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三大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形态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的表述,并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了人类社会,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般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或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又从宏观角度对五种社会形态发展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的理论。因此,要想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正确认识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总进程、总趋势,必须把这两大理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社会,有效地改造社会。
一、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在1857年至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也就是在《资本论》草稿中,在货币一章下面的一个标题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形态,又不同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很清楚,这是把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划归为一类,把资产阶级社会划归一类,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划归为另一类,然后,马克思针对当时已进入第二大形态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重点进行了论述,同时根据人的个性发展的状况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是完全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页)
第一大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个社会形态,这是人类社会进入人的依赖性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人的依赖性在其始初的阶段“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于是形成了原始社会的“家庭、氏族、公社”及其成员的依赖关系。后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古代共同体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人们之间形成不同时期的依赖关系,其目的就在于“直接地从自然界再生产自己”,靠群体的力量,索取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存需要和种的繁衍。
人类社会的第一大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根源是由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手工工具、劳动者的体力劳动都“完全是自然发生的”。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的能力只能在自然发生的“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在这种条件下的经济就是完全自然发生的封闭式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在第一大形态中长期占统治地位。
第一大形态经济领域的依赖关系必然要反映到政治领域,而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权力分配关系,即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最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后来阶级出现,这种关系就带有政治性、阶级性,成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这种权力分配关系的社会性质“是家长的,古代的和封建的”,即原始社会的、奴隶社会的和封建社会的。
由此看来,在同一大形态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的公有制与阶级社会的私有制;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原始社会的民主制与阶级社会的阶级专制。
第二大形态或第二大阶段,是人类社会进入人的独立性的历史阶段。第二大形态同第一大形态相比较,最突出、最显著的区别是:其一,基础不同。第一大形态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即以人力的依赖为基础的,而第二大形态以物的依赖为基础,也就是以物力或财力的依赖为基础。其二,社会再生产中交换的地位不同。在第一大形态中,交换是附带的,对整个社会经济不起支配作用。在第二大形态中,商品交换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即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都进行交换,转化为交换价值或货币。这就是生产者相互间的全面依赖关系的形成。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每个人的消费依赖于其他人的消费。这种普通的依赖关系成为人们生存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这种普遍的依赖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交换的必要性上,二是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由于社会分工决定了产品生产的单一性,而人们的需要则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满足多种需要,自然要进行交换,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普遍的依赖关系和社会联系只有通过交换为媒介来实现。这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是直接地表现为生产者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增加了一层隐蔽性的东西;在交换价值上不但人的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而且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这个物就是作为社会财富代表的货币,而物的能力就是货币的能力即货币的力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谁拥有货币量(财力)就意味着拥有社会权力。这种社会权力同人们的社会联系的深度、广度成比例变化。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衡量生产者能力的大小、自我价值实现的情况,不仅要看他拥有多少商品量,重要的是要看他拥有多少交换价值量或货币量。由此可见,在第二大形态中,人的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货币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或力量,集中表现为货币的力量即财力。这是第二大形态的显著特点。
同时,在这一大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极大地加速了社会前进的步伐:社会经济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由专制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整个人类社会由以人的依赖为基础的阶段转变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人依靠物力、凭借物力,增加自身的独立性,增强自身个性的发展,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社会联系,多方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从历史上看,最早进入第二大形态的社会是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正是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作为研究的典型例证,揭示了第二大形态所呈现的一般特征。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能把第二大形态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划等号。因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这种共性只不过是以资本主义商品的个性表现出来罢了。
第三大形态或第三大阶段是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从人自身的个性发展进程来看,第一大形态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第二大形态是人的独立性社会,第三大形态是人的自由性社会。建立在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社会,是第三大形态的显著特征,是第三大形态的总体水平的集中表现和宏观标志。
首先,从政治上看。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指出,第三大形态是“无阶级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6页),这表明第三大形态既不同于存在阶级(除原始社会外)的第一大形态和第二大形态,换言之,只要是存在阶级的社会,不是停留在第一大形态就是停留在第二大形态,既然第三大形态是“无阶级社会”,那么该社会也就是无国家、无政党的社会,这也就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人类社会进入自由联合体的新阶段。
其次,在经济上,第二大形态为第三大形态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在这种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第三大形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将达到极其高的程度,集中表现在劳动者个人身上,即社会形成了劳动者“个人全面发展”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全社会的“全面的能力体系”。这种全面发展的能力,从劳动力开发的进程来看,不仅是体力的全面发展,重要的是脑力、智力的全面开发,全面发展,从而科学技术全面、广泛的推广应用。在这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财富的源泉将充分涌流出来。
由这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是“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共产党宣言》第44页),不但生产资料为社会共同占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全面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就是说不但生产的物质条件成为联合体的共同财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及其所形成的能力体系也成为共同体的社会财富。可见,劳动者能力即劳动力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财产,是人类社会进入第三大形态后才能出现的,而在第三大形态之前,劳动力是私有财产不是共同财产。
在第三大形态,联合体的生产不再是间接生产,而是直接生产,于是商品经济消失,但交换依然存在。在第三大形态中,社会分工高度发达,与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相适应的是高度发达的交换。不过,这种交换主要不再是第一大形态的为满足生活需要的商品交换,也不再是第二大形态的为追求货币需要的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满足社会成员个人全面发展自由个性需要的交换。这种交换不再是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等价交换,而是为满足个人向社会无偿奉献需要的自由交换。在这种高度发达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们的自由个性,于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第46页)。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第一大形态是人的依赖性社会,第二大形态是人的独立性社会,第三大形态是人的自由性社会。
二、无产阶级社会归属于哪一大形态
马克思把五种社会形态的前三种社会形态划归为第一大形态,把资产阶级社会划归为第二大形态,把未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划归为第三大形态,而无产阶级社会即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划归为哪一大形态呢?马克思没有明确其归属问题,这需要研究。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归属于哪一大形态,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从理论上考察。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即无产阶级社会不能划归到第一大形态。因为,一般情况是资产阶级社会是从第一大形态的封建社会里产生的,而无产阶级社会是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可见,历史前提不同。再从第一大形态的基本特征来看,它是以人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而无产阶级社会是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中脱胎出来的。所以,无产阶级社会不能划归为第一大形态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无产阶级社会也不能划归为第三大形态中去。因为:第三大形态是无阶级、政党、国家的社会,而无产阶级社会是存在阶级、政党、国家的社会;在第三大形态中人的个性发展是真正的、实际的自由发展,而在当今的无产阶级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与之相比仅仅是形式上的自由、实际上的不自由;个性发展程度也是片面的不充分的,并不是全面的充分的。所以无产阶级社会也不能划归为第三大形态。
再次,马克思运用发展论观点,把资产阶级社会划归到第二大形态,并以资产阶级社会为典型例证剖析了第二大形态的特征。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第一大形态可与资本主义前的三种社会形态划等号,第三大形态可与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划等号,而第二大形态不能与资产阶级社会划等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五种社会形态来看,归属于共产主义社会,但从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来看,又不能归属于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应该归属于存在阶级、政党、国家的第二大形态。这样就把无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划归到同一的第二大形态之内,视为同一的统一体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既然它们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那么,它们就有共同的一面或相似的一面。其一,有相同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第二大形态的时期内,要形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要“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最终完成“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的历史重任。这样艰巨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仅仅靠世界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作用难以完成,还要靠世界无产阶级在继承资产阶级创造的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最终完成这一宏伟的历史重任。其二,无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在经济上有共性或相似的一面。从生产力来看,这两个社会都有相同的物质技术基础,即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从所有制来看,资产阶级社会存在该阶级的私有制,在无产阶级社会里也存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并且它的存在是长期的;在经济体制方面,由于无产阶级社会存在资产阶级私有制,自然就存在与其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无产阶级国有制经济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经济、适应世界市场经济的需要,必然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其三,无产阶级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在政治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在阶级关系方面,与经济上的所有制相适应,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以及两个阶级的政党;从国家制度来看,无产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同属民主制度,都停留在形式上民主、自由、平等,实际上的不民主、不自由、不平等的历史阶段。
第二,从实践上来考察。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社会不是从资产阶级社会中脱胎出来的,而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脱胎出来的,换言之,不是从第二大形态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脱胎出来的,而是从第一大形态的封建社会中脱胎出来的。从理论上讲,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社会,其生产方式统一体、社会形态统一体应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我国的实际则不然,不是高于,也不是等于,恰恰相反,而是低于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我国的国情。
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的社会现象还属于第一大形态。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低下,手工工具、手工劳动还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自然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渗透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各个方面。
其次,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有的社会现象已属于第二大形态。在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有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此相适应有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同属民主社会,尽管这种民主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相对第三大形态的民主、自由、平等而言只是形式的,而不是实际的,但它是历史进步,并且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由于无产阶级民主社会比资产阶级民主社会进入第二大形态要晚几百年时间,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起步晚,发育不成熟,处于第二大民主形态的低层次、低水平的阶段,处于正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
这样看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还没有完全进入人类社会的第二大形态,或第二大民主形态,而是处于第一大形态向第二大形态的转变时期,或处于第一大专制形态(除原始社会外)向第二大民主形态的转变时期。简言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专制大形态向民主大形态的过渡之中。
三、学习马克思社会发展三大形态理论的意义
由于人们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比较熟悉,而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比较陌生,所以在现实中不能把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状,考察世界政治经济的变革,考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在面对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代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上、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上,长期处于困惑和迷盲的状态。为此,学习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完整地全面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论把人类社会区分为不同的各个社会形态,使其在质上区分开来,而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把五种社会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总进程时,既要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考察,又要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考察,这才是马克思的全面、完整的社会发展观。
第二,不同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形态存在于同一大形态之中,表明各个社会形态除了不同的一面外,还有相同的一面,正是这种共同的一面把它们统一在同一大形态之中。如处在第一大形态的各个社会形态,存在共同的物质技术基础手工工具、共同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共同的政治关系阶级专制(除原始社会外)。在第二大形态中,存在共同的物质技术基础即以机器生产为主的社会化大生产、相同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阶级民主、平等、自由。这些共性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属性。这是认识国情、认识世界政治经济关系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因此,在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时,既要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又要把握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点。
第三,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认识我国国情。目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少部分处于第二大形态的发展阶段,大部分还基本上停留在第一大形态的阶段。所以我国生产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不平衡的。由这种低层次的生产力决定的低层次的生产关系,以及由其构成的生产方式统一体自然是低层次的,而不是中层次、高层次的统一体。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如何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其次,由低层次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及其所构成的社会形态统一体也是低层次的,而不是中层次、高层次的。尽管社会主义国家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作指导,但这种先进思想要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形成理论结合实际的、符合各国国情的政策。如在我国要以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作指导所形成的由手工工具、手工劳动决定的生产方式统一体,而不能武断地、教条地认为这种生产方式统一体就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一体,也不能武断地、教条地认为由这种生产力所决定的社会形态统一体就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统一体。实际上,无论是我国的生产方式,还是社会形态都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统一体和社会形态统一体。正因为我国社会的这两大统一体处于低水平的运行之中,这就是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至今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现象的社会根源所在。
第四,运用马克思的三大形态理论认识世界形势。在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早在几百年前已进入了人类社会的第二大形态,而发展中国家有的已进入了第二大形态,有的还停留在第一大形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大形态向第二大形态的过渡之中。第二大形态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就在于它们拥有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它们“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就在于社会财富有限,社会权力有限。而要使被支配地位转变为支配地位,其根本出路就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增强实力,抗衡霸权。
第五,马克思的三大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运用了分析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分解为五种形态,运用了综合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综合为三大社会形态。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个性,又揭示了不同阶段的共性。
马克思运用超阶级、超所有制的方法考察了社会。从超阶级的角度来看,他把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同存在阶级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划归在同一个大形态之内。从超所有制角度来看,他把原始社会的公有制与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封建社会的私有制,把不同生产方式,不同社会形态划归在同一个大形态之内。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认识社会发展进程,既要坚持运用阶级观点来考察,又要运用超阶级的观点来考察,既要坚持运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观点来考察,又要运用超所有制的观点来考察。可见,马克思划分社会形态的依据是二重的。他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把社会分为五种形态。他依据生产力水平不同,特别是根据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个性发展的状况不同,把社会又划分为三大形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是他的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面、完整地掌握该理论,才有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行之有效地改造社会。
标签:形态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原始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