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能源消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2004年11月3日在北京说,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但是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煤炭,加上国际上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能源消费的环境问题和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强化节约措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供需方面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能源消费总量从1980年的6.02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4年的19.7亿吨标准煤,并且实现了GDP的高速增长,而能源消费大大低于GDP的增长,例如,从1980年至2002年,能源消费增长一直低于GDP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虽然我们在能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由于我们拥有的人均资源相对较少,并且,我们正处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因而GDP能耗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期,能源使用效率不高问题又有所抬头,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大。
1.能源消费结构上高度依赖煤炭。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至1984年间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由72%上升到75%,从1984到1996年,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74%到76%之间,自1997年以来,由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因而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尽管如此,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保持在65%以上。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低些,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我国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氟氧化物以及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均为煤炭的燃烧和利用。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期由于石油价格一路攀升,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将会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能源消费将以煤炭为主。
2.能源人均储量较低。我国能源储量相当丰富,水能资源和煤炭探明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二位。能源资源总量约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 关于煤炭保有储量,资料显示为1万亿吨, 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供的数字是“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
石油方面,截至2004年下半年,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吨左右,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累计探明可采石油储量65亿吨,① 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人均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我国目前天然气资源量约为54万亿立方米,至2003年年底,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②
水力的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7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风能资源量约为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2.53亿千瓦,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5亿吨标准煤,探明储量为31.6亿吨标准煤,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储量更是属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我国因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仅为1/10。我国2004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9.7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515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一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这也是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能源供应渠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一 1980年—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类别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年代(亿吨标准煤)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1980 6.0275 72.2
20.7 3.1
4.0
1981 5.9447 72.74 19.962.79 4.51
1982 6.2067 73.67 18.912.56 4.86
1983 6.6064 74.16 18.142.44 5.26
1984 7.0904 75.27 17.452.37 4.91
1985 7.6682 75.8
17.1 2.2
4.9
1986 8.0850 75.8
17.2 2.3
4.7
1987 8.6632 76.2
17.0 2.1
4.7
1988 9.2797 76.2
17.0 2.1
4.7
1989 9.6934 76.0
17.1 2.0
4.9
1990 9.8703 76.2
16.6 2.1
5.1
1991 10.3783 76.1
17.1 2.0
4.8
1992 10.9170 75.7
17.5 1.9
4.9
1993 11.5993 74.7
18.2 1.9
5.2
1994 12.2737 75.0
17.4 1.9
5.7
1995 13.1176 74.6
17.5 1.8
6.1
1996 13.8940 74.7
18.0 1.8
5.5
1997 13.7798 71.5
20.4 1.9
6.2
1998 13.2214 69.6
21.5 2.2
6.7
1999 13.0119 68.0
23.2 2.2
6.6
2000 13.0297 66.1
24.6 2.5
6.8
2001 13.4914 65.3
24.3 2.7
7.7
2002 14.8000 66.1
23.4 2.7
7.8
2003 16.7800 67.1
22.7 2.8
7.4
2004 19.7000 67.7
22.7 2.82 7.5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
3.近年来能源供求矛盾较为突出。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高增长。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2004年,虽然全国煤炭产量已经连续4年每年递增2亿吨以上,但煤炭供应仍日渐趋紧,华东、华中等地频频告急,有的电厂甚至缺煤停机。电力供应全年一直较为紧张。累计全国拉闸限电的省份由2003年的21个扩大到24个。夏季高峰时段电力最大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相当于装机总容量的8%。
在国际石油市场持续动荡、油价屡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一度突破70美元大关。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9.1%,是十多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4年原油产量1.75亿吨,原油进口1.22亿吨,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从上年的36%上升到45%。
制约的瓶颈不仅是足够的煤和石油的问题,运输也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因铁路运力不足,导致装机容量并不缺乏的山东在用电高峰期间也被迫限电。2003年2月28日至3月1日,烟台、潍坊、青岛地区累计限电280万千瓦时。2003年12月,全国煤炭日均申请车皮达7万车左右,但受制于运力,每天只能满足4万车左右。2003年以来,全路申请车皮量居高不下,达日均20万车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而实际只能满足9.5万车左右,不到需求总量的一半。全国铁路总里程从1995年的6.24万公里增至2002年的7.19万公里,货物周转量也从1995年的16.59亿吨增至2002年的20.42亿吨,运输密度从1996年的2,868万吨/公里增至2002年的3,363万吨/公里。继续挖潜已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新建铁路的土地、资金都面临问题。公路运输也是一样,煤车超载已经使一些能源大省的公路系统千疮百孔,几乎陷于瘫痪,严重影响到交通安全。
煤电油运供求紧张,有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消费合理增长因素,也有投资需求和规模增长过快,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发展过猛,超过了资源承载能力的原因。
虽然,2004年中国能源需求总自给率达94%③,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还有1.3亿人没用上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大。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到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在35亿吨标准煤,其中煤29亿吨,石油6亿吨。如果强化节能,到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9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4亿吨,石油减至4.5亿吨。但就煤炭的生产来说,压力仍相当大。首先,我国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很多,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这类矿井的比例还可能进一步加大。还有矿井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些都会给我国矿井带来安全隐患。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矿井产量只有12亿吨,仅占2004年煤炭产量的61.35%;4亿吨的能力需要进行安全系统改造,1.5亿吨的能力安全状况不达标;还有2亿吨能力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需要关闭。专家预测,从2005到2020年,我国年均需要净增加产能至少5,000万吨才能满足需要,因此,煤矿建设和安全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再度出现煤炭供应紧张。
而石油的供应缺口也将日益增大。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50 亿吨计,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据推测,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0%,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渗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3.6%,这些资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④ 预计到2020年至少需消费石油4.5亿吨,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在2020 年将达到最高峰值,为2亿吨,需进口2.5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60%,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我国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消费观念上,节能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人对能源问题缺乏危机意识。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并且在价格上实行低价政策,因而导致一些人缺乏节能意识。另一方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段时期内的“电力过剩”也对人们的能源消费观念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缺电的压力和对经济形势判断不准确,致使各级计划部门大量批准建设发电项目,规模大大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造成了90年代末期的全国电力“过剩”。为了使新建电厂有电可发,为了保证银行贷款的能够回收,各电力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用电”、“奖励多用电”,以及各种“电价优惠”政策来刺激电力消费。为了应对所谓的“电力过剩”,政府主管机构还作出了“三年不建火电”的决策。1998年起政府大幅减少电源新开规模,当年新开规模852 万千瓦,1999年为583万千瓦,2000年为594万千瓦。与“七五”期间相比,新开规模降低了40%。一边是抑制电源建设,另一边又是电制冷、电采暖、城市灯光工程、电解铝、铁合金等高耗能等技术和项目蜂拥而起。
与此同时,由于国人未亲身经历过中东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没有亲身体验过中东石油危机时石油禁运,使石油价格由每桶2美元涨到35 美元导致的加油站排长队、经济萧条,思想观念上缺乏节能意识。因而,在能源消费上不注重使用节能产品,不注重节能。在消费上往往是贪大求洋,买汽车要买大排量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对小排量汽车上路进行种种限制,房屋建筑方面不考虑使用节能材料,“长明灯”随处可见,由于节能意识不强,我们的能源效率在低位徘徊,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
2.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GDP万元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2002年的2.68 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的1.58吨标准煤。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们的万元GDP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有关负责人透露,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7.1%,原油占22.7%。煤炭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损失量大,浪费严重。2004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左右,却消耗了全世界30%以上的煤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3%,而美国仅为7%。专家透露,按现行汇率计算,中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2000年);包括大型合成氨综合能耗、火电供电煤耗、铜冶炼综合能耗等在内8个高耗能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 工业锅炉、中小电动机、机动车、载货汽车、内河运输等主要耗能设备效率低;单位面积建筑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据测算,我国目前节能潜力为3亿吨标准煤。
表二 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年度1980—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2000—2002 2003
2004
GDP增长率
10.7%
7.9%12.0%
8.3% 7.7%9.1%
9.5%
能源消费增长率 4.9%5.2%5.9%-0.1% 6.6%10.1% 15.2%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近几年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GDP增长的速度。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到2002年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费的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但是近期,也就是2003年和2004年由于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以及居民能源消费的增长和汽车消费的大幅增加,使得能源增长大大超过GDP 的增长速度,由于能源使用效率较低,再加上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能源供应的紧张问题日趋严重。
3.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能源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我国,能源消费高度依赖于煤炭的消耗,问题更为突出。1987年至1991年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而1995年世界一次能源构成中,这一比例只占27.3%。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2004年为67.7%。同石油、天然气相比,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低8%~10%,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要严重得多。我国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 氟氧化物(NOx)以及温室气体(CO[,2]),其主要来源均为煤炭的燃烧和利用。 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2002年我国每亿吨燃煤,排放115万吨二氧化硫,68万吨烟尘,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是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8倍。我国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只有1,200万吨,2002年排放了1,927万吨,居世界之首,1/3的国土在下酸雨。酸雨使土地荒漠化,地表水被蒸发,造成严重缺水和沙尘暴。如果没有有效措施,预计2020年每年将排放2,750~3,560万吨,亚洲将有大面积区域跟着我国一起下酸雨。能源造成的污染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4.能源技术创新不足。在能源问题上,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历程是很多发达国家昨天所经历过的。上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由于过分依赖石油,而且肆意浪费资源,缺乏能效意识,结果经历人类工业时代以来最严重的能源危机。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爆发了斋月战争,中东石油输出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的联合石油禁运,造成西方发达国家大量依靠燃油的火力发电厂无油可燃,炼油厂无油可炼,加油站无油可加,一时间拉闸限电,工厂停产、交通停运、通货膨胀、工人失业,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危机之后痛定思痛,各工业化国家相继发动一次持久而又深远的能效革命,并积极采用各种新兴能源技术。以发电效率更高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取代传统的火力发电机组,以热电厂取代了凝气式发电厂和供热锅炉,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取代石油和煤炭,以节能的小型汽车取代了大排量轿车等等。政府鼓励采用各种新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推动能源的多元化,树立全社会的能效与环境观念。使整个社会从传统工业时代的“大的就是好的”落后观念转变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能效高的才是好的”新观念,工业化国家从此步入了追求依靠科技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在国外能源走上科技革命之路的同时,近20年来,我国能源科技方面除了水电技术和核能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外,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方面进展不大,在核能发电方面,我们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宗设备依赖进口,而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也大多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如“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制造技术,我们没有,高透光玻璃的技术,我们没有,太阳能电池的核心——太阳级硅材料的研制生产技术,我们没有,各成分粘合到一起的EVA膜的技术,我们没有”⑤,我们的太阳能企业只能从事太阳能的安装工程。风能方面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风机制造的核心技术都为国外企业所掌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科技投入不足。2000年,我国能源研发资金投入为697亿元(仅为日本的1.8%),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6.43%,占GDP的0.0068%,日本分别占15.73%和0.088%。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科技投入不足,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政府有关部门因财力问题和认识方面的问题,在能源的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方面明显不足,国家的“973 ”和“863”计划几乎没有涉足能源科技项目。在企业方面,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煤、电、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动力,近几年虽然在企业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在产权制度方面并没有大的改观,再加上政策上对使用新技术和新能源缺乏鼓励措施,因而许多企业注重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不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进行技术创新。
三、解决能源问题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应未雨绸缪,我们应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坚持以煤为主,以电为中心,强化节约观念,注重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和生物能源,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
1.要注重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较为滞后,它已经影响到能源的改革和发展,近几年,我们先后颁布了《电力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和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和海上石油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体系,但许多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的,它已经不符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对此加以修订和完善。
首先,为促进全国能源的综合规划和利用,保证能源效率的提高,我们应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角度出发,制定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法》;其次,针对我国能源行业内的垄断经营和区域市场分割问题,应抓紧制定和修订《反垄断法》、《保障措施条例》。再次,加快制定《石油法》和《天然气法》等行业法。最后,为强化能源节约,我们应加快制定《节能法》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用能行为,尽快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为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应加强执法,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执法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实施节能管理。
2.科学规划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煤为主,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以来,我国的煤炭消费一直占能源消费的7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石油和水电的比例有所上升,1998年以后,煤的比例有所下降,由80年代的75%左右下降到90年代后期的66%左右。由于过分依赖煤炭,给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石油价格节节攀升,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显过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国情,调整和优化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费结构应基本保持在如下水平: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石油占20%,天然气占8%,水电占7%,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占4%~5%以上。
(1)我们应从思想上明确,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 我们不应当大规模发展高耗电、高耗能的产业,特别不应当发展需要进口原料、低效益、高污染的产品来出口换汇。我们应该坚持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特别是煤炭气化技术。利用现有煤炭气化技术使煤炭转变为合成气,可以为电力提供清洁的燃料,并促进煤化工的发展。从长期看,可以利用煤炭大量生产氢气,这样不仅会大幅度减轻煤炭燃烧产生的各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也会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此同时,在近期,我们也应争取改变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过大的现实,增大煤炭就地转化的比例,采用先进的燃烧发电技术,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在终端能源消费中以电代煤,大幅度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这样就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使大气污染重的情况有一个大的改变。
(2)在石油战略方面,我们要坚持“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 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寻求国际合作,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要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我们要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以多种手段积极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善于寻找国际油价大幅振荡的低谷,适时地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以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3)较大幅度地增加天然气的消费量。加快陕北、 新疆等中西部天然气的开发及输气管网的建设,积极筹划从中亚等国家进口天然气。从可预期的结果来看,开发和进口天然气将有可能保证重点地区和城市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大大改善这些地区和城市的能源结构,改善其大气环境质量,我们要力争到2020年,使天然气消费从目前的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8%提高至8%。
(4)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 由于洁净煤技术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况且煤炭超度开采也会影响到产地的地理生态。因此,根据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经验,发展核能是今后我国应当考虑的重点选择之一。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有几种核电堆型,如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都是比较安全可靠的。世界核电发展的经验证明,核电具有洁净、安全、高效的特点。当前,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核电比重更大。法国核电已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的80%,日本、瑞典、瑞士占32%,德国、英国占30%,美国、加拿大占20%等等。而我国2004年核电发电量为501亿千瓦时,仅占总发电量的0.023%。我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我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制造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设备,这就说明我国核电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我们要加大投入,到2020年,我们要力争使核发电占总发电量的5%以上。
(5)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 近期全国人大颁布了《可再生资源法》,该法将于2006年1月实施, 它对我国的再生资源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支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新能源的研发要加大投入,要积极推进新能源的生产设备的本土化,由于目前新能源的技术大多为国外企业所控制,新能源的成本和价格都相对较高,因而,对新能源的上网电价要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同时,我们还应注意逐步完善新能源设备产品的认证体系,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和支持。
3.强化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每单位能源消耗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2003 年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为日本的1.7倍,但GDP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28%。可以这么讲,我国能源消费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效率低,污染严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必须重视能源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必须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我国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二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多年来,我国在保护环境、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生产和利用技术落后仍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2002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1,927万吨,90%是燃煤造成的。 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中国已有约1/3的国土受到酸雨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国际上限制排放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如何与环境保护协调,兼顾经济性和清洁性的双重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要把发展洁净能源和能源洁净利用技术当作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为了完成《“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任务,我们应当着重在煤炭生产、加工和利用上做文章,其重点是提高原煤的入洗比例,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其核心是通过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必须增强节能意识。针对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给环境和供需带来的问题,我国政府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一种带有长远意义的发展战略。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仍然是构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节约能源已经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耗仅翻一番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能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透露了我国能源利用的一组数字,2003年在全民消耗的17亿吨标准煤中,有4亿吨标准煤是白白浪费掉了的⑥。这说明我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还比较粗放,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能源效率低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众所周知,石油和成品油短缺、电力短缺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就电力来说,目前供需矛盾已较为突出,而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人没用上电,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大于求的矛盾将更为突出。电力专家朱成章指出,“中国电力建设的速度已经很快了,特别是2004年新增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2005年新增装机容量可达6,000~7,000万千瓦,已经达到了增长的极限,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缺电问题,必须在节约用电、加强电力需求管理上多下工夫。”⑦
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的目标是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4年的1.58吨标准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吨标准煤,2030年的0.54吨标准煤和2050年的0.25吨标准煤。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要将能源节约与控制人口、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并把这一原则体现在政府的各项工作当中,包括政府的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等方面。
其次,能源节约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循环经济这些核心环节。造成近几年能源和资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长要从主要依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不利用资源,而是要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特别是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形成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当中占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同时,还要建立资源和能源的审计制度,形成新的社会性管理制度。要从能源、资源、环保这些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的标准和准入的制度;对于高耗能的落后工艺、落后的技术和落后的设备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对高耗能产品,要建立一个市场准入制度。
再有,除了形成资源节约的国民经济体系之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倡导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舆论要注意正确引导国人的消费观念,比如,汽车消费方面,一些人有爱面子、讲排场、贪大求洋的思想,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加以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从政策上加以鼓励,对购买大排量汽车的,在政策上要进行限制,要取消对购买和使用小排量汽车的限制,要从政策上对购买和使用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进行鼓励。
4.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都把提高能效、节约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和措施。美国1998年推出的《综合国家能源战略》要求:在电力系统,到2010年燃煤发电效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60%以上,燃气发电效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70%;到2010年,主要的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总量将比现在减少25%,交通领域将推出燃料利用率3 倍于常规交通工具的新型私人交通工具等。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一方面要依靠节约,另一方面是要依靠科技、依靠技术创新。国外在这个问题上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一方面他们注重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制定了一些措施鼓励能源科技的发展。如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能源环境税收机制,对于能效低、环境污染大的技术征收能源环境税,对于能效高环境污染小的技术实行减免税,而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没有污染排放的技术进行补贴。这一税制环境可以鼓励技术创新,鼓励各种技术进行竞争,优胜劣汰,将那些真正有效的节能环保技术发展起来。
国外的排放配额交易实际也是鼓励技术创新,政府制定总量逐年递减的实施原则,企业可以采用先进技术减少排放,也可以通过认购清洁能源或直接购买其他企业减排容量来实现总量递减,企业不仅可以从市场购买减排配额,也可以将自己减少下来的排放量拿到市场上销售盈利,用以回收采用减排技术所支出的投资。
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借鉴,技术创新应该在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时要制订企业减少排放的计划,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技术创新,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成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深化能源价格改革。能源价格是一种市场信号,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市场价格不能反映长远利益,能源价格难以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且能源生产利用的环境成本未计入能源价格;消费者缺乏节能信息和技巧;政府不合理的财税政策和管制政策妨碍节能潜力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在能源价格方面,我们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对目前的能源价格体制要进行改革。石油价格要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防止国内国际市场的价差造成的石油走私外流。煤电价格方面要实施煤电价格联动。电价方面要逐步实施和完善两部制电价。总之,过低的能源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市场需求,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利于提倡节能,我们要在适度的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逐步调整能源价格,在对弱势群体和国家重点扶持产业进行优惠外,不管是居民用电还是工业用电都应进行适当调整,以期释放市场信息,正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调整。
注释:
① 马晓岚.我国石油储量可稳增二十年.科学时报,2004—07—13
② 李丹.能源问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中国科技财富,2005—08
③ 曹新.立足国内 解决中国能源需求.中国经济时报,2005—08—13
④ 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4—01
⑤ 梁晓光.太阳能发电既缺技术又缺人.经济日报,2005—04—08
⑥ 王毕强.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利用效率较低.北京现代商报,2004—11—05
⑦ 朱成章.中国电力建设速度已达增长极限.经济参考报,2005—04—22
标签:新能源论文; 标准煤论文; 石油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煤炭污染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煤炭储量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油气改革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天然气汽车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电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