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证据论文

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证据论文



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证据

叶晓红1,孟迎芳2

(1.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2.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65000)

摘 要:以往多数研究证实,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表现出非对称性的特征,但关于内隐记忆编码与提取的关系还没有定论。文章通过对前期干扰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内隐记忆编码与提取之间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针对前期的研究结果,指出造成差异化结果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在未来探讨干扰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中,一要注意排除被动外显记忆的影响,二要有效分离出熟悉性和内隐记忆。

关键词:内隐记忆;干扰;熟悉性;外显记忆

一、前言

在记忆领域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区分就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以往多数研究根据提取加工过程中的意识经验差异对此进行区分。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提取现象,通常以启动现象(priming effects)为标志,往往在测验中表现为对旧项目的反应速度比新项目更快。且因刺激的加工类型不同,这种易化加工效应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知觉启动和概念启动。知觉启动(perceptual priming)往往表现为对刺激知觉层面的加工,如词汇决策任务(词/非词的判断)中,被试对重复呈现的旧词的判断速度比新词的判断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而概念启动(conceptual priming)通常表现为对刺激概念层面的加工,一般在测验中相比新词,对重复呈现的旧词的意义的评价或范畴判断表现出易化的促进效应。以往大多数研究通过间接测验获得内隐记忆指标,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等。相反,外显记忆在提取过去经验信息时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往往通过直接测验获得,如线索回忆、再认等。以往大量研究通过操作相同的实验变量参数,证实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差异,且二者表现为不同的脑区激活,以及不同的认知神经机制。[1-2]

2014年上半年,仰某回国扫墓时请程瀚吃饭,程瀚又一次提出要“玩玩”这块表。仰某无奈,只得和程瀚来到家中二楼,从保险柜里取出这块表。程瀚将表戴到自己手上,并在饭后带走。仰某考虑到程瀚的身份、官职,不敢得罪他,没敢拒绝。

记忆的形成包括两个重要阶段:编码与提取。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始于编码,被编码进的信息会留有一定的记忆痕迹,而这种痕迹能否被再次激活,提取阶段的加工起着重要的作用。注意在记忆领域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过去多数研究通过使用分散注意范式(Divided attention),即通过在编码或提取阶段设置相应的干扰任务,以此来分析其对不同记忆任务的影响。早期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外显记忆,并认为编码阶段的干扰导致随后记忆成绩表现为显著的下降,而提取阶段设置的干扰很少或几乎不会对记忆成绩产生影响。采用类似范式的PET或fMRI的研究也发现,编码干扰减少前额皮层和内侧颞叶的神经活动,但提取干扰并未产生类似的影响。基于此,研究者们认为,外显记忆在编码与提取阶段表现出非对称性的关系,并进一步从提取的双加工模型对此进行解释。也就是说,记忆在提取时会有两种不同的加工模式: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编码阶段是对目标刺激的识别与加工,对此需要大量注意资源的支持,因而注意资源的分配处在被试的意识控制下,因此编码加工是一种控制性加工。而提取阶段对信息的加工是强制性的、受保护的,因而其操作过程中对注意资源的需求较少,因此提取加工是一种自动化的加工。在编码干扰条件下,由于双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都需要注意资源,因而有限的注意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将会受到较大的竞争,因而记忆任务在编码阶段的加工较为容易受到干扰的影响。而在提取阶段,仅表现为干扰任务对注意资源的需求,因此当把大量的注意资源分配给干扰任务时,记忆任务的提取加工也能自动化进行,且保持相对完整。

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的非对称性关系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但较少研究对内隐记忆领域中编码与提取的关系进行探讨。随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加工分离的证实,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注意在内隐记忆中的作用,近三十几年来也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为了了解内隐记忆编码与提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前期注意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别从编码干扰与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证据入手,在此基础上指出干扰对内隐记忆产生差异化影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未来探讨注意与内隐记忆的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编码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早期对注意与内隐记忆关系的研究发现,编码阶段的分散注意会降低外显测验的成绩,但不会影响内隐测验的成绩。[3-4]另一些研究也指出,当编码阶段对刺激的加工非常微弱时,相比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的成绩仅会受到微弱的影响。[5-6]如早期Mulligan使用“学习-测验”范式,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在集中条件下快速读出词语,而编码干扰条件要求被试读出词语的同时判断所出现的数字是否属于奇数,在提取阶段要求被试完成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测验,结果发现,在编码干扰下外显记忆的成绩显著下降,而内隐记忆的成绩不受影响。[4]随后Mulligan采用与此类似的实验程序,但在其研究中通过使用知觉辨认任务作为内隐记忆的测量指标,结果发现,编码干扰下再认记忆成绩明显减少,而启动效应不受影响。[7]近期,孟迎芳和郭春彦也使用类似的实验程序,在学习阶段,集中条件下要求被试完成对词的颜色或愉快度的加工任务,在编码干扰条件下,不仅要求被试完成词汇加工任务,还需要同时统计来自不同方位的“十”的数量。在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完成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词汇决策任务(内隐记忆)和再认判断任务(外显记忆)。结果发现,编码干扰条件下,外显记忆的正确率减少,反应时延长,而内隐记忆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并未受到影响。同时在其使用类似范式的ERP研究结果中也发现类似的效应,即编码干扰破坏了在外显测验中获得的P600新/旧效应(以往的研究证实它同外显记忆神经相关联),但对在内隐测验中获得的N400效应没有影响(以往研究证实它同内隐记忆神经相关联)。[8-9]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们认为,内隐记忆反映了自动的编码加工过程。[10-11]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对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Clarke等人也采用与上述一致的“学习-测验”范式,在编码阶段要求被试快速且正确的读出系列词语,随后完成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词干补笔任务和线索回忆任务。提取干扰条件下要求被试同时进行一个音节监控任务。结果发现,提取干扰导致线索回忆成绩明显下降,但没有减少词干补笔测验中的启动效应。[22]Lozito和Mulligan采用类似的范式,也没有发现听觉呈现的干扰任务对间接测验中启动效应的影响,包括知觉识别、词干补笔以及类别范例产生测验等,但线索回忆测验的成绩在提取干扰下明显减少,即提取干扰不会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但会降低外显记忆的成绩。[23]近期Prull等人采用类似的实验程序,以类别-范例产生任务作为内隐记忆的衡量指标,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提取干扰任务,包括知觉干扰任务(对词的音节进行判断)和语义干扰任务(对词性进行判断),结果发现,两种不同的提取干扰任务均不会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24]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证实内隐记忆在编码干扰下表现出自动化加工的特征,但近期的一些研究指出,这种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在编码阶段也需要获得一定的注意资源,并指出其中一种典型的知觉启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会表现出控制性加工的特征。但如若能对这些关键性条件加以控制,知觉启动也不会受到编码干扰的影响,可见,编码干扰对内隐记忆不会产生影响。

然而,Spataro等人对1990-2009年期间关于内隐记忆与编码干扰的研究结果进行的元分析表明,总体来说,编码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显著大于0,但其影响明显低于外显记忆,因此内隐记忆在编码阶段的加工也不是完全自动化的,表明至少需要一定量的注意资源后才会进入内隐记忆系统。[12]与此一致的结论在知觉启动的相关研究中也出现过,知觉启动是内隐记忆的一种典型形式,近期有关知觉启动与注意关系的相关研究表明,知觉启动较易受到编码干扰的影响。[13-16]如Rajaram等人使用“学习-测验”范式做了系列实验,在学习阶段均使用stroop任务,集中条件下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词语快速的进行朗读,而注意分散条件下要求被试快速读词的同时要辨认词的不同颜色。在随后的测验阶段,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内隐测验任务:词干补笔任务或残词补全任务。其多个实验结果均发现,知觉启动表现出明显的编码干扰效应,即启动的正确率降低,被试的反应速度变慢。[13]Crabb等人采用相同范式的系列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与上述研究一致的结果,并进一步指出,编码过程中知觉启动的加工是一种控制性加工,对注意资源有一定的需求。[14-15]随后,Mulligan等人采用与此类似的范式进行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均发现编码干扰条件下内隐测验中获得的启动效应受到较大的破坏。并通过总结分析指出,编码干扰会对知觉启动产生影响取决于两个关键条件:编码阶段对目标刺激的加工程度和编码阶段对双任务的操作频率。[7, 17-19] 也就是说,如果在编码阶段抑制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加工与辨认,则随后知觉启动会受到影响。同样地,在编码加工过程中,如果要求被试对双任务同时进行较为频繁的按键操作,则随后知觉启动的成绩会受到较大的破坏。这些连续性的研究为编码干扰与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并且也明确指出内隐记忆,尤其是知觉启动在哪些条件下会受到编码干扰的影响。

三、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以往对编码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早期Fleck等人直接比较编码与提取干扰对不同测验(直接测验vs间接测验)中获得的记忆行为的作用,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执行定向遗忘任务,即对系列呈现的词语,其中一部分记住,另一部分遗忘。随后完成快速词汇判断任务和再认判断任务。同时分别在学习或测验阶段加入干扰任务。结果发现,编码干扰对再认测验中获得的定向遗忘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但不影响词汇决策任务中的行为。相反,提取干扰下,再认测验中的行为没有受到影响,而词汇决策任务中获得的定向遗忘效应明显地减少。[20]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直接探讨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但可以从中推论,间接测验中的行为受到编码干扰的影响较小,可能较多的与提取时的加工操作有关。随后,孟迎芳等人在其系列实验研究中,直接采用词汇决策任务衡量内隐记忆指标,并通过在提取阶段设置干扰,结果发现,内隐记忆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在提取干扰下均发生显著的变化,即提取干扰破坏了内隐记忆。与此同时,采用相同范式的神经成像结果也发现,提取干扰对内隐测验中获得的N400效应产生明显的破坏。[8-9]近期,林无忌等人采用类似的“学习-测验”范式,以判断数字的奇偶性作为干扰任务,通过在提取阶段同时设置及前后设置干扰任务,其系列实验结果也发现,内隐记忆表现出明显的提取干扰效应。[21]这些结果表明,内隐记忆的提取并不是自动化的,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因为不论记忆任务与干扰任务是同时进行还是先后进行,都会对内隐记忆提取产生影响。

由表5可知,聚天冬氨酸对CaCO 3的阻垢率可达93.98%。因此,复合缓蚀阻垢剂的阻垢剂单剂选用聚天冬氨酸。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这些研究中,知觉启动会受到编码干扰的影响可能是由于产生式测验任务中混入外显记忆成分。也就是说,在产生式内隐测验任务中,可能被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意识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答案与学习阶段有关,因而其启动效应的成绩才会较为容易受到影响。

在《中药成方制剂标准》数据库中的“全字段”中以“油”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有366条处方,除去麻油、鸡蛋黄油、蛤蟆油等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外,经反复验证,最后整理得到以挥发油直接组方入药的中成药共114种。而在《中国中药新药品》数据库中,检索到有15种中成药以挥发油直接入药。载入《中国药典》2015年版以挥发油直接组方入药的中成药有42种。这些中成药处方中大多数含有一种或多种挥发油。

综合上述结果,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我们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

四、干扰对内隐记忆差异化影响的原因

而在前期提取干扰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发现使用产生式测验的相关研究中未发现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如果说这种测验较容易混入外显记忆,那在提取干扰条件下应该较易受到影响,但结果却与此相反。有意思的是,在Prull等人的研究中,在所有的数据中没有发现内隐记忆提取干扰现象的存在。但其使用事后反馈问卷,根据被试能否意识到学习与测验间的关联度把数据进一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测验-无意识,即被试不能意识到学习与随后的测验有关。第二类是测验-意识,即被试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学习与后续测验的关联度,但没有采用这种有意识的提取策略完成任务。第三类是测验-有意识。即被试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学习与随后测验的关联,并在完成测验任务时采用有意识的提取策略。接着对第一类无意识数据进行单独分析。结果发现,与无干扰条件对比,提取干扰下启动的成绩明显更低。[24]这就使得我们推测,是否提取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启动效应,从而没有表现出提取干扰现象。虽然所有的间接测验中均未要求被试主动地提取过去信息,但却不能保证被试是否产生被动的记忆提取,即无意间意识到刺激是之前出现过的并进行了提取,研究者将其称为“被动的外显记忆(involuntary explicit memory)”。[30]而前期发现内隐记忆提取干扰现象的研究中均使用词汇判断作为内隐测验任务,可能这种任务相比其它间接测验,能最小化外显提取的可能性。[20]因为这种识别式测验任务往往要求被试进行限定性选择,即无产生性的快速反应,因而被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需要外显的提取策略。而且有研究者指出,即使在完成词汇判断任务过程中被试会觉察到很多词语在先前的学习阶段出现过,这种意识性提取对于词汇决策任务中快速的词/非词的判断也不会产生显著地影响。因此相比而言,在产生式测验中由于被试更容易产生外显提取策略,且如前所述,有意识的提取加工是一种控制性加工,因而在提取干扰下不受影响,仍然会存在明显的启动效应。同时我们也发现,Lozito等对二级任务进行分析发现明显的干扰任务反应时代价,即在测验过程中,相比伴随新词出现的干扰刺激,被试对伴随旧词同时出现的干扰刺激的判断反应时间更长。[23]那这是否意味着,当旧词出现时,虽然存在明显的启动效应,但也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因此把相应的干扰代价转移到与其对应的干扰任务上了。基于此,我们认为,内隐记忆在提取阶段的加工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

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编码干扰会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的研究多数使用产生式测验,如词干补笔、类别范例产生、知觉辨认(注:知觉辨认判断也被认为包含着产生成分[29]),那是否意味着在这些测验中由于较为容易混入外显记忆指标,才会导致内隐记忆较易受到编码干扰的影响呢?有意思的是,在前人发现干扰对知觉启动影响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与此相关的证据。如Rajaram等人的研究就明确质疑他人研究获得的内隐记忆指标没有排除外显记忆的污染,并在其研究中通过事后反馈问卷的调查也发现内隐测验中被试会使用外显提取策略。[13]Stone等人也指出,知觉辨认测验中被试可能较少使用外显提取策略,但不能完全排除。[16]同样的,在孟迎芳等人神经成像的研究中也发现,通过词汇判断测验获得的ERP新旧效应差异与再认测验中的极为相似,说明内隐记忆测验中获得的记忆指标并不是单一的,可能包含着多种记忆成分。[8-9]

在前期的研究中,多数使用间接测验获得内隐记忆指标,但间接测验根据测验任务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识别式(identification tasks)和产生式(production tasks)。在识别式任务中,对目标刺激所做的反应仅有一种是正确的。如在词汇决策任务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双字词做快速的真词还是假词的判断。而在产生式任务中,由于目标线索可以激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被试需要从中选择出一种答案完成相应的任务。如词干补笔任务,类别范例产生任务,在测验中只呈现词干如“学__”,或某一类别名称如“电器”,要求被试尽快用头脑中想出的第一个词或范例来回答。大量研究表明,两类任务所关联的脑认知加工是不同的,识别式任务主要与后枕皮层的血流动力减少关联,而产生式任务则需要额叶的参与,反映了多种解决方案的激活和选择,因此也被认为需要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25-26]而且曾有研究表明,产生式测验任务中由于刺激呈现时间较长(2.5s-5s),较容易混入外显记忆成分。[27-28]

目前,Na2SO4水溶液研究较广泛,属于强电解质,可以在水溶液电解时起到提供Na+的作用进而提高电化学性能。然而Na2SO4水溶液电解液的研究还尚存在问题,比如:水溶液的工作电压较低、能量密度比较低、电化学窗口窄、氢氧析出副反应易泄漏等。因此发展其他的电解质体系,获得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是钠电池水溶液电解质的发展方向。

在前期的多数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研究证实内隐记忆在编码阶段的加工是自动化,虽然某些研究发现编码干扰会对内隐记忆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且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而关于提取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由于前期研究较少,且实验范式和干扰任务的差异性较大,因此,不能确定内隐记忆提取与编码之间是否也会表现出同外显记忆一样的非对称性关系。但综合前期的研究,我们认为,干扰对内隐记忆产生差异化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内隐记忆测量范式上的差异,即所获得的内隐记忆指标是否为“纯净”的内隐记忆。

综上所述,如果能在编码阶段有效的控制内隐测验范式,内隐记忆在编码阶段的加工应该是自动化的。而关于提取阶段,虽然目前已有研究无法让我们得出一个定论,但如能有效控制内隐测验范式,那么,内隐记忆的提取加工并不是完全的自动加工,应该也会受到注意资源的调节。

五、未来研究注意事项

根据前期研究差异化的证据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将来对干扰与内隐记忆关系探讨的研究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内隐记忆同被动外显记忆的关系

在前期内隐记忆测验范式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发现被动的外显记忆很可能同时发生,且在行为实验研究中,其在启动效应中所造成的潜在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31-32]例如,在使用词干补笔任务作为内隐记忆测量指标的相关研究中,被试可能会意识到他们可以使用先前学过的词语来完成相应的测验任务,但在其后行为实验结果的衡量中发现,这种被动的外显记忆对启动的成绩并不会产生影响。[33-34]而如果被试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学习与测验间的关联,那就会促进或增强随后的启动效应。[35-36]那么,在对启动加工机制进行解释时,这种被动的外显记忆成为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且使用fMRI技术的研究发现,被试一旦使用被动的外显记忆,其大脑成像的激活能够被清楚的记录下来,因而在对内隐记忆神经机制进行解释时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将来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中,要采用有效的实验范式获得内隐记忆指标,并有效排除被动外显记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如应采用有效的方法衡量内隐记忆,或结合fMRI技术和ERP技术探讨内隐记忆大脑激活情况及时间进程。也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研究,并结合事后反馈问卷调查来有效的排除被试的外显意识成分,以此来获得有效且纯净的内隐记忆指标,从而为干扰与内隐记忆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用烟熏炉进行烟熏处理,先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60℃,时间为10min。然后进行蒸煮:第一阶段蒸煮温度为70℃,时间为18min;第二阶段蒸煮温度为75℃,时间为18min;最好进行排汽,时间为1min。

(二)内隐记忆同熟悉性的关系

基于熟悉性的再认往往被指示为意识性记忆,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外显记忆。熟悉性(familiarity)反映的是对过去信息的一种相似性评估,往往缺乏大量的细节信息,如能够一眼认出某个人,但不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或在哪里遇到。[37]最近的研究表明,熟悉性与启动享有相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在标准的再认测验中,由于刺激项目的重复呈现,在测验阶段所表现出的重复易化加工效应,可以表现为促进无意识的启动效应,也可以表现为促进有意识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和启动可以由相同的流畅性信号共同驱使。如采用知觉掩蔽启动范式的研究中,在随后的测验阶段,把再认项目分为同掩蔽刺激项目相同,或同掩蔽刺激项目不同,结果发现,相比未被掩蔽的刺激项目,被掩蔽的刺激项目被判断为熟悉性反应(知道反应)的概率增强。[38-39]在使用概念启动任务的测验中,也同样发现了内隐记忆同基于熟悉性存在明显的相关。如Wang等人让被试在无意语义编码任务之后进行一个自由联想启动测验以及“记得/知道”或6点自信度的再认测验,结果发现,概念启动同熟悉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不与回想相关,神经成像结果进一步表明,概念启动与熟悉性都与嗅周皮层的衰减活动相关联,而回想同海马和嗅周皮层的增强活动有关。[40-41]近期使用fMRI技术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启动和熟悉性都表现为与顶区小叶和运动皮层的增强活动相关联。[42]与这一结论相一致的是,启动,尤其是概念启动与熟悉性敏感于相同的行为控制,如注意、加工深度,等。[37]基于此,我们认为,将来在探讨内隐记忆认知神经机制时,要能够有效排除熟悉性对其的影响。如有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迫选再认测验范式同时有效获得多种记忆指标[43-44],以及研究者开始尝试不再以单一的意识性作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划分的标准,开始提倡多角度看待记忆加工过程。[30]如若能在将来探讨干扰与内隐记忆关系时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验参数,且进行有效控制,那对内隐记忆编码与提取的关系将能提供更为有效的证据。

参考文献

[1]Squire L R.Memory systems of the brain: a brief history and current perspective[J].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Memory, 2004, 82(3): 171-177.

[2]Schacter D L, Wagner A D, Buckner R L.Memory systems of 1999[J].The Oxford Handbook of Memory, 2000: 627-643.

[3]Bentin S, Kutas M, Hillyard S A.Semantic processing and memory for attended and unattended words in dichotic listening: Behavio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 Performance, 1995, 21(1): 54-67.

[4]Mulligan N W, Hartman M.Divided attention and indirect memory tests[J].Memory & Cognition, 1996, 24(4): 453-465.

[5]Berry C J, Shanks D R, Henson R N A.On the status of unconscious memory: Merikle and Reingold (1991) revisited[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006, 32(4): 925-934.

[6]Merikle P, Reingold E.Comparing direct (explicit) and indirect (implicit) measures to study unconscious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1, 17(2): 224-233.

[7]Mulligan N W.Effects of cross-modal and intra-modal division of attention on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003, 29: 262-276.

[8]孟迎芳, 郭春彦.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非对称影响[J].心理学报, 2007, 43(4): 579-588.

[9]孟迎芳, 郭春彦.内隐与外显记忆的编码与提取非对称性关系[J].心理学报, 2009, 41(8): 694-705.

[10]Aloisi B A, McKone E, Heubeck B G.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 22: 275-292.

[11]Wolters G, Prinsen A.Full versus divided attention and implicit memory performance[J].Memory & Cognition, 1997, 25: 764-771.

[12]Spataro P, Cestari V, Rossi-Arnaud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vided attention and implicit memory: A meta-analysis[J].Acta Psychologica, 2011, 136(3): 329-339.

[13]Rajaram S, Srinivas K, Travers S.The effects of attention on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J].Memory & Cognition, 2001, 29: 920-930.

[14]Crabb B T, Dark V J.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requires attentional encoding[J].Memory & Cognition, 1999, 27: 267-275.

[15]Crabb B T, Dark V J.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relies on intentional, load-sensitive processing at encoding[J].Memory & Cognition, 2003, 31: 997-1008.

[16]Stone M, Ladd S L, Vaidya C J, et al.Word identification priming for ignored and attended words[J].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1998(7): 238-258.

[17]Mulligan N W, Hornstein S L.Attention and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in the 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task[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2000, 26: 626-637.

[18]Mulligan N W.Attention and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Effects of selective vs.divided attention and number of visual objects[J].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02(66): 157-165.

[19]Mulligan N W, Duke M, Cooper A W.The 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on auditory priming[J].Memory & Cognition, 2007, 35(6): 1245-1254.

[20]Fleck D E, Berch D B, Shera R K, et al.Directed forgetting i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The role of encoding and retrieval mechanisms[J].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2001, 51: 207-221.

[21]林无忌, 孟迎芳, 林静远.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17, 49(7): 897-908.

[22]Clarke A J B, Butler L T.Dissociating word stem completion and cued recall as a function of divided attention at retrieval[J].Memory, 2008, 16(7): 763-772.

[23]Lozito J P, Mulligan N W.Exploring the role of attention during implicit memory retrieval[J].Journal of Memory & Language, 2010, 63(3): 387–399.

[24]Prull M W, Lawless C, Marshall H M, et al.Effects of divided attention at retrieval on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6(5): 1-13.

[25]Henson R N.Neuroimaging studies of priming[J].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2003, 70(1): 53-81.

[26]Marques V R, Spataro P, Cestari V, et al.Testing the Identification/Production Hypothesis of Implicit Memory in Schizophrenia: The Role of Response Competition[J].Int Neuropsychol Soc, 2016, 22(3): 314-321.

[27]Sheldon S A M, Moscovitch M.Recollective performance advantages for implicit memory tasks[J].Memory, 2010, 18(7): 681-697.

[28]Miyoshi K, Ashida H.Priming and implicit recognition depend on similar temporal changes in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J].Acta Psychologica, 2014, 148: 6-11.

[29]Mulligan N W, Peterson D.Attention and implicit memory in the category-verification and lexical decision task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8, 34(3): 662-679.

[30]Dew I T, Cabeza R.The porous boundaries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224: 174-190.

[31]Jacoby L L, Dallas M.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d perceptual learn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1, 110(3): 306-340.

[32]Roediger H L.Implicit memory: Retention without remember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9): 1043- 1056.

[33]Dew IT.Mulligan NW.The effects of generation on auditory implicit memory[J].Memory and Cognition, 2008, 36(6): 1157-1167.

[34]Baques J, Saiz D, Bowers J.Effects of working memory load on long-term word priming[J].Memory, 2004, 12(3): 301 -313.

[35]Mace J H.Study-test awareness can enhance priming on an implicit memory task: evidence from a word completion task[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 116(2): 281-290.

[36]Barnhardt T M.Different involuntary mechanisms underlie priming and LOP effects in stem completion tests[J].Memory, 2004, 12(5): 614-636.

[37]Yonelinas A P.The nature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a re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2, 46(3): 441-517.

[38]Taylor J R, Henson R N.Could masked conceptual primes increase recollection? The subtleties of measuring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in recognition memory[J].Neuropsychologia, 2012, 50(13): 3027-3040.

[39]Taylor J R, Buratto LG, Henson R N.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 for masked conceptual priming and recollection[J].Cortex, 2013, 49(6): 1511-1525.

[40]Wang W C, Yonelinas A P.Familiarity is related to conceptual implicit memory: An examin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J].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2, 19: 1154-1164.

[41]Wang W C, Ranganath C, Yonelinas A P.Activity reductions in perirhinal cortex predict conceptual priming and familiarity-based recognition[J].Neuropsychologia, 2014, 52: 19-26.

[42]Thakral P P, Kensinger E A, Slotnick S D.Familiarity and priming are mediated by overlapping neural substrates[J].Brain Research, 2016: 1632, 107-118.

[43]Meng Y F, Ye X H, Gonsalves B D.Neural processing of recollection, familiarity and priming at encoding: Evidence from a forced-choice recognition paradigm[J].Brain Research, 2014, 1585: 72-82.

[44]叶晓红, 陈幼贞, 孟迎芳.回想、熟悉性与启动在编码过程的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学报, 2015,47(9): 1101-1110.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Interference in Implicit Memory

YE Xiao-hong1, MENG Ying-f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 and Music,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65000, China)

Abstract: A wide range of previous studies confirmed the asymmetry in encoding stage and retrieval stage of explicit memory.However, there was no conclusive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coding and retrieval in implicit memory.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ior research on the interference and the implicit memory, suggesting that no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implicit memory and retrieval interference.It accordingly considered the validity of the implicit test paradigm as the main caus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interference and the implicit memory.And it suggested that future study need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clu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voluntary explicit memory in implicit memory and separation of familiarity and implicit memory.

Key words: implicit memory; interference; familiarity; explicit memory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9)01-0020-07

收稿日期:2018-04-10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提取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FJ2017C029)

第一作者简介:叶晓红(1987-),女,福建三明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心理学。E-mail:yexh1988@126.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标签:;  ;  ;  ;  ;  ;  

干扰对内隐记忆影响的证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