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传统农耕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传统农耕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崔 征 牟文强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 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既孕育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又形成了惰性文化。在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如何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点以及消除传统农耕文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已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对东北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传统农耕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农耕文化;东北经济

一、东北农耕文化的形成及表现形式

东北地区农耕文化属于传统农耕文化的范畴。自明朝以来,东北地区农耕文化发展十分迅速。明朝政府鼓励百姓垦荒,进行大规模开垦,因此各种农业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从关内传播到东北。辽东、辽西等地则作为大规模开垦、农耕的第一站,成为了农耕文化开始在东北地区发展的桥头堡。清朝建立后,统治中心由东北迁入关内,很多满族人跟随迁入关内,导致了东北地区人口数量锐减、村镇废弃无人居住、经济凋零、文化荒芜,从而严重的阻碍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咸丰年间,清政府内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外受俄日进疆的困扰,于是清政府决定移民支边,此后大批关内百姓流入东北。该时期的移民主要是以农业开垦为生,因此他们即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的融合,也推动了东北农耕文化的发展。

东北地区位于祖国的东疆,气候寒冷。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近代东北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不惧严寒、辛勤劳作,努力的开辟着疆土,耕耘着东北大地。然而,先辈们仅仅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十分渺小,为了应对大自然的种种挑战,获得生存空间,则需要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去克服恶劣的环境,和大自然作斗争。在不断进行开垦的同时也使人类自身变得更加强大,东北人的先民们在开发东北大地时形成了艰苦创业的开发精神和顽强奋斗的实业精神。

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土地肥沃,河流众多,物产资源丰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是不需要常年劳动就能得到温饱。在自给自足的时代,东北人的先民们利用农闲时会制作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例如割柳条做成筛米用的簸箕,种麻编麻绳做成布鞋,打来猎物取下皮子做成保暖用的皮帽、皮袄,伐木制作冬季出行用的爬犁、耕地用的犁杖等,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不去进行商品交换。现代东北人虽然沿袭了前人的传统生产方式,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商品时代的到来,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现代的东北人可以通过物质交换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基本不再利用农闲时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制作。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利用打牌、酗酒、唠家常等娱乐休闲娱乐来消磨漫长的农闲时间,长时间的娱乐活动既形成了东北人幽默的性格特点,也使东北人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方式,小钱不想挣,大钱挣不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东北人思想保守陈旧,好高骛远的惰性文化。

二、东北农耕文化对东北振兴的影响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低,除了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外,东北农耕文化孕育的保守陈旧的惰性思想,也对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北的冬季寒冷,一年有近大半年的时间处于农闲季节,农作物的生长只有一期,农民一年只需要工作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年的生产。由于东北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农民通过农业生产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导致了人们小富即安、过于满足现状的生活状态,形成保守陈旧的惰性思想,这种惰性思想使农民在农业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较为传统的农产品,例如玉米、大豆等,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同时,缺少对优质农作物的引入和创新,更没有因地适宜,生产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农产品,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产品同质化、单一化问题严重,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对高质量、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导致传统农作物供大于求,出口需求小,出口量低等问题。这种文化在东北的企业中也有所体现,东北的企业中国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例如一汽、沈飞、鞍钢等。但是,这样的龙头企业在东北并没有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带动东北经济的腾飞。据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民营500强企业东北仅有9家,占比1.80%,其中黑龙江省以1家与广西省并列全国省市倒数第一。东北地区很多民营企业仅仅为大型国企提供配套服务,生产模式单一,不能形成独立的产品,其兴衰围绕大型国企,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创新能力,无力形成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外贸收益低,对外开放程度差。

三、消除“农耕文化”负面影响的对策分析

东北地区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东北再振兴也要利用地区优势,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改变东北人民在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保守陈旧惰性思想。第一,利用网络教育改变人民传统思想,提升人们知识水平。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手段。特别是近年来自媒体的兴起,人们能够更加快速而广泛的了解到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第二,通过现场教育改善落后地区在生产生活中的传统落后观念,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很多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人们生活与生产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政府与高校应送教到乡村一线,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一对一帮扶等现场教育活动对偏远落后地区人们在文化、思想、素质、知识等方面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文化水平,使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通过农业知识讲座,鼓励偏远地区人们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生产特色优质农产品,打造乡村特色品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树伟,李瑞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东北振兴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07):64-74.

[2] 郭振英.关于振兴东北经济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2004(04):23-24+4.

[3] 姜威.地域文化传承与东北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12(12):1-5.

作者简介:

崔征,男,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这个谎言,让他的阴谋得逞了,他可以借此将天葬刀,名正言顺地插入女子的心脏。但同时,这样的谎言,也让他惶惶不安。

牟文强,男,吉林长春,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水利现代化绘河清湖晏蓝图——访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局局长、党委书记黄克清……………………………… 韦凤年,江 芳,郭 纯等(16.59)

标签:;  ;  ;  

传统农耕文化对东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