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论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管理_科技论文

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论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管理_科技论文

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试论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配置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论文,科技创新论文,试论论文,管理创新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1)05-0007-04

进入21世纪,我国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民族复兴,已制定科教兴国战略,按照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致力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十五”期间,国家的整体战略思想是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成为科技工作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科技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组成部分,它决定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内涵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理论思维。对科技工作,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活动本身,生产关系就是科技管理或科技活动的管理制度,理论思维就是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科技工作的核心是开拓科技生产力,只有创新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生产力。理论思维和生产关系集中于科技管理,对科技生产力起解放作用和保证作用。科学技术活动是实践活动,科技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物质活动,科技管理是对科技生产力起反作用的第二性活动,它也可以起决定性作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的过程,为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解放了科技生产力,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有力度的保障。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表明,在微观层次的改革成效显著,通过科学事业费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产学研结合等改革措施,有力地改变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弊端;在宏观层次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如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划与决策,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科学研究装备的建设,科技队伍核心人才的形成,科技项目的动作和调控机制等,将是21世纪初我国科技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探索的问题。

在21世纪,我国科技创新必须要上新的台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必须先行,我国科技现代化已由差距很大,竞争力很弱,转入到虽仍有差距,但已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竞争力的追赶阶段,要发展成为科技强国,必须在科技管理制度上实现创新。

二、科技管理的核心是为科技活动服务,实现科技创新

科技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在理论思维(观念)层次,适应实践的发展,更新思维、更新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理念”淡薄,而习惯于权力和权力的支配,也就是“支配理念”;活动关系也极易错位,科技人员围着管理部门“转”,基层单位向上级部门“跑部”。管理理念和活动关系的错位,使管理弱化了实践的活力,也弱化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活力。管理职能部门要定位于服务,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或基层科技管理部门,都应定位于服务,而不是支配,为科技活动服务,科技活动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政府行政职能部门是对科技管理实施领导责任,主要体现在制定方针、战略、规划、政策,提供和调控科技资源配置,监督国家科技计划的执行。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不要管理国家科技计划的项目(课题)--立项、实施、结题验收,行政官员直接用行政权力介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等活动,不利于项目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也会转移行政官员宏观调控科技全局工作的精力。

国家计划的项目管理,由独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执行,它是非营利的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目前仍可为国家的事业单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不同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由不同的中介服务机构执行项目管理(立项、实施、结题验收)。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独立的评审、管理体系,今后管理经费预算与项目研究经费预算分离,项目研究经费经预算审定后,由国库直接拨付,由项目责任人按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独立执行。

国家科技计划应实行科技评估制度、项目招标投标制度、项目监理制度。

三、科技管理要以科技活动人员为本

江泽民同志最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从根本上讲,来源于科技人才的作用,科技创新要通过科技活动人员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由科技活动人员来实现。科技人才的水平决定了国家科技文化的水平,也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水平。科技管理要以科技人才为本,要突出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科技管理要摒弃“以官为本”的陋习。

科技管理要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施利益激励、奖励机制固然重要,但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更重要的是提供发展事业的舞台,让科技人员能获得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能体现科技人员的人生价值,也就是重在创造施展科技人员才能的环境。政府部门要从“项目管理”中解脱出来,向环境管理倾斜,创造使科技人员得以脱颖而出的环境。

科技管理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要促使形成、集聚代表中国科技水平的第一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要创造科技活动的舞台,造就一批科技帅才,由科技帅才形成科技活动主体的核心,科技学术活动实行科技帅才管理,科学技术的专业领域实行科学家负责制管理。如果我国在21世纪上半叶,不能形成代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那将是科技管理的历史性失误。

在我国已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中,如863计划的专家委员会,或专家组管理,973计划的首席专家制,正在实行的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责任人负责制,以及其它各种培养科技学术带头人的措施,都是有利于造就科技精英队伍的办法。但是一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不是“扶上马”的结果,而是靠科技创新、靠学术研究的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中,要造就国家的科技精英队伍。要建立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专家人才业绩考核库,在计划实施中遴选人才,造就人才,项目验收评估应包括科技人才业绩的评估。

四、国家科技计划应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国家科技计划是主导国家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发展布局,体现国家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国家科技计划是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它主导了国家科技资源配置,国家科技方针、战略、规划,主要是通过科技计划来实现,在科技管理中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按照全方位、三层次、多功能、有重点发展的模式,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并由科教兴国而实现民族复兴,科技资源宏观配置管理、决策,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

科技资源配置是通过科技活动对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进行分配与组合,主要途径是科技计划。我国的国情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三种方式:市场配置、指令性配置、指导性配置,三种配置都与科技管理密切相关。在科技资源宏观层次的配置管理,国家科技计划要有进、有退、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凡属市场配置,如企业按市场需求,组合社会科技资源要素实施的科技活动,国家科技计划应适时退出,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对于指导性配置,即国家科技计划与市场需求的混合型配置,如“星火计划”政府资金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七五”时期占8.2%,“八五”时期占1.8%,“九五”前三年占3.1%,其它均为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今后政府资金配置,要突出技术结构升级,要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带动适用技术。

对于指令性配置,即政府按国家科技计划配置科技资源,如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此类科技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需要做较多的总结调查,研究今后的改革。在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三项费中,指令性配置的资金占主要部分,而指令性配置中,国家攻关计划又占其中主要部分。如1998年国家攻关计划,占指令性计划资金投入的74.2%,而其中种类科技活动资金投入的结构,基础研究占0.63%、应用研究占31.47%、试验发展占19.39%、成果应用占34.89%、科技服务占13.56%、生产性活动占1.06%,其中成果转化活动约占40%。对于攻关计划的资金配置,政府资金可部分改变投向,而缺口部分由市场中的非政府资金投入,并从攻关计划中分离。攻关计划应突出关键技术、共用技术、公共技术,并使其更为完善成熟,向企业转移时容易对接成功,使长期以来技术创新落后的局面得以改变。

"863"计划经15年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世界高技术前沿领域缩小了差距,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有所突破,我国在具有优势的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但从科技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的角度分析,在以下几方面需要研究改革:一是突出重点。"863"计划是在高技术前沿的有限领域,领域中的有限重点,既要跟踪,又在有优势的方面取得创新性的突破,它是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高技术研究计划。在战略思维上是积局部优势,重点突破,在占领高技术领域积量变到质变,选择制高点,占领制高点,跟踪是手段,创新领先是目的。在我国国力有限的前提下,发展高技术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九五”期间,"863"计划仍存在课题分散、资金强度不足的缺陷。二是高技术与产业化的关系。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就全局全国来讲提出的要求,高技术研究是提供领先的、成熟的高技术成果,高技术研究计划的目标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化是由连接性的成果转化活动来继续,而且主要采取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当然,高技术研究会对高技术产业化起推动作用,这正是科技自身规律与市场规律的联合作用。"863"计划实施过程中,对产业化急于求成。三是国家计划间的重复。"863"计划与攻关计划,"863"计划与"973"计划,"973"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知识创新工程与国家主要的指令性计划之间,都存在项目内容重复问题,只是资金渠道或名称不同;当然,不同的计划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重复,因为客观的科技活动就存在交叉,但计划的宗旨所决定的界限应该清晰,计划实施的宏观认定应该清晰,在实践中把计划内的内容做得更完善,而不是在同等水平上重复,或用双倍的资金成本做重复性的工作,计划重复主要是规划、决策和管理的缺陷。

五、加强科技创新要在战略布局上改进

“特别要抓好科技源头的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江泽民同志最近在讲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时候,着重强调提出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要有原始创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增强在基础研究前沿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要增强R&D成果转化,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功能。

我国科技计划的布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二是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三是基础研究。这是按任务的分类形成的布局,还没能按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规律,形成协调的布局,也不能充分体现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关系。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存在需要不断创新的紧迫要求。因而基础研究计划科技资源配置不足,基础研究成果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技术创新落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要从战略布局上解决。

国家科技工作的战略布局,要面向全球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布局的重点要向基础研究创新和技术创新倾斜,要更多地出现“源头创新”的世界领先的精品成果,要更多地出现满足市场需求的完善的技术创新精品。

我国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比例结构失调,在R&D的经费总投入中,基础研究所占比例80年代末90年初约占6%~7%,90年代后期降为约5%,而国际上一般的比例结构为12%~25%。基础研究落后,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在大学,尚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面向基础研究的国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相互的分工与连接也是布局问题,自然科学基金能否不担负重大项目的研究,就是面向开放的自由申请,更多地倾向于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探索奥秘的追求,成为基础研究的孵化基地,逐渐演化为重点,再与"973"计划对接为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面要宽,要有规模才能形成培植基础研究的肥沃土壤,"973"计划项目则要集成为重点方向上的突破,并有足够的资金强度,宁肯项目少,也要有强度,力争取得领先创新的成果。

六、从体制上保障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重点是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合作的使命是完成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并使其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它使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生产要素实行重组和优化配置,完成科技创新,开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成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组织纽带、运行枢纽、转化通道。产学研三个运行主体分属国家政府部门的经济系统、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如何使三个子系统更好地整合为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体制协调的保障,也就是国家经济、教育、科技等政府调控主体的协调一致。分类的调控主体各自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功能基本相同,但自成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子系统功能的叠加,并不能充分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相反,还可能造成整体功能紊乱,以致失效。运行主体的整合,与调控主体的整合是紧密互动的关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模式,要以调控主体的体制建设为前提。

标签:;  ;  ;  ;  ;  

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证--论科技资源的宏观配置管理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