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对应之策论文_邹泽堂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对应之策论文_邹泽堂

广东省江门市范罗冈小学 529000

“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们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研究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下面从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在教学中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就能够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一般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积木,搭建出漂亮的建筑。在搭建的过程中说一说你用到的积木的形状,使学生对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进行巩固,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的形状,并在纸上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描出来,展示给同学们。

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展示自己成果的欲望,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思考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在教学伊始阶段,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所选事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经历数学图形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

例如,教学《旋转和平移》,“平移与旋转”是两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平移与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本课安排了四个内容,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硬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最后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来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突出所选事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再如,学生初学《角的认识》后,学生会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感到困惑,为此,教师先出示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一组图:角大小相等,边长短不等的两个角;边长短相等,角是锐角、直角、钝角的三个角。先让学生初步观察、猜测、引发争论,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观察、品味,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先出现一个“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接着延长“角”的两条边,再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首先让学生辨别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长短没有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步将“角”的一边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并提问:这时“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品出了“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以后,应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品悟。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位学生真正达到数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当然,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审美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品”到的意味也不尽相同。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图形——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图形直观以及图形分析是人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首要目标是更好地适应我们生活的空间。同时,空间图形的学习学习也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由图形带来的直觉,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特别是随着可视技术的应用,同时,图形与空间性质的探索和推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

比如在执教《角的认识》一课时,关于认识角的特征这一部分,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这样的教学: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友——角。(电脑闪现)三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图形,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并且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加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图形的认识能力。

在情境中发现、体验,增进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执教“三角形的特性”这一课时的具体做法。教学时,教师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饼干有三角形的,橱柜灯是三角形的,耳环有三角形的、收音机是三角形的、纪律流动红旗也是三角形的。通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的观察、比较、判断,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对三角形的特性,就是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明确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这样通过学生观察事物的直观活动,抽象出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从中感悟,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当完成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时,学生的认知过程逐步朝着具体、理性的方面发展。

学生能够列举出大量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学生列举出:篮球架的篮板设计都是三角形,这时我利用具体的生活情景,开拓学生的视野,突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金字塔就是三角形的,几百年来屹立不倒;楼房的框架及吊车都是三角形框架。电视接收塔上的三角形、松浦斜拉桥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风筝、风帆、北京的鸟巢都是三角形的框架。这样,使知识学习更贴近生活。

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后,更尝试运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一个同学的凳子摇摆不定,坐着很不舒服。我们怎样帮助这位同学呢?同学们小组合作,纷纷拿起自己的凳子发表意见、动手做做。结果学生发现了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四边形的对角钉一条木条,制成三角形,凳子就不摇摆了。

在生活情境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习的图形进行探索、思考、发现,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发现、体验。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图形的特性去解决问题,增进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

动手实践与自我探索——二年级下册的《锐角和钝角》一课中,课标在第一学段里对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锐角和钝角》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对角进行分类,使学生充分感知锐角和钝角。从认知层面来讲,学生知道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并不困难。但是,在探求为何这样分类、怎样操作上是有难度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地思维,是值得考虑的。

上课伊始,教师从学生喜欢又熟悉的游乐场引人,迅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一上课就马上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接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把学生在游乐场找到的角和书中主题图上海的杨浦大桥中找到的角作为教学素材,把这些角用纸打出来直接发给学生,并给足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这些角的分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是给角起名字环节设计,吸引全体学生都来自由想象,轻松表达,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这样,锐角、钝角这两个生硬的名字便有了生命。在实践运用中,教师设计了自由做角和自主画角的环节。这些活动的设计是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环节,突出了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看到有位同学用剪刀简单的动一动就变换成了锐角或钝角,全班的思维都很活跃。

总之,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锐角和钝角这部分数学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作者:邹泽堂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对应之策论文_邹泽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