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问#183;想问#183;好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讨_问题意识论文

敢于问#183;想问#183;好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讨_问题意识论文

敢问#183;想问#183;善问——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想问论文,培养学生论文,敢问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意识的提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唯听是从,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也很少有机会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经过思考产生疑问,这是典型的“去问题教育”。这种“去问题教育”导致教育对象问题意识的淡化和批判精神的缺失。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地表现为一种被动的接受,很少有学生从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层面上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初步实践

学生问题意识淡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已逐步引起教育界同行的重视。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

首先,要打破学生的“迷信观”,使学生“敢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打破学生的“迷信观”入手,突破“知识权威”的观念束缚,教学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错误或无知予以应有的宽容,鼓励学生形成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好学、好问的个体精神品质,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至解决问题。打破学生的“迷信观”,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以下三点:

(1)教材并不完美无缺,也存在一些欠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疑点, 值得我们去探讨。例如,教材对“纸币”的定义:“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过分强调“国家发行”,那又如何看待“欧元”、“港币”呢?事实上,教材本身也在不断地更正、完善,如1997年12月高一思想政治第一版教材在“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框中有“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强调流通手段是纸币的“唯一”职能,那么企业用人民币发工资、纳税人用人民币纳税等经济现象中,纸币又充当何种职能?2003年6月第二版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就删去了这句话。

(2)教师也是常人,在学生心目中不应当被“神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有本身对知识理解上的错误,也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语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给我指出一些较为明显的失误,这时候,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纠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应当正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应视学生的指正为“难堪”,所谓教学相长,就是在师生相互间坦诚的思想交换中实现。师道尊严绝对不是靠压制来维护。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开明的心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有一些不成熟或不合情理的意见,也要宽容对待。

(3)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都是一种“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多次强调这一点,现成的答案仅供参考,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我从来不照搬答案,也反对学生去背答案。对于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有创意的观点,我会大加赞赏并对这种标新立异的精神充分予以肯定。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问题意识淡化并不等于说学生真的没有问题,实质上是存在着“不敢问”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源自于对知识权威的敬畏。因此,教师具有民主教学的意识,自然就会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的观点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应该去说明和证明自己的合理性,而不应该以“人师”的身份去压制学生,教师要能够容忍和鼓励学生的怀疑和挑战。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育人的最有效手段,教师要优化问题意识教学的整体环境。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千方百计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师生间探求知识的共同目的。这样,学生也就会有许多问题抛出来与你一起探讨,使教学成为真正的双边活动。

其次,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通过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能极大地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内心里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就经常让学生运用书本知识思考一些社会生活中大家都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让学生产生问题,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人民币汇率”问题,这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许多学生往往直观、简单地认为人民币升值就是好事,在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首先在“汇率”这个概念上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思考人民币汇率升高造成的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一经深入的讨论,他们就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汇率上升对于外贸出口、国内居民就业、吸收外资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教师的导向下学生还会把知识延伸到其他方面,产生许许多多的疑问,如G7会议上中国为什么强调“按照自己的改革发展需要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为什么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等。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经济学、政治学知识来分析,并进一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索。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因所在,思想政治课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自觉地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探知的无穷乐趣,促使其头脑中产生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活跃的思维,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正确处理学生产生的疑问,对于其中合理的思考与回答充分予以肯定,不断产生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持久动力。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常常影响问题情境的生成,制约了学生思维。教师为了完成课时教学任务,常常以牺牲学生质疑的机会为代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严密安排课堂结构,尽可能把教师的讲解控制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掌握的时间来质疑、探讨。

第三,精心指点、启发诱导,使学生“善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既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客体,也不是来自主体先天的潜能,而是在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刺激学生“想问”,而且要培养学生“善问”的个性品质。教育交往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和交往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目的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是去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通过在关键问题上的及时点拨,并鼓励多元和发散,鼓励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培养他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挑战,形成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既要学会“于有疑处生疑”,也要学会“在无疑处生疑”。鼓励学生以原始问题为起点,反思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要将前人的任何结论当作不可动摇的真理,鼓励学生勇于诘问任何既有的结论。

从理论上说,针对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避免提问的随意性。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相关知识的联系等都应成为学生思考和质疑的对象,特别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更应成为学生提问的着眼点、关注点。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惑,这种困惑有来自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有来自于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冲突等,于矛盾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等。“善问”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巧的,“善问”与“肯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不能停留于对表面问题的思考,更要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学会把握关键的质疑方法。一般来讲,思想政治课中的问题大致归结为三大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例如,哲学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让学生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为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怎样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把握了这三个问题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到其他方面。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将做过的练习进行整理、归类,就“如何设问”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设问”一般是如何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要在这方面多加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思考并提出这三类问题。同时要把这种善于质疑和发问的品质延伸到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如刚才讲的“正确的价值观”问题,可联系当前的“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发展观是什么”、“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怎样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并调动学过的知识思考和回答。学生一旦得到了思维方法的锻炼,他就完全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对同一个热点材料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深入地去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很多,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师问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探求和创造,变学生对知识的“学会”为“会学”,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坚持不懈,务求实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通过打破迷信观念和心理障碍,多管齐下,促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兴趣,这是笔者着眼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尝试。在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非常关键,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的变革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和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统一的,“主导作用”不能排挤“主体作用”。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政治课堂要彻底走出单调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误区,学习的主动权应当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习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提高“问题意识”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们还引入了“开放教学”“沙龙教学”等模式,它继承了民主、自由、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以师为导”的科学的教学价值观。“沙龙教学”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发动学生广泛地搜集材料、取舍材料,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学期适当安排若干次“沙龙教学”,改正了传统授课模式的单调、呆板等诸多缺陷,也有效地协调了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我们要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力,创造各种探究的机会。探究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思索而不是刻意地去消灭问题,这样有利于使思想政治课走出低效的尴尬。

标签:;  ;  ;  ;  

敢于问#183;想问#183;好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讨_问题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