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投资定量规律的国际比较研究_恩格尔系数论文

家庭教育投资定量规律的国际比较研究_恩格尔系数论文

家庭教育投资数量规律的国际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规律论文,数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八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这种以改变原有的中央高度统一管理体制为特征的改革本身,导致了经济利益的较大调整,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显著的变化,变化突出特点之一,便是国民收入分配长时期地向个人倾斜,这从下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表1 国家、企业、个人最终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年份 国家 企业 个人

1980 21.70 30.71 47.53

1981 19.80 27.61 52.53

1982 18.70 27.99 53.27

1983 19.83 26.88 53.32

1984 19.55 24.49 55.96

1985 20.00 21.90 58.10

1986 18.55 18.58 62.86

1987 16.49 21.12 62.39

1988 14.00 21.08 64.91

1989 13.97 22.41 63.62

1990 14.03 17.34 68.63

资料来源:《经济管理》1992年第4期第59页。

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分配份额基本上是长期持续下降,而居民个人收入份额不断上升,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国家单一负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多渠道负担教育经费的体制。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与争取家庭教育投资有关的政策有:向农民征收农产品的教育费附加;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标准;适当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标准;适当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允许大学招收少量收费生;允许私人办学;部分高校实行公助生与自费生并轨,等等。这都表明,对于居民家庭和个人而言,原有的无偿教育正向着有偿教育转变。家庭和个人也成为教育投资的主体之一。

2.题目选定

研究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投资合理比例有着现实意义。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投资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家庭教育投资水平也不例外。八十年代以来,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其中家庭与个人投入太少是原因之一。虽然居民家庭和个人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是人们习惯于长期以来的免费教育政策,对教育的投入依然很低。

那么,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家庭教育投资合理的数量界限是多少呢?一般来说,家庭能负担多少教育费用与生均教育成本和家庭收入两个因素有关。由于我国生均教育成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均培养成本,而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指标,目前对它的测定较为困难;而家庭收入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这些收入渠道较多,隐蔽性很强,极难统计。因此造成以这两个指标为基础研究家庭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困难。

由于家庭“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收入有直接关系,因此,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教育费用支出也存在相关关系。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物支出金额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它是根据十九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定律得出的系数。恩格尔从统计资料中发现,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越大;随着家庭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会下降。因此,根据恩格尔定律,人们常常通过一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来判断该国家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越小,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家庭收入越多。将恩格尔系数作为家庭收入的一个代表指标(逆指标),研究与家庭教育投资关系的数量规律,不仅可行,而且可以直接表明家庭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负担教育费用的数量界限是多少。

3.研究方法

进行国际比较通常的做法是与其它国家的指标直接比较,或者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由于教育投资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相关性很强,因而将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与其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国家的比例直接比较,或者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简单平均,作为比较标准,都是不够科学的。本文将选择恩格尔系数作为一个国家的家庭收入的代表指标,家庭教育支出作为家庭教育投资指标,试图找出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的国际平均水平,以消除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性,从而明确我们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仅限于研究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家庭教育状况。样本数据采用较权威的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公布的数字。

二、研究内容

1.国际间恩格尔系数与家庭教育支出比例关系的数量规律

(1)变量选取

恩格尔系数……………………………X

家庭教育支出…………………………Y

(2)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模型设为 Y=a+bX

(3)样本选取

由于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统计资料是对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分别统计的,没有全国的平均数字而且统计口径与国际上也不相同,包括了文化娱乐支出,为了统一口径便于国际间的比较,本文采用了《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81个国家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估计式。

(4)计算结果

r=-0.8[* *] a<0.05

Y=9.44-0.11X

F=35.13[* *] a<0.05

R[2]=0.95

(5)解释

r=-0.8[* *] a<0.05,说明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与恩格尔系数呈高度负相关,在0.05水平上非常显著,即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是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而提高。

回归方程Y=9.44-0.11X中的回归系数b为-0.11, 说明家庭消费总支出中家庭教育支出比例随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而变化,恩格尔系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家庭教育支出比例则提高0.11 个百分点。 以中国等19个国家为例,说明方程的统计意义。令X等于恩格尔系数, 代入回归方程估计式,得到Y值,即家庭教育支出比例, 它是对应于各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水平或者说经济发展水平而应该达到的家庭教育支出的国际平均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

由于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恩格尔系数61%中包含了饮料、烟、酒三项的比例,而其它国家不包括此三项比例,因此,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恩格尔系数偏高于其它低收入国家,计算得到的Y值2.73也偏低。 若将样本中23个低收入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平均值51%,作为我国剔除饮料、烟、酒支出以后的恩格尔系数, 计算得到的Y值则更接近我国实际情况,见表2中括号内数据3.8%。这样,九十年代初我国在已有的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支出比例应该达到的水平是3.8%左右,接近4%。

表2 1990年19个国家不同恩格尔系数条件下家庭教育支出 单位:%

国家恩格尔系数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

实际水平 国际平均水平

低 埃塞俄比亚

50 2 3.9

收 孟加拉国 59 1 3.0

入 印度 52 4 3.7

国 中国 61 1 2.7

家 (51) 1 (3.8)

巴基斯坦 54 3 3.5

中 菲律宾

51 4 3.8

等 泰国 30 5 6.1

收 马来西亚 23 7 6.7

入 墨西哥

35 5 5.6

国 南斯拉夫 27 5 6.5

家 韩国 35 9 5.6

新加坡

19 12 7.4

高 英国 12 6 8.1

收 澳大利亚 13 8 8.0

入 法国 16 7 7.7

国 加拿大

11 12 8.2

家 美国 13 8 8.0

德国 12 6 8.1

日本 16 8 7.7

资料来源 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数据计算。

F=35.13[* *] a<0.05,说明在0.05水平上回归方程非常显著,可以用于实际估计和预测。R[2]=0.953,指判定系数为95.3%, 即不同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之间的差异是由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决定的,恩格尔系数对家庭教育支出比例的解释程度是95.3%。

2.比较与分析

(1)比较分析(一)

表2 可见我国实际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低于应该达到的国际平均水平。这里的家庭教育支出是指狭义的家庭教育支出,是指为培养具有社会平均水平的劳动力必须受到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由家庭支出的费用,不包括文化娱乐支出。在我国通常包括:(1 )家庭直接教育费用支出(包括技术培训费);(2)家庭教育集资;(3)家庭教育税费。

表2可见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 九十年代初期实际水平平均为1%,明显低于应该达到的国际平均水平3.8%,相差近三个百分点,说明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按照国际一般规律家庭有能力达到平均占家庭消费总支出3.8%比例的家庭教育支出水平。 这为我国家庭能够分担一部分教育经费找到直接的理论依据。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认为,九十年代初制约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不是第一位因素。

第一,虽然教育投资水平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但是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投资的低水平却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在经历了八十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显著变化以后,居民个人收入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没有及时进行教育负担结构的调整,或者调整速度太慢,致使人们习惯于长期以来的免费教育政策,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水平依然很低。

第二,从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到1%的实际水平与3.8%的应该达到水平的差距,应该达到而没有达到,说明不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是其它原因所造成。

第三,目前制约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水平的第一位因素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观点,是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这对于占人口20%的城市家庭来说容易理解,但对于占人口80%的农村家庭而言,是否也适合呢?由于乱收学杂费引起的学生流失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据1990年统计,我国一年辍学的400万小学生中,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有109万,有四分之一的比例,可以看出经济因素仍然在起重要作用。但是仔细加以分析,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学生比例大约有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由于其它原因失学学生的比例接近四分之三,除去很小一部分病退、开除等正常原因,不难看出,由于其它原因失学的学生比例已经超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学生比例。从笔者组织的暑期大学生对河北省徐水县三所乡镇中学的调查结果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三所中学的253 名辍学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占45%(包括自报家庭经济困难而实际不是的),而因外出打工和学习成绩差原因辍学的占50%,这两项原因可以归结到升学无望的深层原因上。当农村家庭预计家庭教育投资收回成本并获得收益的可能性较小,不上学不仅可以不交钱还可以挣钱时,必然选择后者。可以说,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因素虽然依旧是制约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但已不是第一位因素。

九十年代制约家庭教育投资的第一位因素,我认为是家庭及个人教育投资的最终实现程度。教育投资最终实现是指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形成以后,投资者能如期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获得相应的收益,除能补偿教育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以外,还能获得较理想的经济与非经济收益。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文化素养,而且还赋于人们生产能力、职业能力。特别是高层次的教育,会给受教育者带来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受益,这不仅惠及受教育者本人,而且惠及他们的家人和后代。由于我国教育由无偿到有偿的转变,使家庭及个人的教育需求从不存在经济能力上的约束转变为存在经济能力上的约束。作为教育投资主体之一的家庭及个人不得不考虑教育成本的补偿问题,并进行教育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只有在收益超出成本,教育投资行为预计有可能最终实现的基础上,家庭及个人才会作出投资决策,否则,将会少投资或者不投资。其表现在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各有不同特点:城市家庭更倾向专业选择和就业后的流动机会;农村家庭通常更关注高层次教育投资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如果预计没有升入中专和大学的希望,农村家庭则会认为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投资是无效投资。综上所述,九十年代初期,制约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水平的第一位因素,已经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而是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因素。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教育政策,逐步提高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水平。

(2)比较分析(二)

表2可见,同是低收入国家,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比例低于印度、 巴基斯坦、甚至低于埃塞俄比亚。印度同我国国情相似,但是印度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的实际水平4%已经超出应该达到的国际平均水平3.7%,而我国却没有。

表1中19个国家其中有9个国家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的实际水平,达到或超过在本国经济条件下应该达到的国际平均水平,即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日本。 其中6个为亚洲国家。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韩国和新加坡两国。这两个国家的家庭教育支出的实际水平,显著高于应该达到的国际平均水平。韩国家庭教育支出应该达到的水平是5.6%,而实际则达到9%,提高了3.4 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是原有水平的60.7%。新加坡家庭教育支出应该达到的水平是7.4%,实际达到12%,提高4.6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是原有水平的62.2%。说明以上两个国家的家庭,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分别将一部分可以用于其它方面消费的费用投入了教育。这对我国是一个启示:若以这两国的提高幅度60%作为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上限,通过计算,我国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可能达到的上限至少为6 %。在现阶段,我国家庭在教育费用承受能力方面是有潜力可挖的,这主要是因为非生存必需品的消费弹性很大,如城市独生子女在压岁钱、吃、穿、用、旅游、交际等方面的消费高得惊人。另外,家庭盲目进行校外教育投资也非常高,如数学、体育、外语、音乐、绘画等训练班的投入。

谈到增加家庭教育支出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还有许多至今没有解决温饱的家庭,这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来解决他们的困难。但教育的政策必须从平均水准出发,因此,就大多数家庭的情况而言,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支出是可行的。压缩消费以发展教育符合民族、家庭、个人的长远利益。同时教育政策的制定又必须有差别性,在家庭收入已经拉开很大差距的今天,统一的一刀切的教育政策只能造成不公平的后果。因此,针对不同经济收入的家庭,提供教育费用不同的学校,免收贫困者的学杂费与向富裕家庭收取大部分以至于全部教育成本并存,更趋于合理和公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九十年代初,制约我国家庭教育投资水平的第一位因素已经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而是政策与体制方面的因素;②在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家庭纯教育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应该至少提高到3.8%;③参考国际经验, 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比例的上限,至少可能达到6%。为此有如下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家庭教育投资意识。

2.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激励、促进家庭教育支出的积极性。

3.积极实施用人制度、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流动,形成有利于增加家庭和个人教育投入的利益格局,增强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实现的可能性。

4.考虑适当开征城镇居民家庭教育税费。

标签:;  ;  ;  ;  ;  ;  

家庭教育投资定量规律的国际比较研究_恩格尔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