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_世界观论文

关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_世界观论文

关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一级学科。近几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等问题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在原来理论积累的基础上,阐发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存在着分歧。这些见解和认识上的分歧,对我们进行“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认识,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教。

一、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能否成立

众所周知,明确作出这一界定的是列宁于1913年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以及后来的考茨基、拉法格、普列汉诺夫都没有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我国理论界对这一提法有诸多不同的见解,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类。

一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就要研究这三个主体部分的内在联系,阐明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块整钢。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大特点和优点就在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用列宁的话说,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许多著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体来阐明的,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就是《资本论》也贯穿着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列宁称《资本论》是大写的逻辑。从整体上研究和讲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意。[1]

二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如有的学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误解,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也不利于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但不同于“三个组成部分说”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过去以《反杜林论》为依据,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是极大的误解。马克思的两大科学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大发现就其实质而言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过去由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看成独立的学科使其得到了片面的发展,把本来具有有机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极大地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2]

三是承认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但认为以往分学科的研究和解释框架,使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被马克思主义各学科的体系化所消解。

在这里,我们不想对以上观点作具体的评析,仅对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谈一点认识。

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一篇精致而短小的文章,全文只有3000多字,不可能详尽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但却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和基本思想,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列宁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在前言部分,列宁首先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的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3](P309)这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及时代性和开放性。紧接着,列宁明确地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3](P309)这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十分重要的观点,是认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就是由于有了这个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从而形成严整的科学体系的。

文章的第一部分写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坚决地捍卫了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例如从农奴制中生长出资本主义”。[3](P311)这些观点,精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创立的重大意义,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正确理解社会的过去和现在,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列宁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讲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3](P311)列宁还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P312)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运用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列宁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3](P312)“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老的或新的)的经验,使工人中一年比一年多的人清楚地看到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正确性。”[3](P313)其必然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获得了胜利,但是这一胜利不过是劳动对资本胜利的前阶。”[3](P313)列宁的这些论述,是符合《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基本思想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列宁讲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讲了扫除旧制度和创立新制度的依靠力量,讲了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指出真正的出路,并且指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3](P314)这两个“只有”点明了列宁这篇文章的主题,阐述了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的重要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斗争中锻炼自己的力量,同一切被压迫阶级团结起来,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从全文的理论逻辑和理论内容看,是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并非独立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更没有把三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而是以新世界观为统领,以“两个伟大发现”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是一块整钢。

我们把列宁的观点同恩格斯的观点对照起来看,不难窥见其相似之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由此可见,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看做是各自独立的,不是列宁的文章,而是后来的研究中出现的情况,是某些研究者的误解。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的观点是能够成立的,关键在于认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赞同有的学者所说的,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括为三大组成部分,这是列宁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独到体会。列宁独特的见解,有助于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有助于人们分门别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但是,不能把这种划分绝对化、凝固化,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

关于如何看待理论界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分科研究,我们不同意所谓的“消解”论,即“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其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构成的。从三个方面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可能“消解”其科学体系,就是那种企图肢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做法也是无济于事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深入理解和把握,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支学科的建设,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今后还会继续下去。但是,问题在于,不能只有分解而没有综合,只有部分没有整体。[1]

二、“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方法论体系”的论断是否准确

我国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时,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方法论体系,其主要理由有: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他们创立的学说是一种“世界观”,或“新世界观”。二是这一新世界观如一条红线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中。对此观点,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①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有意义的。恩格斯确曾不止一次地讲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问题。1859年马克思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恩格斯当年写了评论,他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研究这个世界观已经够忙了”。[4](P118)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2版序言中又写道:“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多的领域。”[5](P4)他指出:“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国》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期,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5](P347)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充分说明新的科学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中。前两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组织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时候,就曾提出三句话的要求,即“重点学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重点学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只有把握住这个重点,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教材的七章中,前三章集中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四章是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用以分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归结为世界观方法论体系似乎不够确切。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看还包含了相当广的领域。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还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是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这些基本原理虽然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得出的,但不等于世界观本身。不仅世界观领域有基本原理,其他相关领域也有基本原理,两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所以,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世界观方法论体系,虽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我们认为,还是如恩格斯所言,把新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较为恰当。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既要认真理解新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认真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运用新世界观分析问题而形成一系列基本原理的。

三、如何确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理论之网上的网结,若干相关范畴的连结,形成严整的理论之网,没有范畴作基础就不能建立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从一系列基本范畴开始的。如物质、实践、辩证法、认识论、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这些范畴的内容和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对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所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不能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许许多多范畴,究竟哪些是基本范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不应是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领域的基本范畴,而应是整体覆盖和适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范畴,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原有范畴的梳理和展示,而是在原有范畴基础上的提升和转换。对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如何提升,如何转换,实在找不到一条可行的出路。我们也试图提出不超过10对的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覆盖面和适应面是大了,但总有以偏概全的感觉。还有一个问题,基本范畴可不可以分领域分层次。如果按照前述学者的意见,要覆盖和适应整个马克思主义,那就不能分层次分领域了,那就只有世界观领域的范畴才是基本范畴了。这似乎也是不妥当的。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只能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内容中去确认,而不能离开已有的范畴去重新设立,如果它本身就是基本范畴,也不必要去提升和转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是可以分层次分领域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层次性,理论体系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内容十分丰富的理论,它的范畴、原理必然涉及不同领域,必然具有不同层次。问题在于如何从众多的范畴中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范畴,并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第三,某个理论的基本范畴应该是围绕这一理论的主题的展开而形成的基础性范畴,并从这些范畴的相互联系中展示出一系列基本原理。为此,我们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来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阐明它们的内涵及相互联系。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立论基础”的基本范畴。这一部分大致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与价值,社会本质、社会结构和社会基本矛盾、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等范畴。

二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历史必然性“具体证明”的基本范畴。这一部分大致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有制和所有权,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体系,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和生产目的,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等范畴。

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条件和目的”的基本范畴。这一部分大致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改革,共产主义基本特征等范畴。

这样的划分和选择,虽然范畴较多,但它是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紧密相关的,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所必需的,具有连贯性和体系性。这样的选择和划分是否恰当,是否科学,期望理论界同仁批评指正。

四、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内在组成部分。这里关联到几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对此也有多种见解。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回答,既从不同角度给予马克思主义以界定,又从整体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该书绪论的标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就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概括,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主题和核心内容。20世纪80年代编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中“马克思主义”词条,曾经以36个字给马克思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199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出版时,这一词条被删减为:“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导师K·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我们赞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上述的提法。我们课题组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第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对于这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曾发表过一些学者的文章,认识也不尽相同。这里不作评析。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的。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当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原理。前人没有提出过,也不可能提出。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创造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最基本、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世界本质及其发展过程普遍规律和对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各自普遍规律的反映。特定条件下的个别论断和观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其自身发生作用的范围内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真理性,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不断丰富其内容。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方面,对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总之,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第三,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我们是把规律和原理结合起来思考的。因为事物发展的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同人类社会发展相关联的规律,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包括认识和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所以规律和原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规律紧密相联系的原理必然是重要的、基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阐明和论述了三个不同层面的规律:一是关于世界本质和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二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客观规律。这三个方面都包含着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至于每个方面究竟包含了哪些基本原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关系说明其重要地位,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论述其重要地位,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世界观方法论意义论述其重要地位,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论述其重要地位,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谈不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执笔人:昆明理工大学王展飞教授。)

注释:

① 参见谭希培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版。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几个问题_世界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