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自从住宅标准化的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的居住建筑标准化发展道路异常艰难,目前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均已开展了住宅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远大、万科、中天等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开始自己的标准化体系研究,而陕西地区在居住建筑标准化体系上的研究相对落后,基于陕西地区的标准化体系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从住宅标准化角度出发,以保障性住房中保障住房为切入点,通过对陕西地区保障住房标准化设计策略研究以及标准化居住建筑实例的研究,多角度立体式逐级切入,力图填充陕西地区标准化研究的空白,通过保障住房的标准化再反向带动商品房的标准化发展。
【关键词】陕西 标准化
陕西地区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迥异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大,但是保障住房为城市产物,不管在陕北、关中陕南,均是建设在城镇中,刚好规避了地理条件差异大的弊端。因此,也就有了从三个地区的共同点出发研究陕西地区保障住房设计策略的可能性,这也是选择保障住房作为住宅标准化切入点的原因之一。
一、设计原则
保障住房作为政府提供给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普通住房,其应该是面积适度、功能合理、设备完善的“适当住宅”,而不是一味的“低标准、低要求”的低品质的廉价住房。陕西地区保障住房标准化建筑设计策略的“适当”体现在经济性、适应性、舒适性三个方面,只有在这三个原则下进行设计才是居住空间体验以及人性化的保障。
1.经济性原则
保障住房是由政府建设,针对城市低收入者,用政府核定的最低租金租赁给城市居住困难家庭的一类社会公益住房,经济性原则是其设计的首要原则。
2.适应性原则
保障住房标准化设计还需要适应性原则,其之所以需要考虑其适应性,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a.承租人的变化;b.承租人家庭结构的改变;c.保障标准的升高。
3.舒适性原则
居住建筑的舒适性是使用者对空间的最直接的评价标准,其设计空间尺度、设备使用,家居布局等等各方面。保障住房受经济因素等条件的制约是各类保障性住房中面积标准最低的建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居住品质也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是这个道理,即使使用面积最小但是也从住宅精细化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各方面提高保障住房的居住品质,达到“小而精”的目的。
二、选址布局
结合陕西地区城市规划,选取地址条件良好,环境相对舒适,公共交通相对便捷的区域,以节约城市用地为根本,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借鉴“日本公营住宅”的选址经验,城区分散建设,郊区适度集中建设,与其他社区、办公建筑融合,提升社区活力,规划设计商业、办公、社区服务设施,与周边社区形成联系,互相借用配套服务资源,同时也可以为承租人提供一部分创业和就业的机会解决其就业困难的问题。
三、结构选型
1.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体系
上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了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居住建筑的应用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其钢结构体系比较成熟,整体工业化水平表较高。钢结构体系和木结构体系有很挫共通之处,比如钢结构的金属构件就跟木结构的“龙骨”相似,两种结构体系的不同在于前者靠螺栓、铆钉固定,后者靠榫卯、钉子连接。陕西地区预制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研究受到经济技术条件制约起步较晚,近些年才比较重视其在居住建筑的应用
2.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PC)
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又被称为“PC”结构体系,“PC”是英文“Prefabricated Concrete Structure”的缩写,其是将工厂预制生产的混凝土部品部件在现场组装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在发达国家中,其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比较早,并且取得了相当有效的成果,在日本其有些采用预制装配技术的居住建筑其预制率超过了85%。
3.探讨适合陕西地区的保障住房标准化结构体系
就陕西地区结构选型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在专用结构体系和通用结构体系之间统筹兼顾,因陕西地区南北地区地理条件差异大,工业水平差异大,同时专用结构体系使用范围有限,而通用结构体系使用广泛,就居住建筑标准化体系而言可由通用结构体系向专用结构体系逐步过渡发展。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关中地区,可直接发展专用结构,在陕南和陕北地理条件工业条件弱一点的地区,可优先发展通用结构体系,在技术成熟后,在逐步向专用结构过渡。
四、套型设计
1.模块化设计原则
标准化保障住房建筑因其建筑面积小,快速施工等特点,要求其套型设计应该从模数出发,以模数定功能模块,再由功能模块到套型设计,最后再到单元模块组合。
模块化设计是指:第一,控制户型的种类,减少非标设计;第二,厨房和卫生间高度标准化尽量减少卫生间厨房的种类;第三,管道井标准化设计,可以统一将卫生间的管道井布置在室外,这样可以将检修门朝向走廊方便检修与使用维护,管道井内采用标准化布局。
2.空间划分
对保障住房空间划分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其居住的舒适性,满足舒适性原则。保障住房作为一种具有保障性质的“适当”住房,需要在政策固定的50平方米的限制下,既要满足承租人家庭日常生活丰富性和多样性需求,又不能丧失居住建筑基本的舒适性,因此对空间划分的研究就显得比较重要。
3.最小净尺寸
对保障住房套型空间最小净尺寸的研究是为了满足其经济性。经济性作为保障住房标准化的首要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与承租人家庭而言,单套保障住房的面积增加会相应的造成租金增加、物业费增加、冬季取暖费用增加,家中承租人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与政府而言,单套保障住房的面积增加会使得在原有投入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保障住房建设套数,就意味着能享受到保障政策实惠的家庭减少。因此,对保障住房标准化套型最小净尺寸研究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在能满足承租人家庭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面积。这其中就有一个“度”的把控,一味的极致缩小面积可能会导致,保障住房套内空间过于紧凑,甚至无法摆放家具,进而影响使用,而对最小净尺寸的研究就是这个“度”。
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高速发展状态,这为建筑产业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发展建筑标准化,使传统的建筑行业从以人工劳动为主的小生产方式,向以工厂预制加工为主的大生产方式过渡,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文作者:朱存华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住房论文; 体系论文; 陕西论文; 地区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承租人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