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注重创新_创新理论论文

实事求是注重创新_创新理论论文

实事求是 重在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比较“两次历史性飞跃”可以发现一个并非偶然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创新。

创新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实践创新,一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指,在独特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中,成功地解决了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完成一项(或多项)从未有人做过的历史任务——建立新中国;开创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创新指,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突破陈规,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判断,使理论达到一种新境界、新水平,形成一个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创新不是自封的,而是实践检验证明的;不是刻意追求就能达到的,而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回声。不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创新,向前追溯,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也是创新。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精神实质的这种一致性保证了三者之间的连续性、继承性,也决定了三者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创新。如果我们说,继承不在于墨守具体结论,而在于坚持精神实质,那么发展或创新就是继承。如果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那么理论联系实际的着力点、生长点也应当是创新。什么是沟通继承和发展、理论和实际的内生根据呢?实事求是。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有过经典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3卷第801页)以“求”为中介,从“实事”到“是”的过程,逻辑地包含着创新,要旨也在于创新。首先,创新是实事求是的客观要求。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一方面,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环境、条件、情况;另一方面,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情况也不一样,近代以来,世界形势更是日新月异。在变化的客观实际面前,“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其次,创新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人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也不例外。变化的客观实际中涌现出的问题是新问题,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那样,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拿出新的措施、办法,制定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走出自己的新的道路。第三,创新是实事求是的理论成果。指导伟大社会运动的理论,从来不是书斋里闭门造出来的,它来自实践,反映实践。将实践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理论,就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新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是这样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形成的。当然,创新也需要纯理论的研究,但因此而忽视火热的生活,把创新仅仅看作概念的思辨,命题的推演,却是一个极大的误解。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唯有来自实践、反映实践的理论,才能给实践以指导,才能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才可称之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创新不仅是实事求是的逻辑蕴含,而且是实事求是的历史经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际过程中,存在过教条主义态度,教条主义在理论上崇尚本本、上级指示和别人的经验或模式,坚持“凡是”论;不是把原则当作研究的结果,而是当作研究的出发点;不是把理论看作立场、观点、方法,而是看作神圣不可更改的诫律。教条主义在行动上因循守旧,照搬照抄,削足适履;只会亦步亦趋,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不敢有所超越,走出自己的道路;只愿等待现成的答案,不愿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由是,在实践结果上,教条主义不仅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反而使它遭受挫折、失败;不仅不能给予理论以发展,反而使它成为束缚人们手脚、僵化人们思想的桎梏。我们知道,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正相反对的态度,是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教条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征及其后果从反面证明,实事求是重在创新。没有创新,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没有创新,实事求是就失去了它最可宝贵的价值。

创新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因而对创新主体有很高的要求。从中国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历史看,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认识理论的逻辑看,这些要求可概括为实践勇气、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三点。

创新要有实践勇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讨公有制实现形式等等,是新事物,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会遇到重重障碍。解决这些问题,调节利益冲突,克服前进障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讲,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有实践勇气的人多了,对我们的事业有利;若等拿出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方案,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行动,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也就不要改革了。小平同志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只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开拓进取而不是因循守旧。“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同上书第372页)

创新要有政治勇气,不怕失败,不怕犯错误。这不是说失败了无所谓,犯错误理所应当,而是说在认识过程中,在实事求是过程中,在解决处理新情况、新问题过程中,错误难以避免,失败也是可能的;对这类错误、这类失败不要怕,不能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做,不能因为犯了错误而停止做。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了不要紧,总结经验及时改正就是了。总结经验很重要的一条是总结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王明“左”倾路线的失败,就没有毛泽东正确路线的成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同上书第272 页)实践证明,实事求是地探索中犯的错误容易纠正。当然,我们也要尽力避免犯大的错误。

创新要有理论勇气,敢于突破既有理论,敢于提出新观点。理论是重要的,必须非常重视。重视理论,是因为它是正确的,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也同时意味着,如果理论有错误,或者因为时代的变化它的一些观点已过时,那就应当坚持突破。而验证一个理论是否有错误、是否已过时、是否应当被突破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我们认为,有无理论勇气最突出、最典型的表征是有无坚持实践标准的勇气。邓小平同志是有这个理论勇气的。他以实践为标准,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帷幕;他以实践为标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他以实践为标准,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道路论等理论,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以实践为标准,对认识中的不同观点采取不搞争论的办法,避免陷入关于是非的抽象的理论纠缠之中,把评判权交给实践,让事实来说话,让实践来说话。正是因为坚持了实践标准,邓小平同志才成功地做到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出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同志说:“深入研究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作出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答案,这将是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对毛泽东思想旗帜的真正高举。”(同上书第2卷第179页)他这样说,也这样身体力行,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尚未完成,邓小平理论也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完成这一使命,存在着并还将继续产生着许多问题、困难、矛盾和障碍,需我们去解决,去协调,去克服。强调实事求是重在创新,就是要反对像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那样对待邓小平理论。强调实事求是重在创新,就是要自觉响应十五大的号召,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工作时,“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一句话,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进取的征途上,用我们自己的实践勇气、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我们自己的回答,即作出我们自己应当作出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标签:;  ;  ;  ;  ;  

实事求是注重创新_创新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