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危机管理论文

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危机管理论文

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危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今中外,人类生产生活无时无处都充满了危机,所不同的是危机的规模、范围以及危害程度有所差别而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社会变革,危机事件此起彼伏,并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危机领域多元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在我国的危机事件不仅在自然界,而且随着社会进一步转型,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危机事件;二是危机发生频繁化。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南方的大面积干旱,2004年上半年发生的禽流感等;屡屡发生的矿难事故以及食品安全事故,今年年初的大面积雪灾,4月份的胶济铁路火车相撞事故,上海公交的爆燃,直至最近的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地区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等等……

我国每年因突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据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副教授提供数据,仅2003年我国因突发事件的损失额就高达6500亿元,相当于当年我国GDP的6%。此次汶川大地震估计造成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因此可能受到拖累。危机的频繁出现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向世人警示:当今中国不仅需要加强政治领导,加大政策管理的力度,更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危机管理体系。

一、危机管理的概念

一般来说,危机就是指那些能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威胁的紧急事件或灾难。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成福教授的定义,“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危机状态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即过程的不确定性、时间的紧急性,以及后果的威胁性。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认识的局限性,危机产生和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危机状态的不确定性、影响规模的不确定性。时间的紧急性是指决策者对于危机情形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决策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威胁性是指危机的出现会威胁到一个社会或者组织的基本价值或目标,造成一种混乱的非常规状态。

以企业危机为例,根据危机的发端及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危机从内容上划分成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所谓外部危机主要是指由组织外部原因导致的,对组织的具体运营和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危机。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自然危机、并购危机、社会危机、产业和科技进步危机等。而内部危机则是指由组织内部原因导致的,对日常运营和经营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危机。其主要表现为企业战略危机、高管人事危机、劳资关系危机、生产安全危机、文化差异危机、产品质量危机、商业机密危机、企业财务危机、内部流程管理危机、企业人才危机以及企业形象、信誉危机。

针对危机进行管理的概念则首先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门学科,危机管理属于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期其只是被用于外交和国际政治、军事领域,后来随着危机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学科研究的普及,危机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其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至企业管理以及社会事务管理领域。

如今,危机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并有多位学者对危机管理理论进行了界定。如著名的管理学专家罗伯特·吉尔(Robert Girr)认为,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

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就是指管理组织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与危机后的复兴等全部因应性动态过程。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要通过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中发现有利因素,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性,掌握处理危机的方法与艺术,尽量避免和减少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兴利除弊,推动相关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危机唐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亦称政府危机管理)两大主题上。

二、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际著名管理专家迈克尔出版的《危机公关》(Crisis Management)一书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进中国,随即引起了危机管理公关的研究热潮,唤起了国人对于危机管理的认知和觉醒。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仍处于借鉴和探索发展阶段,危机管理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专业,以危机管理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动员学”专业的招生也才是近几年的事情,而以危机管理为手段服务于整个社会管理的实践工作更是处于探索并且亟待创新的阶段。

我国经济近十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各种社会机制也处于一个激烈的变革和转型时期,从危机管理的角度进行考察,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1.危机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经济发展历来强调高速度,在改革开放前,危机防范由政治统一挂帅,靠人海战术应对突发事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经济责任逐渐向企业和个人倾斜,与此同时,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的同时,其危机管理意识却并没有得到同步加强,虽然我国长期强调安全生产的原则,但是安全生产并不等于危机管理,而关于危机的群防群治的思想意识仍然显得十分薄弱,这就难免现阶段,一旦面临一些突如其来的危机,整个社会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更有甚者,就连政府内部也存在着对于危机管理意识淡薄现象,单从“非典”疫情因瞒报而受到联合国公开批评的事件就足以说明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意识的淡薄,这一行为恰恰违反了危机管理中的及时性、主动性原则。

2.管理部门条块划割,沟通协调有限

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协调统一,尤其是面对全社会的公共事件,需要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笔者认为,现阶段除了政府与军队、公安之间可以确保紧密协调之外,而政府的部门与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并不一定能够做到完全协调统一。正因为如此,在危机出现时,由于受害人自身的恐慌和趋利避害,造成全社会加大损失和危机程度,例如,非典期间,非典患者以及疑似患者拒绝隔离,或者四处逃散,导致病源进一步扩散。更有甚者,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不力,造成危机管理过程中的疏漏,反而让个别企业利用公共危机哄抬有关物价,大发横财,加大受害人的损失。又如,今年年初由于严重雪灾导致途经郴州地区的铁路动脉全线瘫痪,结果就有商贩趁火打劫,将区区几元的桶装方便面卖到一百元一桶,有关商家的这一不良行为无疑让危机受害群体“雪上加霜”。

3.危机信息管理体制不完善

危机管理中比资源管理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管理,信息可以起到提前预警以及协调沟通的功能,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尚不能完全做到信息采集的迅速、准确、畅通,达到信息共享的的程度。实际上,在当今社会通讯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仍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明我国危机信息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绝非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例如,此次胶济铁路撞车事故中,中央电视台在首播中居然连撞车的线路、车次都没有核对准确,就对外播报,导致被误报的车次的相关人员的家属虚惊一场。

4.危机管理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我国危机管理全民参与度并不高,尽管我国素有代代相传的拾金不昧的美德,也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文明号召,但是每个公民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出现公共危机事件,个人是否愿意参与危机管理,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若进一步问,通过什么途径参与,却无人能答。因此,现阶段我国对于危机管理必须要号召全民参与,从而充分发挥全体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进行正确和有力的路径引导,统一思想和行动,打好新时期危机管理的人民”战争”。关于提高公民危机管理参与性方面。笔者建议我国的有关机构应多向平均每年地震4次、每年都会发生一次里氏6.0级以上的地震的地震多发国日本借鉴和学习,造福国人。

5.我国危机管理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国家对于危机管理手段最大的支持就是以立法的形式进行固定,如果一项管理规则或方法还停留在学术探讨或者教育阶段,说明其发展是相对滞后的;相反,如果能够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则说明危机管理在我国获得了带有强制力色彩的自上而下的长足发展和较大普及,如果能够进一步深入人心,变成民众自觉的意识,更说明有关管理规则和方法具有高度的社会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而现阶段相对滞后的我国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尚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三、我国危机管理的发展原则

当代危机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与外交领域,其已经与社会的正常生产以及生活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必须加大危机管理的教育与科研投入,并尽量做到以实践促发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早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生活现实的危机管理体系,在此,笔者从自我认识出发,拟提出如下建设原则:

1.建立危机管理的广泛社会基础

根据危机管理的理论,危机前置管理平台应提供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和路径,以打造全民防“危”的管理体系。故此,要针对不同行业,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危机管理培训与演练,在全民教育中渗入危机管理与服务意识,更要注重普及危机管理的参与途经与方法等知识;要从危机受害者、旁观者、施援者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危机管理培训和教育,特别是从受害者的角度进行危机管理配合教育,例如,培养和提高居民的地震危机意识以及防震自救知识;要成立危机管理志愿者组织,并保持联络畅通。此次雪灾中,广州火车站滞留了大量的旅客,险情有一触即发之势,然而广州市的警力以及保安力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危机管理的人力需求,在此情况下,政府发文到各机关单位,临阵专门花费一天时间成立了临时的志愿者队伍。笔者认为,如果我国政府平时注意构建危机管理的社会基础,并保持信息通道的畅通无阻,那么何须临阵搭班底,既延误时机,且临时仓促拼凑的人员毕竟欠缺专业化的应变能力。可见,培养全民危机管理的社会基础因而显得十分必要。关于这个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向在此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邻国日本“取经”。

2.构建和完善强大的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发生的预防和控制关键在于信息,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和人力管理系统。我们要逐渐淡出政治动员路径和人海战术,克服临阵另时起炉灶,慌乱中再搭班子的现象,例如建立专门的国家地震救援队。国外地震多发国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组建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对于防震救灾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需要花费钱财,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换算地震灾害出现所造成的生命以及财产损失的话,在灾害来临之前做好思想和组织上的合理充分准备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只需要常态下依附现有的管理结构,提前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将“管理责任”进行扩展和重新界定,并和常态经营管理一起进行落实即可,从而实现对于危机因子及其叠加作用的实时检测和控制,同步强化信息的观测、处理、传输与共享的责任,构建起相应的危机信息流体系。

3.危机管理重在预防

当代危机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应急管理,其根本特征是重视和强化事前的管理,要见微知著,要通过信息沟通与控制机制提前化解和消除危机因子。比如,今后要考虑对处在地震多发带的地区的建筑引入或提高防震验收标准。即使在危机处理中,也要时刻具备危机预防意识,时刻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危机的连锁反应以及集合性转化效应发生。再比如,在此次地震救援中,除了“救人第一”的危机管理原则外,还要同步做好疫情疫病防治工作以及由于地震导致水坝受损后水患避险。因此危机管理要时刻注重预防性,更要注重多方面的协同预防。

众所周知,在个别行业领域,危机的发生是相对的,同一个事件,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危机,但是对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见得是危机,由于防范措施的不同,对于危机的界定也不同。因此在可能条件下,还要提前进行危机的转嫁,例如进行保险投保。再比如,在金融危机管理领域,还可以进行风险对冲交易等,从而对危机进行有效控制和化解。

此外,以企业危机管理为例,在危机爆发的初期和演变的过程中,尤其涉及的企业利益相关人,往往以媒体作为各自发表立场的阵地,在此捍卫各自的利益,尽量不让企业的声誉受损。这是所有陷入突发危机的企业都想达到的最终目的,但如果方法不当,极容易让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相互扯皮、推诿,以至于在实际效果上越是想摆脱干系,产生的效果确实越抹越黑,最终消费者在企业的你来我往“专业”的声明中“更加迷惑了”。如几年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不粘锅事件中,当时被卷入其中的杜邦公司的中国地区的负责人在企业产品信誉受到威胁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态度,甚至在明显知道自己的企业在受到公众某种错误的理解时,依然故我。其实这种反应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短期看来一时撼动不了跨国公司的良好声誉,但次次如此应对危机的公司,长此以往它头上的光环势必会渐渐失去它应有的光彩。企业界有这么一句形象的话“事业是做出来的,但更离不开说(指有效的宣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据了解,前几年在中国频频爆发产品质量信誉危机的跨国公司们相比在中国差强人意的表现,在他们本国如果出现类似的问题,因为有严格的社会制度、法律制约以及强烈的公民意识,他们面对危机通常会严阵以待,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轻视。这里我们先不论他们的产品和态度歧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单就他们在自己国家应对危机的专业表现就是值得我国企业取长补短的。

简单地说,危机来了,采取补救措施之前,关键的一项工作是要尽快将掌握的信息如实地公布出去,而不要欲盖弥彰。事实证明,这一举措也是极为明智的危机处理手段。因为事情的真相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真相大白的。诚信负责任的态度,诚实地面对不利局面、有错必改的决心、无责加冕的胸怀,这一切,都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公众好感和理解。我们广大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使企业在危机中赢得公众信任的良好契机。

4.做好危机管理主体间的纵横协调

危机管理涉及时间管理、人力管理以及物资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一个社会或组织的许多部门,这就要求不同部门间必须协调统一行动,做到互通有无,配合有力,从而及时化解危机,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要绝对克服相互推诿、相互牵制,贻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机遇或者给危机管理带来漏洞,避免出现整体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的行为。

5.危机管理要追求量化、程序化管理的目标

危机管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并非无形可循,其实医疗机构的120急救程序以及110出警的模式就是一个简单而又具体的危机管理模块案例。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简单模式研究起,针对具体行业或企业,制定进一步的危机管理方案以及决策程序。根据危机管理理论,由于每个行业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都有很大程度的规律性,在给定范围内,危机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可以基本穷尽,由此就可以制定相应的决策逻辑树,辅以对应的方案模块,使得危机管理的过程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化、标准化以及程序化,从而节约决策时间,更重要的是防止临时抓瞎,避免危机管理的避险减损成效因人(管理者)而异,从而获得稳定的危机管理效果。

6.健全危机管理的法规体系及内部管理机制

我国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健全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大力宣传与普及,使之深入人心。同时,还要注意建立组织内的危机管理防控机制。在此建议可将危机管理确立为企业公司治理的内容之一,或者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借以推动危机管理在国内的发展。必要时,还须确立关于危机管理机制的企事业单位稽核制度,从而将危机管理机制作为行业或企业的强制性内部约束规范。

标签:;  ;  ;  

我国危机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危机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