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人民医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应用急诊抢救护理方法,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5.35%比对照组81.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护理效果较好,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脑出血;抢救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71-02
患者脑实质血管破裂引发的疾病即为脑出血,该病的危险因素较多,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患者均容易发生该病[1]。许多脑出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其机体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压疮、感染等并发症,进一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现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收的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进行研究,探讨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在观察组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17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38岁,平均年龄(58.94±11.73)岁,出血位置:20例基底区,12例脑室,10例小脑,1例其他,基础疾病:27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男患者27例,女患者16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8.58±11.56)岁,出血位置:21例基底区,13例脑室,7例小脑,2例其他,基础疾病:28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近,并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其内容为: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协助医师进行救治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急诊抢救护理方法,其内容为:①院前抢救:护理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单急救,如让患者保持绝对平卧,将患者头部垫高等。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给患者应用降压药物,并予以脱水降颅内压、吸氧等,并保持呕吐昏迷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瞳孔等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搬运过程中尽量避免颠簸。②院内抢救:护理人员对患者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和监测,待其病情稳定后,则予以降颅内压治疗。昏迷患者应用格拉斯哥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意识状况,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情况,以判断是否发生脑疝等。及时将昏迷呕吐患者口鼻分泌物清理干净,对呼吸较弱患者予以吸氧,如果有需要则行气管插管。给患者输注20%甘露醇,对输液速度进行控制,警惕胸闷、心悸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量使用甘露醇,如果患者心功能不全,则以慢速输注甘露醇。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通常为开颅清除血肿术等,护理人员做好协助配合工作。护理人员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向患者讲解治疗的作用、目的以及预期效果,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争取患者家属的主动配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死亡、好转和治愈的人数,好转即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明显改善,治愈即为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治疗有效率为好转和治愈患者的占比。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操作技术水平等,按百分制计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70分),满意度=100%×(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分析上述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指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3.7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5.35%比对照组81.40%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则可能危及生命[2]。脑出血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头痛、语言障碍、肢体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并发偏瘫,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3]。脑出血患者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如果错过理想救治时机,则能使得患者病情加重,使得临床治疗难度增大,其中,护理工作是保证治疗工作及时、顺利完成的基础[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95.35%比对照组81.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急诊抢救护理方法在脑出血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相关研究指出,对脑出血患者采取早期救治措施,能有效降低死亡、残疾的发生,有助于控制病情。急诊抢救护理的重点在于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细致的观察,并予以针对性的急诊处理。院前急诊抢救护理中,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进行简易救治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可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护理人员到达现场时,及时予以吸氧、脱水等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在院内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颅内压控制以及营养支持等,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可为患者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研究指出,急诊抢救护理后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GC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后脑出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急诊抢救护理能有效控制脑出血患者病情发展,可减少脑部血肿扩大、继发脑损害的发生,对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抢救护理质量,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做好急诊抢救护理操作的培训工作,并规范急诊护理管理制度,完善急诊护理硬件设施的建设,以促进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总之,急诊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护理效果较好,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芬,翁玮.急诊抢救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705-2706.
[2]黄芹.急诊抢救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1(23):150-151.
[3]张惠娜.脑出血患者接受急诊抢救的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4,12(15):3372-3372.
[4]古钰荣.急诊抢救护理方法对脑出血患者的重要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31):213-213.
论文作者:杨姣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急诊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方法论文; 病情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