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析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论文_王丽萍1,谢文2*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析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论文_王丽萍1,谢文2*

王丽萍1 谢文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摘要:心衰(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减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临床以体循环瘀血和/或肺循环瘀血为主要表现。心衰是多种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高,据China-HF对中国8516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中位数住院时间为11天,住院患者死亡率为5.3%[1]。心力衰竭业已成为危害中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现就慢性心力衰竭病因分析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进行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关键词:心力衰竭;病因;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析心力衰竭病因复杂,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在美国年龄大于 40 岁人群心衰的终生发病率可以达到20%[2],China-HF研究[1]对8516 例心衰患者进行病因分析显示:感染(45.9%,3 909/8516)、劳累或应激反应(26.0%,2214 /8516)及心肌缺血(23.1%,1967/8516)是引起心衰加重的主要诱因; 心衰患者中冠心病占49.4%(4207/8516)、高血压占54.6%(4649/8516),慢性肾脏病占29.7%(2109/710 2),左心室射血分数 <40% 的患者占37.5%(2478/6608)。心肌缺血(30.1%)是引起新发心衰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血压引起的心衰中有 74.5% 为新发心衰。由此可见,冠心病、高血压等为心力衰竭发病的重要病因。2.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治疗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进入神经-内分泌时代,心肌逆重构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目的。根据《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18》,明确了规范化的心衰治疗流程。在西医治疗方面,利尿剂为基石,用于所有具有液体储留证据的心力衰竭患者。改善心肌重构为心衰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以“金三角”药物为主,具体涵盖以下几类:2.1ACEI/ARB/ARN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Ang 1I受体阻滞剂(ARB) ARB是近年来治疗心衰基础药物,长期应用ACEI(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能有效阻止和逆转心室重构,提高血管顺应性。ARB不影响缓激肽途径,故不引起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其改善心肌重构的疗效类似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脑啡肽酶和Ang II受体双重抑制剂(ARNI)最为一种新药,其作用方式为双重作用,一反面可阻断AngⅡ与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抑制RASS系统,另一方面可以可抑制脑啡肽酶的作用,增加利钠肽、缓激肽、内皮素等血管活性肽水平,增加利尿作用。PARA—DIGM—HF研究结果提示LCZ696与ACEI相比,可进一步降低HFrEF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20%)、心力衰竭住院风险(21%)及全因死亡风险(16%)。2.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通过抗SNS系统及RASS系统而发挥其抑制心肌重构作用作用。CIBIS II亚组试验分析表明比索洛尔在所有可耐受剂量水平下均可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且停药可增加死亡率。所有无禁忌症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且应尽早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可促进保钠排钾,交感神经激活以及心肌和血管纤维化。醛固酮通过其受体直接介导心肌重塑(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增加及纤维化)。RALES试验证明螺内酯可用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患者,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但增加30天内高钾血再入院风险[3]。故醛固酮可用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衰死亡率,但同时应警惕高血钾风险。3.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3.1中医内治法 中成药心衰在祖国医学上归于“心痹”、“心水”、“心胀”等范畴,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虚、心阳虚,标实为血瘀、水停[13]。心衰初期多属于气阴两虚型为主,治以益气养阴,可予生脉散、炙甘草汤之类;中期多以气虚血瘀痰阻为主, 治以益气活血、化痰祛瘀为主,可予养心汤、参芪逐瘀汤之类;晚期则以心肾阳虚、 血瘀痰凝、阳气虚脱为主,治以温补肾阳,祛瘀利水,可予真武汤、补中益气汤之类。3.2中成药近年来, 中成药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心衰越加广泛, 许多研究都证实了中成药在治疗慢性心衰上有明显疗效, 芪苈强心胶囊的循证研究表明: 该药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水平, 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降低心衰死亡率,被2018中国心衰指南所推荐使用。3.3中医外治法心衰的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贴敷、针灸疗法、中药熏洗、耳针等疗法。通过辩证取穴,内外合治,患者取得较好临床体验。目前国内仍有较多临床试验证实中医外治法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但大多样本量较小,询证依据不足。故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及探索。 4.结语心力衰竭为慢性病,治疗上应依据指南,参考询证学依据,循慢病管理方案,长期、足量用药。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乃中国古代医家智慧结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心衰的心功能改善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其独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张健,张宇辉.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初步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05):413-416.[2] Djousse L, Driver JA, Gaziano JM. Relation between modifiable lifestyle factors and lifetime risk of heart failure. JAMA, 2009, 302:394-400.[3] Pitt B,Zannad F,Remme W J,Cody R,Castaigne A,Perez A,Palensky J,Wittes J. The effect of spironolactone on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rt failure. Randomized Aldactone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9,341(10).

论文作者:王丽萍1,谢文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8

标签:;  ;  ;  ;  ;  ;  ;  ;  

1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分析与中西医结合防治进展论文_王丽萍1,谢文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