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第一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针对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12月89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结果 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遗传、肢体制动、恶性肿瘤、肥胖、高龄、麻醉、术后卧床时间过久等因素有关,针对相关因素采取预防和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DVT的发生。结论 加强对患者DVT的评估及健康宣教,指导卧床患者床上科学合理地活动、药物治疗等护理对策,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术后 下肢 深静脉 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肉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住院患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发生DVT,而其潜在的多系统病变经常会掩盖DVT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诊断困难,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老年患者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原因。老年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很高,如果没有预防性措施,发病率为10%~20%,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护理,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相应的预防及扩理措施,完全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9例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1例,女性38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2.3±5.3)岁.其中行骨科手术后46例,腹部手术27例,泌尿手术14例,颅脑手术2例.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糖尿病.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身体严重感染患者、全身瘫痪者,与本组研究结果不配合者.
1.2方法
1.2.1预防措施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多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老年患者因血液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消退肌肉泵作用下降,因手术后出现麻醉反应与切口疼痛症状,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极易导致血流在术后出现瘀滞状态。
1.2.2护理干预措施入院评估: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术后DVT的危害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入院患者应了解其既往病史,对高危患者做好DVT宣教,提高患者对DVT的警惕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饮食指导: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日常饮食呈密切相关性.嘱咐患者多进食低脂、清淡与富含纤维的新鲜水果与蔬菜,多饮水,特别是香蕉与苹果,确保患者大便通畅,积极进行便秘与腹压上升,导致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尽量鼓励患者戒烟与戒酒.
1.2.4下肢静脉损伤:预防据统计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3倍以上.输液时,需要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作穿刺.必须行下肢静脉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每日作血管穿刺时,都必须更换位置.使用刺激性药物与高浓度药物时,需避免出现药物外渗;行深静脉导管留置患者,抗凝护理必须要尽快有效实施.
1.2.5体位指导:帮助患者抬高下肢30°左右,保持下肢远端较近端高,膝下不能垫枕,不能屈髋过度,避免造成静脉回流.鼓励患者作深咳嗽与呼吸动作,每2h翻身一次,早期下床活动,从而促使下肢静脉回流,帮助患者减轻血流瘀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的预防.无法下床患者,积极辅助患者作床上活动,主动屈膝,作背屈动作、内外反转运动等.无法活动患者,在家属与患者的帮助下,从跟腱开始,自下而上,进行挤压运动.必要时,可穿弹力袜,帮助改善患肢的血液回流状态.
3讨论
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液淤滞、静脉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都可以使DVT的发生危险性增高。(1)遗传性因素:一些先天性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异常的疾病,均易致血栓形成,如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症、蛋白C缺乏症、纤溶酶原缺乏症等。(2)高危因素:肢体制动久病卧床、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长期肢体制动,使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滞缓,增加了DVT的发生率;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50%,明显高于非肿瘤患者:有静脉血栓栓塞史文献报道,术后既往DVT发病史是形成DVT的高位因素。(3)一般危险因素:肥胖,据文献报道体重指数(BMI)>30kg/m2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是BMI<25kg/m² 者的 9.6 倍;高龄,研究证实年龄和DVT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因高龄患者大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吸烟,吸烟既会引起血管内膜损害,又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黏滞度增高,极易形成下肢DVT。(4)手术相关因素:手术外科手术创伤可引起机体生理性改变,如紧张、焦虑等使机体处于应激性状态,可使血液黏滞度增高,而引起DVT发生;另外,手术本身创伤可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体位不当如截石位棉垫保护不够,引起金属架压迫双下肢,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而淤积,增加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性。研究发现,改良截石位能使DVT的发生率下降一半。手术时间过长术中长时间肢体制动,血容量减少,静脉血液流速减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淤积,使术后DVT的危险性持续增高。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后卧床时间过久,使血流缓慢及血液淤积,极易形成下肢DVT。
综合上述,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积极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彭南海,马嫦娥,陈月英,等.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高危风险的筛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494-496.
[2]王金凤,支永发.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2):1115-1116.
[3]黄淑君.3种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54-156.
[4]李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6.
论文作者:陈天伶 于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7
标签: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因素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血液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