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数学中的美,调动学习的兴趣论文_曾永春

发现数学中的美,调动学习的兴趣论文_曾永春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天心中心小学 342111

摘 要: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学习数学中的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感”,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关键词:数学美 学习兴趣 有趣 有味 有惑

美的事物,总是为人们乐意醉心追求的。然而,一提到美,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江山如此多娇”的自然美,抑或是悦目的图画、动听的乐章、精妙的诗文……这些艺术美。然而,数学,这门自然科学的里面,蕴含着比诗画更美丽的境界。但是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却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教师应该承担起很大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所以就不能激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也就是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得要把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中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那要如何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指出:宇宙的和谐是以数的和谐为基础,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当前,互联网上发短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时尚的交流方式。有些短信中,数学知识的和谐运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从网上收集一些美妙的数学短信,制成网页,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到数学的和谐美。数量的和谐,空间的协调是构成数学美的重要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和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之间的相依、相反关系,从横向分析,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存在着可逆的关系;从纵向分析,加与乘,减与除之间又存在着互相转换的关系。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乘法,乘法也可以转化为除法。学生从和谐关系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与结构美。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图形中,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圆等,都是优美的图画。三角形是金字塔的缩影,圆是太阳的象征,圆柱是龙雕厅柱的简化,形象逼真的扇形,梅花瓣样的组合图形,铜钱式的圆中方,更显出几何图形的和谐美。

二、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味”

优美的图形总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比如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第一章13 页第六题: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并相互交流,然后对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并评奖。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

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是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2)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3)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市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长伟 《巧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数学教学,1995。

[2]齐殿瑞《发掘数学美,显现数学本质》.山西成人教育,1994。

[3]郝转金 《用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时间研究,2000。

[4]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麦库姆斯《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轻工业出版社,2000。

[6]朱志贤《儿童心理学》.电大教材,1996。

论文作者:曾永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  ;  ;  ;  ;  ;  ;  ;  

发现数学中的美,调动学习的兴趣论文_曾永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