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健康中男性的地位及作用——西双版纳勐润村生育健康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健康论文,地位论文,男性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育健康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的概念。但生育健康的实践与研究在国内外已日益受到关注。1994年9 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上,生育健康和计划生育被列为一个重要议题。根据大会的行动纲领,生育健康被定义为:“生育健康是指人类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一切事宜上身体、精神及社会等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病或不虚弱。因此,生育健康表示人们能够有满意且安全的性生活,有生育能力,可以自由决定是否生育和何时生育及生育多少。最后所述这一条件意指男女均有权获知并能实际获得其选定的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和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以及其选定的,不违反法律的调节生育方法,有权获得适当的保健服务,使妇女能安全地怀孕和生育,向夫妇提供生育健康婴儿的最佳机会。”(注:《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 第1页,郑凡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生育健康是以妇女为中心的,但女性生育健康意识的形成与生育健康水平的提高,既需要男性感性的理解,也需要男性理性的宽容与行为上的密切配合。因此,生育健康问题中的任何具体对象都是特定社区背景下的社会成员。政治状态、经济状态、文化形态的不平衡,两性地位的不平等程度与性行为价值取向的差异,个体社会化与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多层次性,都必然导致生育健康作为一种问题在不同的社区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本文作者对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南,距中老边界十余公里的傣族村寨勐润村,在1994年调查的基础上,就生育健康的有关问题,对153户、801口人中的232位已婚男女(其中男性106位,女性126 位)作了问卷式及访谈式的调查,结果在调查中发现:
第一,勐润妇女早婚早育现象突出
勐润地处亚热带,妇女发育、成熟较早。自然的原因、传统的观念、社区的影响导致妇女结婚较早,而早婚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导致早育。见表(一)、表(二)。
表(一)被调查者初婚年龄组别的百分率
年龄组 15—19岁组 20—23岁组
20岁以下组(4人) (4人)100%
30岁以下组(43人) (34人)79.07% (9人)20.93%
40岁以下组(29人) (25人)86.21% (3人)10.34%
50岁以下组(24人) (21人)87.50% (3人)12.50%
60岁以下组(13人) (9人)75% (2人)16.67%
70岁以下组(9人)(7人)77.78% (2人)22.22%
80岁以下组(4人)
(3人)75% (1人)25%
年龄组 23岁以上组 备 注
20岁以下组(4人)
30岁以下组(43人)
40岁以下组(29人)(1人)3.45%
50岁以下组(24人)
60岁以下组(13人)(1人)8.33% 1人记不清自
己的初婚年龄
70岁以下组(9人)
80岁以下组(4人)
表(二)被调查者初育年龄组别的百分率
年龄组 15—19岁组
20—24岁组
20岁以下组(4人) (4人)100%
30岁以下组(43人) (12人)28.57% (28人)66.67%
40岁以下组(29人)
(8人)28.57% (18人)64.29%
50岁以下组(24人)(2人)8.70% (19人)82.61%
60岁以下组(13人)
(3人)27.27%
(7人)63.64%
70岁以下组(9人)(2人)28.57%
(2人)28.57%
80岁以下组(4人) (3人)75%
年龄组 24岁以上组备注
20岁以下组(4人)
30岁以下组(43人)
(2人)4.76% 1人未生育
40岁以下组(29人)
(2人)7.14% 1人未生育
50岁以下组(24人)
(2人)8.70% 1人未生育
60岁以下组(13人)
(1人)9.09% 2人未生育
70岁以下组(9人)(3人)42.86%
2人记不清自己
的初育年龄
80岁以下组(4人)
(1人)25%
从表(一)、表(二)我们可看到:勐润妇女在20岁以前结婚的占有相当比重,与此相应,她们生育的峰值年龄也在20—24岁组。并且按国家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勐润这一傣族村寨,每对夫妇可生育二胎,之后就做结扎手术。因此村民就认为:国家只允许我们生二胎,早生早结扎早好。结果在生育了第一胎后,基本上不考虑避孕,不考虑胎次的理想间隔时间,单纯把生育看作是尽义务、 尽责任。 在接受调查的126位女性中,生一胎后采取避孕措施的仅5人,占总数的不到4%, 被调查的10位男性中,生了第一胎后采取避孕措施的也只有5人, 占被调查男性总数的4.7%。
第二,勐润村基本上不存在“沉默的文化”,但勐润男女生育健康的意识较为淡薄
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简称RTIS), 是指人类生殖道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而妇女RTIS专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妇女内生殖器(阴道、子宫附件等)和外生殖器的感染。妇女RTIS严重地威胁着全世界广大妇女的健康。但是,全球大多数传统文化都将妇女RTIS与各种坏名声联系在一起,因此,阴部瘙痒、阴道分泌物异常、异味甚至恶臭等痛苦症状便成了“难言之隐”,患者亲友不闻不问,患者本人默默忍受,这一现象被称为“沉默的文化”(“Silent Culture”)。(注:张开宁《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控制与预防》,载《生育健康与社会科学通讯》,1995年第3期。) 本文所使用的“沉默文化”是上述“沉默的文化”的狭义之含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勐润男女对“沉默的文化”基本不沉默。在被调查的男性组中,有84%的人肯定,如果妻子得了妇科病或下身痛、痒会告诉自己;有93.4%的人认为,妻子得了妇科病或下身痛、痒,应去看医生;有86.8%的人支持妻子参加免费妇检。但对“如果媳妇得了妇科病,由谁陪同去医院治疗最好”这一问题的回答,只有40人肯定是由自己陪同媳妇去看病最好,占被调查男性总数的37.73%。 在被调查的女性组中,有93.7%的妇女表示,患了妇科病或下身痛、痒,会告诉丈夫;有84.1%的人认为,患了妇科病或下身痛、痒,应该去看医生;有64.3%的人表示,为了预防和治疗妇科病,愿意去参加免费妇检;愿意由丈夫陪同去治疗妇科病的妇女有50人,占被调查女性总数的42.06 %。并且在分别组织的已婚男女各12人的座谈会上,他们几乎一致地表示,妇科病或者妇女下身痛、痒是一种病,当然可以告诉最亲近的人并应当去医院治疗。
但勐润男女生育健康的意识却较为淡薄。在接受调查的106 位男性中,有89%的人认为,如果自己的媳妇得了妇科病与己无关,在接受调查的126位女性中,也有近87%的女性认为, 如果自己得了妇科病与丈夫无关。并且有超过1/3的女性表示不愿意参加免费妇检,而在这1 /3的人中,有82.2%的人不去参加免费妇检,是认为自己没有病, 感觉良好。
第三,勐润男女受教育的程度都很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的原因,勐润村男女受教育的程度相差不大,文化教育程度均很低〔见表(三)〕,但他们的社会及政治地位却相差甚大。接受调查的106位男性中,现担任或曾担任过村干部的有32 人之多,占被调查男性总数的30.19%,而在接受调查的126位女性中,仅有1人是现职村干部,占被调查女性总数的0.79%。
根据调查所得的上述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勐润村,男性在生育健康中的地位及作用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
一,在生育的选择上,男性处于主导地位
传统的、历史的、定式化的人类性别地位,大约自父权社会萌芽之日起,至今已构成人类社会性别关系的“自然法则”。家庭是女人的天地,生育与服务于男人是女人的天职,男性则是家庭乃至更大的社会组织——村寨的核心。这种传统的角色分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让妇女承担生育健康的重任,客观上造成男性轻视生育健康,忽视男性在生育健康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在勐润村也不例外。并且勐润男女较低的文化教育程度和传统的生育观念使得他们认为,儿女是家庭的私有财产,生儿育女完全是个人的私事。大部分人在生育一胎后,想接着生第二胎,对于胎次的理想间隔不予考虑,便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此外,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也使得他们即使想控制胎次的间隔也很难做到,只能顺其自然。因此,在男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有着较大差异的勐润村,男性在社会及家庭中起着主导作用,女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二,在节育的方式上,男性处于被保护的地位
在节育的方式上,凡采用结扎方法的在勐润村无一例外地采用女扎的方法,究其原委:
(1)女性在夫妻生活中被看成是承担生育的一个载体, 生育完全是女性的事,因此,要节制生育就要实行女性结扎的方法。
(2)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大概是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传统的角色中最令人满意的,大多数成年妇女几乎完全根据她们承担的妻子——母亲角色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一角色使她们担负起繁衍后代的重任,尽管在履行这一职责时,从孕育生命开始,到分娩的痛苦、到养育教育的艰辛,女性从中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她们仍以此为荣。而男性乃是家庭的主宰,是家庭的核心,承担着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所以,如果让男性去结扎,在当地普遍被认为会影响他们的劳动力,有损他们的健康。而至于女扎是否会对女性产生不良的影响则是其次的。
(3 )早婚早育早节育观念和行为的最直接和最首要的受害者是妇女。性与生育是男女双方共同来完成的,但不幸的后果却往往由妇女独自承担。早婚早育早节育使得女性在生殖系统中如发生问题,患了疾病或遭受到伤害,持续的时间将会较长,痛苦作用的时间也更长。尽管男性在性关系中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但较之于女性来说要安全得多。据我国卫生部的一项调查,全国每年有10万妇女患宫颈癌,其中有50%的人死亡。而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早婚早育。(注:《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第171页,赵捷等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而且当前危害我国妇女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殖道感染,尤其是下生殖道感染。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生殖道感染是我国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和宫颈炎。而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使妇女在患病后,比男性更不易被发现。特别是农村妇女,低下的健康意识和贫困的经济环境使她们更易忽视自己的疾病。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曾率领医疗小组和我们调查组一起,赴勐润村为妇女进行免费诊治服务。三天内,有53名妇女志愿来作检查,结果查出患者20人(其中,霉菌性阴道炎10人,非特异性阴道炎5人, 老年性阴道炎5人),患病率为37.7%(注:李天宁、钏瑞红、 李锐《傣族地区生殖道炎症发病情况分析》,1995年昆明“妇女生殖道感染国际研讨会”论文。)。但仍有不少的人不愿去参加免费妇检,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病,感觉良好。
三,在生育的观念上,男性的意识与观念处于支配地位
男女不平等的家庭、社会地位,表现在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上,使得女性较多地依附于男性,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意识的千般天条,都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有着悠久封建领主制历史的傣族社会,还无证明证明是一个例外。在人类社会目前还无法彻底从男性主体意识的优势下获得真正公平、公正的性别地位与意识的前提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女性在自身生育健康问题上的自主地位、自决权力、自我意识仍将不同程度地屈服于男性意识世界和价值观念。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及形式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四代同堂、三代同堂的现象已不多见,在住宅相对宽敞的农村也如此。而且在一些民族村寨,“村内婚”、“族内婚”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既使是子女结婚另立门户后,对老人的赡养也极为方便。而对女性来说,结婚离开父母之后,在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里,她对生育的处理方式及生育后的安全保障都主要依靠男性。在被调查的126位勐润女性中, 有93.7%的妇女表示,患了妇科病或下身痛、痒会告诉丈夫;有42.06 %的妇女表示,如果自己得了妇科病,最希望的是由丈夫陪同去治疗。因此,男性在生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观念将会影响到男性在生育方面的参与,影响到“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的发展。
鉴于上述分析,在以男性文化为主导的勐润村,尽管基本上不存在“沉默的文化”,但为了女性的生育健康,必须在大力提高女性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妇女自我保护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地弱化已成为“自然意识”的生育健康问题上的男性至上、女性至下的所谓“天赋人权”;不能忽视男性在生育健康中应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作为不可替代的同盟者参加到生育健康问题的研究及问题的解决之中来。为此,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在制定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妇女法律地位及男女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加强性关系中的观念更新与男性的责任感,使他们对自己的性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生育健康中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让男性在生育上和女性平等地承担生育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尊重妇女,在个人生活和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把妇女看作是享有充分尊严和权利的人,是男性的伙伴,而不仅仅是繁衍后代,传宗接代的工具,使妇女由生育工具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第二,在提高男性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男性的性卫生常识,使男性能正确、清楚地了解男女不同的生殖构造与生理结构,对性及生育健康问题有一个必要的、正确的认识,包括RTIS的病因、危害、预防和治疗等,并能采用分担生育调控和疾病预防责任的安全保护措施即男性避孕套的使用,了解、掌握和使用其他一些有效的避孕方法。
第三,打破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纠正对女性性别歧视的错误思想,为改善妇女的生育与健康创造技术条件。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与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促进更为平等的男女两性关系,改变性别角色的标准及传媒形象,同时在社区利用先进的健康教育手段,以各种组织的形式来开展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活动,促进男性在生育健康中的参与,积极倡导“生育健康,男性有责”的意识,强化男性的参与、责任与义务。
总之,生育健康不仅影响到男女双方身心的健康、家庭的稳定,而且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尽管我们所要建立的理想模式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但这却是我们应当而且也应当追求的目标。因此,生育健康要以妇女为中心,同时还要男性积极的参与,配合与发挥作用。
表(三)被调查者文化教育程度表
受教育时间 7—9年 5—6年4年以下(含四年)
性别
男
女男女 男 女
20岁以下组(4人)
1
3
30岁以下组(男31人)2 411 25 18 14
(女43人)
40岁以下组(男36人)3 25 24
8
5
(女29人)
50岁以下组(男21人)1 15
9
5 15
(女24人)
60岁以下组(女13人)
22
9
70岁以下组(女13人)
13
50岁以上组(男18人)2 16
分类总人数6 6
53 61 47 59
分类百分比 5.66% 4.76% 50% 48.41% 44.34% 4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