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以来科技创新的发展与继承
杨 雯/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一个国家的振兴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在历史进程中取得了科技的辉煌,但近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得到了恢复,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在发展中,通过理顺科技创新发展的总历程,总结建国以来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对今后的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起到了探索与引领的作用。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成果 经验 道路探索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近代与几次科学革命失之交臂。1949年以后,我国短时间内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与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2.4.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卡方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结果见表2。
一、科技创新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对科技问题的研究
古代中国是以技术和工程见长的文明古国。从青铜器和工具的铸造,冶铁技术的发展,到都江堰、万里长城的建筑,古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历程,也大大的传播了中国文明。中国科技在古代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宋代达到高峰。但14世纪后的中国受整体局势的影响,科技发展道路收到损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走上正轨。
(二)马恩主义对科技问题的重视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业的本质体现为技术;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的异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资本论》中对科学技术思想进行了系统表述。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从早期就关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
二、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萌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由其统筹领导国家大事。50年代调整高等院校,将工科作为重点的专业学院。1956年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1964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同年12月,向多个国家派遣留学生,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来填补空白,实现科技的赶超。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学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将科学技术摆在了发展的总要位置。1995年5月,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七大作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改革开放迎来科学技术的春天
这个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既提高了国防实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十八大召开后科学技术的繁荣
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的科技任务都加强了部署,蓄力能力得以提升。科技创新的原始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基础研究性内容。同时,企业对科技的重视,也促使科技创新工作得以深入实施,使创新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科技创新的有益成果
(一)国家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各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促使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各项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不断的得以完善,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体系不断完整,使人们得以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全身心投入科技研究。同时,对科技人才的优越性待遇,帮助科技人员解决后顾之忧,使科技人员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促使社会上兴起全民搞科技的优良风气,使社会环境不断得以优化。
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要始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富强国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时候要以人民和国家为主。科技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防安全,也对人民的生活产生息息相关的影响。正是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我国的科技发展效率和效益不断得到提升,与人民需求相关的基础设施服务与出于特殊需求的软件层出不穷,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个人满足。
当今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促使各国不得不重视科技在国民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性增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科技成果。同时,科技支撑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进入11月下旬,上周又充满博弈,主产区报价跌幅在10-30元/吨,内销方面仍无进展,农业推迟采购,工业按需适量采购,磷复肥会议带来的需求点也在尿素跌势行情中未见动作。印标不及预期结果,令市场重新定位出口利好,集港新单价下调。业内继续关注行业开工率及尿素出口后续跟进,市场本身下滑趋势将继续。
(三)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在科技创新的带领下,我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通过将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促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的突破,也在另一方面维护了国家安全。在航天领域的突破,直接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促使国家综合国力在平稳中得以上升。
四、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科技创新领域也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事业牢牢紧跟国家发展的主旋律,紧跟改革开放的要求,让一起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设更多惠及民生的设施,让更多人民享受成果。
(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这句话中的“…I want you to remember this…”可以理解为祈使句“Remember this!”。希拉里用陈述句的语气表达出来是为了缓和语气,能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同时也用陈述语气代替祈使语气也能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而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同时也强调后面内容的重要性。
(三)遵循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着基本规律,人们在发展中需要发现和遵循基本规律,修正不符合规律的事情,引导其顺着规律发展。科技创新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的长期性、创造性、积累性与不确定性等,因此在管理科技发展方面,需要重视科技发展的长期性,尊重科技人员的成果并在管理方面留有一定余地,充分发挥创新。同时,要将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挥科技是第一驱动力的规律作用。通过体制改革,不断发挥科技的活力,由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五、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坚持国家的引领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把科技创新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之中。在国家的总部署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朝着有利的目标发展,并取得有效成果,因此,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我们仍要坚持国家的引领作用,继续向着纵深发展,以科技创新的活力带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研究二结果虽与研究一基本一致,但交互作用仅达到边缘显著,为进一步验证假设,在研究三中运用了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的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部分高精深行业的核心部分仍是借鉴的国外,因此,想要在世界科技行业取得有效成就,就要把原始性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前沿问题的研究,不断地吸引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科技领域人才的待遇。将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与培养本土高水平人才相结合,培养和锻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团队,同时,完善我国的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给科研人员提供舒适安全的创新环境。
在骨盆修复仪中安装有固定的气囊,通过智能系统控制气囊(如图三),有节奏的加压放松牵拉骨盆的挤压,进而改善骨盆宽度。随着气囊加压,将骨盆及大腿部两侧的肌肉向里挤压,这时臀部自然而然的上升。气囊加压作用于人体,通过外力促进作用,模仿人手工的骨盆修复按摩,由外向里轻轻推压,将骨盆修复到产妇生产前的状态。确保修复的质量与效果,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修复要求。
(三)加强科普与文化建设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就需要对青年学生加强科普,培养其敢为人先、容忍失败的创新精神,训练青年们不断拓展,不断进取的向上精神。同时,对社会上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进行扭转,培养企业家精神,使其在发展中目光长远,将创新纳为企业的核心思想,培养相应的企业文化,从思想上加强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科技强国建设之路:中国与世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陈宝明.我国科技创新40年的实践与探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EB/OL].宣讲网,2018.
[3]曾静.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南开大学,2014(5).
[4]中国科协党组.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8-11.
标签:科技创新论文; 成果论文; 经验论文; 道路探索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