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可见,史料的运用已成为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初中课堂 史料教学 运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从纵向看就是一门历史,从横向看就是社会。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何不运用史料论据来充实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史由论来”“论史一致”的意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能力。
笔者现结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运用史料教学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如果课堂教学单纯由老师讲授,即传统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前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会使初中历史课堂变得单调、枯燥、无趣。史料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每堂历史课都充满期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时,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南北战争起因”的理解,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黑人奴隶增加柱状图》和一段有关南方种植园主大量使用奴隶的史料,并提出问题:“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对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学生根据以上图片史料思考得出了结论: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严重阻碍着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培养历史思维,发散性学习
史料的运用,不仅仅是用与课文相关的原始影像、音像资料来帮助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而应当更多地应用于历史思维的拓展与养成,使历史课更有“历史”的味道,而不是简单的历史文化常识课。
三、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它充分体现了21世纪基础教育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上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提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可以把《八一宣言》《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进而让学生深刻体会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有很多史料可以起到熏陶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作用,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学习新文化运动时用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中的史料节选来突出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认识和青少年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四、依靠史料充分展现学科育人的基本功能
史料本身具有很强的实效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基本上直接取决于教材选取的史料种类。教师在实际选择的时候,应当和本堂课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并尽可能将其中潜藏的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出史料教学本身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对于我国近代史方面的知识复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主要包括清末时期洋务运动以及五四文化,通过对比的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一步步探索。如此一来,学生便会对近代历史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养成积极的开拓精神。
当然,史料教学在课堂中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典型性。教师的课堂任务是固定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史料的选择中,教师应秉持典型性的原则,认真筛选课堂内容,选择课堂疑难点,将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与史料相联系,利用史料的真实性解决学生的问题。
2.指导性。史料虽然能直观地反映历史,但许多史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并不全面,教师如果留心注意,展示给学生的史料只反映了事情的一面,对历史来说是不公平的,也可能将学生带入歧途。所以教师在选取史料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客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正确认知。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同年级学生运用的史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和原始的、第一手的史料。同时,课堂上运用史料的方法也应灵活多样。在历史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和研习史料的方法有比较史料得出结论,对史料进行分类,根据内容推断时间、作者等,也可以训练学生概述、转述史料的主要含义,并对史料进行质疑等等。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知识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与史料知识进行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还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培养、提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巧仙 史料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例谈[J].教师,2017,(23)。
[2]陈桂枝 试析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史料[J].新课程导学,2013,(4)。
论文作者:项丽珍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史料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社会论文; 课堂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