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波
(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高龄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合计8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OH组的各项收缩压、舒张压、镇静睡眠药、高脂血症等均下显著高于非OH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老年综合征“跌倒”、B-受体阻滞剂及糖尿病等指标对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体位性低血压与相关的基础病及服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龄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龄老年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127-02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左右可能达到3100万左右,2040年左右则可能高达7400万左右。当然在这些数据中我姑婆高龄高血压的每年的患病率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借此,本文主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高龄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80例高龄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男51例,女29例,最小年龄80岁,最大95岁,平均年龄(87.4±2.4)岁;高龄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将其分成纳入标准将其分成体位性低血压(OH)组和非OH组,其中OH组33例,非OH组47例,且所有患者均符合高龄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1.2 观察指标
(1)舒张压和收缩压;(2)心血管及高血压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3)利尿剂、镇静睡眠药使用比例等;(4)根据患者的临床指标计算其抑郁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情况,若评分越高则表明抑郁或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检验,采用χ2对比资料,以率(%)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以(x-±s)表示,若(P<0.05),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说明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本研究中,从两组临床特征及用药情况来看,OH组的各项收缩压、舒张压、抑郁或焦虑状态、利尿剂、镇静睡眠药、高脂血症等均下显著高于非OH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老年综合征“跌倒”、B-受体阻滞剂及糖尿病等指标对比无统计学价值(P>0.05)。详见表1。
注:与非OH组相比,*P<0.05。
3.讨论
通常情况下,体位性低血压不仅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也是引发儿童疾病的常见因素。据统计,就现阶段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疾病调查情况表明,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的老年人群甚至高达30%~50%[2]。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80例高龄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非OH组合计47例,OH组合计33例,根据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情况来看,OH组患者无论是在舒张压、收缩压、抑郁或焦虑状态该,还是在利尿剂、镇静睡眠药及高脂血症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非OH组,究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
(1)当高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逐渐增加时,动脉硬化程度则会逐渐加重,血管弹性则会逐渐降低,同时当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时,患者的压反射调节机制则会逐渐度钝化,最终导致一系列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除了上述常见的临床因素外,自本研究还有一项较重要的发现,即老年综合征“跌倒”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维持肌肉骨骼运动系统的相关生理机能不仅会逐渐减退,当这些正常生理机能逐渐减退后,老年人群的步态协调性、平衡稳定性和肌肉力量下降也会逐渐降低,继而诱发各种各项的老年综合征“跌倒”迹象[3]。
综上所述,体位性低血压与相关的基础病及服药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引起高龄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一些外在因素告饶也是导致该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朱文洁,舒锦,金立,等.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 36(1):41-43.
[2]黄招玲.高龄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8):34-36.
[3]高媛媛,李丽华.体位性低血压节律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7,18(6):110-112.
论文作者:管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低血压论文; 老年论文; 高血压论文; 体位论文; 高龄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