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其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涵。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及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确立其爱国主义信念并引导其转化为爱国主义行为的一种实践活动。很显然,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当今时代的最显著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相互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和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时代,人们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就给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更为凸现
对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否仍具有必要性的认识,源于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和认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掀起了新一轮革命性的浪潮。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交通、信息等领域技术的长足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经济活动在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寻求并开拓市场空间,即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其重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的全球化,而其集中表现则是金融全球化。资金、技术、贸易、生产、服务的交流把彼此分割的世界市场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交通和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不断克服了时空障碍,使人们的联系更加方便和快捷,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技术的应用和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大的动力。因此,技术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为市场的整合与深化提供了物资保障,而市场则为技术提供了需求动力。
经济全球化发展验证了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科学论断:“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通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像某些西方人士所断言的那样,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大同世界”式的“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托夫勒夫妇曾不无乐观地说道:“随着第三次浪潮对民族经济的改变,民族经济被迫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因此,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和知识分子还在创作国歌的时候,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和知识分子已在讴歌‘无国界世界’和‘星球意识’的理念了。”[2]然而,事实却井非如此。当今世界,只有“欧洲共同体”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而在各国经济制度、发展水平等差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幻想通过增加世界经济交往的“量”来达到其“质”的同化是不现实的。至于“无国界世界”时代的到来更是一种神活,经济一体化尚无从言谈,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特质的国家又如何能“同化”在一块呢?的确,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主权国家的经济决策不得不受制于全球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从而使得主权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及职能发生某种程度的让步和转变。而且,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给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经济的某些职能发生变化时,其政府的行政职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面对于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来说,全球交往的日益密切,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相互激荡愈益激烈,不能不给本土文化带来冲击。所有这些都说明,经济全球化的确给世界披上了“全球化”的色彩,从而给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提出了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无国界世界”和“人类共同体”的到来。事实正好相反,在整个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国家的作用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得到了加强,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规则靠主权国家来参与制定,经济全球化的运行需要主权国家的支撑,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也不能没有主权国家的支持和推动,只是其作用的形式及方式发生了某种改变而已。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趋势,任何国家都只能面对,而不能回避,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力求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增进本民族的利益,推动本国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不可忽视,而且十分必要。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形象地比喻:资本流向全球,而利润则流向西方。据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统计,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86万亿美元,占世界人口约17%的24个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20年前仅20有余。”[3]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共享的盛宴。在西方发达国家享受这顿美羹的时候,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忍受着贫穷落后之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大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较量的过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及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的这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与被动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止、西化、分化、弱化等手段,始终不忘扼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称霸全球的野心依旧,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治、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要想赢得这场竞争胜利,除了克服自己的僵化模式外,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趋利避害,急起直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5]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以及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如何追求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各个要素的状况及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市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一场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各种传媒及通信设施的高度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因而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各个要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这种教育环境,必须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特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作出合乎时代发展的调整,以增强其实效性。
第一,必须正确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决定,不同的历史时期应确立符合时代主题的教育目标。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合理地引导到国际竞争与民族发展的层面。因此,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应确立为:动员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体中华儿女,以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声誊、尊严、团结和利益,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第二,必须科学安排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它直接为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服务。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必然给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的同时,应进行相应的世界历史教育,使人们增强全球意识,并从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了解自己的奋斗历程;在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外国文化知识教育,使人们能够正确了解和识别国外的文化,自觉地进行鉴别和取舍,以达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目的;在进行国情和成就教育的同时,有选择地介绍外国的一些情况,以便让人们在比较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成就和不足,优势与劣势,既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人们的使命感;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时,要多运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情况对比,使人们自己得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路钱方针政策的认同感;而在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祖国统一教育的同时,应着重增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防、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及祖国统一问题新特点的内容,从而增强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和增进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等。
第三,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教育途径无非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认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起着中心地位的作用,而社会则发挥着辅助地位的作用。如今的情况不同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种传媒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扩张,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铺天盖地,这不但从形式上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国家意识,而且其内容也非常具有迷惑性和破坏性,这给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必须密切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好网络这条新的途径,用我们科学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信息占领网络阵地,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开展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教育地位、功能的变化,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应充分发挥家庭基础地位作用、学校决定作用和社会中心地位作用,以适应教育的有效性需要。
第四,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善于应用高科技手段,让人们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其次是利用历史题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妙教材。如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的爱国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完整独立和发展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只要适时把握,精心组织,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注重运用环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受到积极的陶冶和感化,其本身就是一种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反,不健康的环境则误导和污染人们的思想,消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个人及社会的发展都将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建设,即在各种环境中注重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力避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出现,使人们在日常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注重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代社会的环境和节奏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青少年。必须深入研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即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规律和原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