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以对“辛亥革命”的多重认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辛亥革命论文,为例论文,史料论文,在与论文,以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历史多元理解的含义

      理解是对认识对象一个赋义的过程。当我们对一个物体、一个现象、一个问题或一句话表示理解时,我们便已经给认识对象赋予了意义。但是我们知道,历史学科是关于“人”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核心,与作为以“物”为研究核心的自然学科相比,有其特殊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强调可测量、可实证和结果的准确性,其知识往往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而历史学科不一样,不同的个体,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人生经历等因素,对同一历史现象的理解往往会表现出差异甚至对立。即便是同一个体,在同一时期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可以是多角度或多元的,更不必说是不同时期,这就是对历史的多元理解。

      理解的多元性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样的。如果站在不同立场对同一件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就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学术观念和看问题的视角对历史事实的解读也可能完全不同。即对历史上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评价,如果人们应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好多答案就会丰富多彩。如“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就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年至1913年阶段。第一种说法是基于政治革命的角度,认为“辛亥革命”仅是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等重要政治活动;第二种说法则基于社会革命的角度,认为“辛亥革命”的影响除政治变革外,还包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可见,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就形成了对“辛亥革命”两种不同的界定。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理解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多元理解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也说明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要把它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要注意不同的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学术立场的。

      对于一个历史现象,为什么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呢?这里与认识者占有史料的不同和对史料有不同的认识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由于他的立场不同或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搜集的史料也可能会有不同,从而得出不同的历史解释,可见,历史教学中注重研读史料对形成历史的多元理解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史料,特别是文献史料是过去人们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很多史料是写史料的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表观点,由于受时代、社会、情感经验的左右,这种认识和理解往往呈现出多元的姿态。让学生接触原始资料来了解历史并复活历史的细节,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考察,呈现出来的历史将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认识直接史料的内涵,并从史料中提炼观点,利于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的史学研究方法。所以借助于史料研读形成对同一事件的不同陈述,还能使学生从中掌握一定的分析和解读史料的方法。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历史,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有人认为“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回答交谈”[3],借助这个观念,我们以“对话”的形式把史料组织起来研讨,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促进学习者与历史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通过对话使学生的认知与课本的认识产生冲突,通过不断地造成认知冲突,形成对历史事物的多元、辩证认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理解能力的实践

      笔者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选择了部分史料,通过引导学生研读史料,以多元视角去观察“辛亥革命”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获得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形成新的认识。

      1.对“辛亥革命”“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认识

      [材料1]由于“辛亥革命”的巨大威力,一时间国内民主空气很浓厚。首先,言论、出版是自由的,办报成为时尚,1913年全国报纸达500家。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其次,结社自由,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各种大小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其中在民政部立案的22个。——安静波

      [材料2]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为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感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仍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张静如

      [问题设计]材料1和材料2对“辛亥革命”思想领域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如果将两则材料综合起来分析,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又有什么新的结论?

      [史料解读]材料1的内容验证了课文中提到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从材料2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国民思想的改变非常有限。但是,如果对历史有深刻洞察力的教师则会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看,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新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应该说“辛亥革命”作为一场民主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但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长期束缚着中国国民的头脑,加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要打破这种封建思想的束缚并非是经过一两次革命就能实现的,国民思想的解放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辛亥革命”只能是个开端。对“辛亥革命”思想影响的认识既不能夸大史实,更不可完全抹杀。我们在认识历史事物时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史料,通过对不同史料的综合分析,形成对历史事物更完整和准确的认识。

      2.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

      [材料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革命的出现及其结果源于几十年以至百年来中国社会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对于这场革命的性质,还大有探索和研究的空间。我认为,“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民主共和革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共和知识分子”。“辛亥革命”的性质是君主制与共和制的较量。——彭剑

      [材料4]在确定“辛亥革命”性质时,则主要看革命的纲领及其实际效果体现了哪个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利益要求;根据这个标准,“辛亥革命”无疑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革命党人是整个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其肩负和履行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郭世佑

      [材料5]“辛亥革命”的爆发促使民族国家观念迅速转变,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很快就占据了明显的支配地位,国内民族界线淡化,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是近现代社会的历史产物,正是通过“辛亥革命”最终把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传统的族类、王朝观念中解放出来,完成了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法制化进程。——袁咏红,王韵蕊

      [问题设计]材料3和4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各自做了怎样的判断?他们是从怎样的不同视角来给“辛亥革命”定性的?材料5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辛亥革命”的?

      [史料解读]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它呈现的是多元的立体空间关系。对历史事件的观察与解读我们必须摆脱一元主义、单向度的叙述模式,代之以多视角的目光,这样我们才能更丰富、更复杂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材料3的作者从政体转型的角度来认识“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性质,因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创举在于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而材料4的作者则是从“辛亥革命”的纲领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革命党人的斗争目标来说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属性;材料5则试图从民族国家观念确立的角度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现代性。所以,以不同的视角看历史问题,就会得出多元的结论。

      3.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认识

      [材料6]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

      [材料7]“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人民出版社

      [材料8]“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什么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在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等领域引起了量的变化,从原来清末已经开始的一些变化,到了民国初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辛亥革命”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人民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发生性质的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在“辛亥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走上了人民革命的道路,最后实现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没有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社会变迁的闸门。——严昌洪

      [材料9]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胡锦涛

      [问题设计]材料6~9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认识有什么差异?他们各自用什么史观来看待“辛亥革命”的?

      [史料解读]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评价,不同的学生搜集到的史料不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则会完全不同,但这并不等于做到了史论结合。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仅仅有史实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论,即所谓的史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元史观去认识历史事件,是加深对历史理解的重要途径。如果用革命史观去看待“辛亥革命”,它的作用非常有限,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可以说是失败的;如果用文明史观去看待“辛亥革命”,废除君主制、开启民主政治足以说明其是成功的;如果用社会史观去看待“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应使学生知道:用不同的史观去分析问题,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胡锦涛在肯定“辛亥革命”的民主性质时没有用“资产阶级”四个字,这说明现在我们已经从阶级的分析方法转向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反映和解释“辛亥革命”了,具体地说是近代化潮流中的民族复兴史观。所以,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该用多元史观进一步拓宽历史的视界。

      4.对“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认识

      [材料10]“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推翻了皇帝,结束了中国2000余年的专制统治,而是为中国传统社会画了一个句号,使19世纪中叶开始被迫进入近代的中国相对说来抛却了旧传统的束缚,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不要说人民不愿意放弃共和国的公民地位而去做专制皇帝的臣民,即便是统治者自身也深感毕竟时代条件不同了,“惟有遵守法律、巩固共和,期造成法治之国”(黎元洪语)。——马男

      [材料11]“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的破坏大于建设,它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辛亥革命”式的暴力革命传统,是一种前现代化类型的旧式政治行为模式,它的最大弊害在于,一方面打断了社会阶层的发育过程,另一方面则耗费了社会仅有的剩余财富;由于一个“后发外生型”的国家建设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所以它需要高度的社会动员,而高度的社会动员需要高度的权威才能实现,而“辛亥革命”并没有创造出新的权威。——陈小雅

      [问题设计]材料10和11的观点有何区别?这对我们评价历史事物有什么启发?

      [史料解读]关于“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中学历史教材做出了肯定的评价,而以上两则材料则呈完全相反的态度。材料10明确说明“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真正开端。材料11就现代化实践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认为“辛亥革命”用暴力的手段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学生由于受认识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制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往往会拘泥于教材的结论或老师的单一讲解,不能形成对“辛亥革命”的辩证、多元认识。相反,教师如果能深入挖掘史料,在课堂上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历史地、辩证地引导学生与史料对话,设计问题进行探究,对现有观点质疑,学生对历史事物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思辨能力。

      史料本身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它在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情操方面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发展思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史料运用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通过与史料的对话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加深对历史的多元理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我们运用史料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搭建一个与历史对话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让学生能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理解历史,促使学生历史意识的生成、思维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探究方式、方法的训练。

      史料不仅是记载过去的事情,记载过去的历史,同时还是用于解释现在的资料。历史教学中研究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正视现实社会、观察未来,所以,通过与史料的对话进行教学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大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来反思我们的观念和行动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在与史料的对话中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以辛亥革命为例_辛亥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