7)。新疆工人中50%以上文化水平达不到初中毕业。1998年,青海省农村牧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1.6%。
表7 不同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1999年)单位:%
地区不识字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以上
全国 11.0 33.3 39.9
11.93.8
内蒙古
12.7 29.1 36.6
16.45.1
广西 8.1 42.5 40.28.20.9
贵州 22.8 40.7 26.07.82.7
云南 20.5 47.7 25.35.11.4
西藏 67.5 28.5
4.00.1381
青海 29.6 30.1 23.5
11.55.3
宁夏 22.0 26.9 35.1
11.64.4
新疆 7.1 32.4 33.4
16.7
10.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第三,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数量虽多,但知识老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如果仅从数量上看,除个别省区外,西部民族地区拥有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例如,1998年,青海、宁夏和新疆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分别为215人、204人和248人,同期全国约为173人。但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差,例如,宁夏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中专和高中学历者占总数的50%;1998年青海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16%。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老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第四,劳动者、特别是广大的农牧区生产经营者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差不仅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还表现在观念陈旧上。尽管家庭承包制使广大的农牧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但却有相当多的农牧民仍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商品经济发展意识落后。这是导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与生态环境恶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许多牧民至今仍缺乏现代商品生产经营意识,仅仅将牲畜作为财富的象征来饲养,不断扩大饲养头数而不出栏,不能将饲养的牲畜尽快转化为货币。这一方面制约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导致草场载畜量过大,造成植被破坏和草场退化。观念的落后必将对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产生重要制约。
第五,人才流失没有得到根本遏止,人才引进难度大。改革开放初期,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速度较快,虽然近几年来人才流失的总体速度有所缓和,但并未得到根本遏止。现阶段人才流失主要表现为:(1)延续改革初期中高级人才流失较多的特点,中青年、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多。(2)具有经济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技术人员流失多,例如,电子、生物、新材料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潜在的人才流失,即本地进入外地上大学的毕业生返回家乡就业的比例小,特别是工科毕业生。然而,从目前来说,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在引进人才方面。人才引进的主要问题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质量上,短线人才的引进状况远远不能满足西部民族地区未来开发的需要。
二、制约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低。
首先,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例如,1999年,青海、宁夏和新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67元、1791元和1473元,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6.4%、81.0%和66.7%;同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03.4元、4472.9元和5319.8元,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3%、76.4%和90.9%。居民收入水平低导致供养女子受教育的能力低下,特别是广大的农牧区,见表8。
教师、科研人员的收入水平低,不足以吸引人才,这也是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和难以引进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工资水平要高于沿海和内地,但改革开放后,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发生了极大的逆转。
表8 西部民族地区收入水平与全国的比较(1999)
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相当于全 元 相当于全
国水平(%)
国水平(%)
全国5854.02
100.0 2210.34 100.0
内蒙古 4770.5381.5 2002.93
90.6
广西5619.5496.0 2048.33
92.3
贵州4934.0284.3 1363.07
61.7
云南6178.68
105.5 1437.63
65.0
西藏6908.67
118.0 1309.46
59.2
青海4703.4480.3 1466.67
66.4
宁夏4472.9176.4 1754.15
79.4
新疆5319.7691.0 1473.17
66.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第二,财政拮据,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和条件。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匮乏,整个西部民族地区的财政自给率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职能,在教育、科技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不能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方面,虽然整个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全国相比并不低(表9),但由于GDP总量小,使得教育支出的总量不足。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绝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等个人消费上,用于校舍建设、教学科研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支出严重不足。例如,1991年以来,新疆用于教育基建的投资额不断减少,由6980万元减少到1998年的2810万元。有限的财力不能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致使许多科研人员无用武之地。还有就是财政拮据不仅表现在预算内财政上,还表现在非预算财政上。由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政府筹措非预算财政的潜力小,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弱。
表9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情况(1997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还表现在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滞后,从而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流失。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当今经济发展增长点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大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致使这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从而进一步延缓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加大了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2.自然环境恶劣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其它地区,西部民族地区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生存和工作环境条件大大不及内地,自然条件艰苦,交通条件差,这是导致教育规模不经济和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观念落后不仅仅是因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还由于信息闭塞造成人们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程度有限(参见表10),这也与自然条件恶劣具有一定的关系。
表10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998年) 单位:%
地区
广播人口覆盖率(%) 电视人口覆盖率(%)
全国 88.3
89
内蒙古
78.0 78.0
广西 80.7 85.5
贵州 68.8 78.4
云南 81.7 84.8
西藏 65.0 55.0
青海 59.3 78.8
宁夏 80
81.6
新疆 82.9 84.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及相关省区1999年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3.结构不合理和体制制约
前面所讨论的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制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非只是西部民族地区所面临的特有问题,发达地区同样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数量上看,西部民族地区拥有较为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在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较高。因此,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和人力资源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和体制障碍。
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结构性人才浪费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能对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较低,工程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反,教学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农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但素质普遍较差。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利用率的低下,表现在:一方面急需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的人才浪费现象,突出表现在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又严重超编,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沉淀在事业单位,且绝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
(2)教育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节。具体表现在:文史类相对过剩,工科等专业不足。工程技术、金融、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信息等专业无法满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调整滞缓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还表现在实用型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这体现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99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2.91%,而青海、宁夏和新疆分别为8.72%、7.96%和7.2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规模小;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学设施极为简陋,缺乏学生实际操作的必要设施条件;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术根本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
(3)财政投入结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理应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点,但这种支出同样需要讲求合理性和效益。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与投入结构不合理同时存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阶段教育的投入结构,高等教育投入比重相对较大,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二是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学校布点分散,造成了规模不经济。例如,青海省1997年小学和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分别为500.1元和1043.5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9.8%和76.4%;新疆自治区同类指标分别为62.6%和49.8%。但是,这种高投入并不表明其教育发展水平相应较高,两省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其中之一便是体制上的差距。体制障碍是制约教育和人力资源没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另一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现行的人事制度导致缺乏竞争和激励不足,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现象仍十分普遍和突出,使专业人员队伍缺乏活力,科研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经营机制和用人机制僵化,导致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不需要的人走不了,需要的人进不来和留不住。另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科研体制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1.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核心途径
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和核心途径。加速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好两个宏观政策问题:
一是要把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从现代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可靠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教育应当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最重要基础设施工程之一。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之时,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基础设施的概念,把视角从传统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扩展出来,将教育作为比传统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来建设。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下更大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实现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是要把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纳入市场机制运行轨道。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要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摈弃“等、靠、要”思想,转变运行机制,增强活力和提高效率,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功能性转变。要确立起教育市场的观念,以社会需求为主体导向,通过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基本矛盾实现教育供给充足、结构优化;要把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保证全体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国家承担义务教育的职能和义务,解决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要确立起教育的竞争观念,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作为教育市场的主体,激发应有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在竞争中体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要开放非义务教育市场,实行社会化、多元化投入,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更大地调动起民间投资,大力引进外资,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新格局;要切实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未来的投资进行运作,在合理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教育的社会公益性与个人收益性程度的基础上,采取国家、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方式,加快发展步伐;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改善教育管理方式,真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改变政府统包统揽过多和行政指令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发布、政策引导、监督评估、宏观调控的管理新机制。
2.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取向
第一,把加强基础教育作为关键性任务。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关系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尽快扎扎实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使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瓶颈得以突破。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要尽快通过增加公共财政资源解决投入问题。同时鉴于西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基础教育普及难度很大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府要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安排专项资金的方式给予支持。
第二,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各类职业技术人员。这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造就和培养。要把政府和公共部门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主力军队伍,同时根据西部建设和市场需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规模效益,建立集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制,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师资水平高、培训设施和手段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综合基地,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就业和提供生产建设所需人才方面的功能。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兴建区域性高等职业学院,鼓励高等本科院校利用社会投资兴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促进西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央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西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步伐。
第三,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同西部大开发要求相适应的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空前的紧迫性。要扩大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增加东、中部重点院校在西部的招生数量,尤其是硕士、博士学位学生的招生数量;国家要对西部高校的教材建设、学位点审批、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行倾斜政策;要加快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设立当前急需、新兴和实用性强的学科、专业。加快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关键要在办学体制改革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尽快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办学的新格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东、中、西部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实行国有政办、国有民办、民有民办,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第四,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西部教育要以更快的步伐跟上国际发展进程,向终身教育方向挺进。要强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推进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融合,加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淡化高中后各种类型教育的界限,推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生源构成的多样化,尤其通过大力发展和完善成人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学习形式和制度,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框架,搭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最大限度地创造终身教育的机会,不断积累和提升人力资本。
3.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措施
当前,我国政府作出了开发大西部的战略决策。教育是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西部地区在今后能否实现赶超的最关键的因素。在这个大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开拓本地区教育事业良性循环的美好局面。反过来讲,西部民族地区要取得开发的成功,必须依靠教育的大力配合和支持。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上去看待,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同时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一,增加教育投资。西部民族地区基本上深处内陆、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教育差、师资短缺、经济落后、文化传统差异角度,因此,本地区发展同种程度的教育所需要的资金比其它地区要明显的多。由于西部地区发展落后,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教育发展问题基本上行不通,必须要中央政府来着力解决。中央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省份在资金和基础条件上给予进一步的支持,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基金”,阶段性地实施教育发展援助计划,并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在这方面,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2000年增拨8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实施“西部教育科研网扩展工程”,试图通过完善远程教育的网络体系使西部地区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手段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本地区的各个地方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支出比重也要提高。教育投资必须统筹兼顾、按计划和规定实施。教育投资必须按照经济开发原则和智力开发原则办事,注重投资的长短期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希望工程”。目前,全国已建立“希望小学”近1000所,救助了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但是,必须杜绝现在挪用希望工程捐款的现象,把这些钱用到使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行动中去。
第二,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的功能是不断提高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目前,应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应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且,应走出国门,加强对外交流,努力探索国际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在教学方向的选择上,应建立有层次、有剃度的各种学校,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会教育组织。
第三,调整教育结构。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之间的矛盾在于比较重视基础教育,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文化教育,这样,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小学毕业生,但其中真正能够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却非常缺乏。在总体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一高两低”的现象,即入学率高,合格率、完成率低。
第四,加大西部地区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教师素质。待遇留人是最关键的。一方面必须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并按不同的留居年限,为中、高层次专家发放不同的高额地区津贴。留居年限越久,贡献越大,地区高额津贴越高,退休后高额津贴保留。在西部工作20年以上,退休后要返回原籍地的可发放一笔相当可观的安置费告老还乡,只有这样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安心扎根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贡献一生。另一方面要求增加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为教师尽可能地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娱乐场所、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使人才乐意扎根西部。在配合民族地区教育扶贫计划,减少失学儿童数的同时,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资助优秀学生上大学学习,主要学习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专业,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未来西部民族地区的本土教师,学成后返回家乡工作。也可以注入一些资金办好一批短期教师培训班,缩短人才的成长周期,形成不同层次教学人才。
同时,加大西部地区师资建设和人才引进的力度。这些计划包括“21世纪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计划”,“百万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等。并希望通过“春晖计划”、“长江计划”、“对口扶贫支教工程”等项目引进人才参与西部民族地区开发。
收稿日期:200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