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语境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西方文化论文,概念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425(2000)04-0135-03
一
追踪“审美文化”概念的历史,恐怕很难绕开席勒。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四次提及asthetische,Kultur。[1](P52、53、100、113)asthetische,Kultur两词是德文,与之相对应的英文是aesthetic、culture。众所周知,aesthetic一词在英文中意为“审美的”,Culture有“文化”义。于是有研究者据该书英文版称是席勒首次提出了“审美文化”概念。[2]笔者以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要知道,无论是德文中的Kultur还是英文中的culture都绝非仅有“文化”这个唯一的涵义,它们都还有着文明、陶冶、培养、培育、栽培、耕作等意义。因此,固然可以将asthetische Kultur或aesthetic culture理解为“审美文化”,而理解为审美陶冶、审美修养、审美培养、审美教育亦未尝不可。而事实上席勒本人当年是在“审美文化”这个意义层面还是在审美修养、审美教育等意义层面上使用asthetische Kultur的呢?如想澄清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追述一下该著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并将asthetische Kultur还原至具体的文本语境系统中去辨析探究。18世纪80年代初,德国文化界的狂飙突进运动声势日益沉寂,席勒本人也进入了哲学思辨时期。他赞同康德的思想,认为人类发展道路是由被感性支配的自然状态走向精神控制物质的理性状态,从而,人由自然人变为理性人,而他所处的时代正处于人类结束自然历史走向精神历史的转折点上。但是,随后雅格宾派专政时期的恐怖行动却使他极为失望。这个时代,上层社会腐朽专横,下层社会粗野暴戾,与古希腊时代人是完整的人相反,当代人是分裂的人。分裂的人具有感性冲动即物质冲动和理性冲动即形式冲动。这两种冲动都具有强迫性,难以直接结合。若想使人达至理想的统一体,使人由自然人走向理性人,还需要一座桥梁,那就是源于另一种冲动即游戏冲动的审美和艺术。因为“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3](P450)因此,必须通过审美教育,加强人的审美修养,培养人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个性,从而弥合当代人人性的分裂与残缺。这正是本书主旨所在。也因此,他将该书命名为Uber die Asthetis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in einer Reihe von Briefen(德文,大意为“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系列书简”)。所以说,席勒在审美修养或是审美培育等意义层面使用asthetische Kultur的可能性最大,而非现象地提及“审美文化”概念。
再将asthetische Kultur还原至具体文本语境中去作深层辨析。第十封信第六段中作者第二次使用asthetische Kultur。原文如下:"Und doch ist gerade diese Energie des Charakters,mit welcher die asthetische Kultur gewohnlich erauftwird,die wirksamste Feder alles Groβen und Trefflichen im Menschen,deren Mangel kein anderer,wenn auch noch so groβer Vorzug eresetzen kann.Halt man sich also einzig nur an dae,was die bisherigen Erfahrungen uber den Einflu der Schonheit lehren,so kann man in der Tat nicht sehr aufgemuntert sein,Gefuhle auszubilden,die der wahren Kultur des Men so gefahlich sind."[1]冯至先生译为:“审美修养是以牺牲性格的潜力为代价而换来的,而这种性格的潜力是人类一切伟大和卓越的最有力的原动力,倘若缺了它,一切别的,即使是同样伟大的优点也不能顶替。因此,如果仅仅坚持迄今经验所给予的关于美的影响的教训,那人们的确不会十分高兴地去培养对人的真正文明如此危险的情感。”[4]缪灵珠先生将该词译为“美感教育。”[5](P158-159)冯缪二先生于德文都有极深造诣,译文皆贴切晓畅。只是,缪文更接近于直译。我们注意到,这两句提及了性格、情感,再由上下文语境,可知它主要指涉人类个体审美能力或美感的培育养成,而非泛泛谈及所谓审美的文化,将asthetische Kultur译为审美修养或美感教育都是可以的,这也与全书主旨相吻合。如译为审美文化就会有这样的句子:“这种为了换取审美文化而牺牲的性格力量,恰好是人类一切伟大卓越之事的最强的原动力”,这是很难理解的。通观全书,其他三处如译为“审美文化”也难以讲通。
综上所述,席勒是在审美修养或美感养成等意义上使用asthetische Kultur,认为是席勒首先提出了“审美文化”概念的说法难免有牵强之嫌。但是,Kultur毕竟有文化之意义,asthetische Kultur在后世被人理解为“审美文化”而袭用也是必然的。因此,可以将《审美教育书简》中asthetische Kultur视作“审美文化”概念的萌芽。
二
据现有材料看,在西方,第一个在明确意义上使用“审美文化”概念的,应该是英国著名学者斯宾塞。他在《论教育》中较为详细地探讨了审美文化对社会人生的意义问题。在此之前,19世纪初,另一个英国人阿纳尔德针对当时英国社会日益浓厚的商业化倾向及引发的道德及精神危机大声疾呼,他在《文化与无政府》中,要人们注重文化的建设,还对文化一词作出了独特的定义,成为文化的经典性定义之一。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6]联系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阿纳尔德心目中的文化是人类追求自身完美的活动流程,而非其结果;所谓最好的东西,不是使当时社会发生着巨变的科学技术,而是具有审美色彩的文学艺术。阿纳尔德这一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定义,对后来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斯宾塞就是承续者之一。他在《论教育》中明确地将阿纳尔德定义的文化命名为“审美文化”。他说,人生具有多方面需求,它需要“闲暇”、“轻松和娱乐的活动”,特别是“对大自然和文学艺术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审美文化是产生人类幸福的因素”,甚至可以认为,“从根本上说,审美文化是人类幸福的必需品”,构成审美文化的各种文学艺术“具有来自但却高于文明生活的超越价值”,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健康的文明生活”,因此,审美文化在日常生活闲暇时间中“应当占有至高的地位”。[7]正是在这段论述里,斯宾塞在明确意义上使用了“审美文化”这个词。只是,由于此书的重点在教育,因此并未在内涵外延上对“审美文化”予以明确界定,而是在相当宽泛的意义上指涉了该词。应该承认,在西方,“审美文化”这一范畴自席勒那里萌芽到后来被较多涉及,斯宾塞是关键的一环。
斯宾塞之后60年,德国著名美学家玛克斯·德索也提及“审美文化”概念,《美学与艺术理论》是其代表作。书中他竭力主张,在美学之外,还应该有另类不同的科学——艺术科学;并广泛深入地探讨了现代美学潮流、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形式、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等等美学艺术问题。在该书第一章论及美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时,他谈到了“审美文化”。他说:“……在普通美学史里,重点应在体系方面。然而当人们转向通常包含在‘审美文化’一词含意中的问题时,另一条线索则显示出了新的价值。这里所指的是生活的美化。我们对快感的自然追求是能够受到提炼的,对愉悦的欲望是可以净化的,美学领域就是达此目的的合适场所。就连康德都在美学里为伦理学所禁止的愉悦庇护。诚然,这种对于微妙欢欣的敏感性惟有通过审美力的安排,与那使生活更有意义的欲望结合起来才有效益。但现在,两者合在一起,使演说与写作、体态与服装、房屋与花园中都产生出美来。”[8](P2)在他看来,审美文化主要是指“生活的美化”,指“演说与写作、体态与服装、房屋与花园”之美。与传统认识相比,它已更侧重于指涉日常生活现象的层面,显示了新的意向。
三
可以肯定,审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在欧洲诸国从未像在我国目前这样受到美学家及文化学家们那么多的关注。但细心考察,总是可以或多或少或清晰或萧淡地发现它的种种印痕。当代文化界声名赫赫的德国思想家阿多尔诺在《美学理论》这部巨著里,对传统美学理论作了深刻回视,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剖析,并尽力揭示现代艺术所具有的特殊品格以及当代美学与艺术的未来前景。特别是,他以他特有的文化批判主义的锐利目光对反艺术、技术效应、文化工业等等许多文化艺术现象都作了深刻的分析评判。就是在本书的第二章第九节讨论“作为各种世俗化流派的各种主意('Isms' as secularized schools)”时,阿多尔诺提及了“审美文化”概念。相关的一段原文如下:"This is the basic frame of mind of the asthetic reactionary.Reflection,which is today an intergral part of individual asthetic culture,has to dissolve this air of unpretentiousness."[9](P38)译文为:“这就是审美反对派的基本心境。今天,作为个体审美文化之组成部分的反思,必须消除这种谦逊的模样。”他是在为现代艺术的各种主义辩护,并对反对者们的真假现代主义的先验区别进行批评时说这番话的。从全书的语境看,审美文化涉及了人类个体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以及自然文化景观等。
意大利人,著名新实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沃尔佩在《趣味批判》一书附录三中,论及“当代建筑学的核心问题”时也曾触及“审美文化”这个概念:“……给(一般)艺术理论家们和建筑师们发出真正现实的忠告似乎就理所当然了——告诫不要放弃同我们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现实的接触,从而避免在反映业已耗尽、衰落的过去文化现实中栖身,此种现实在目前情况下,就是资产阶级的美学文化(lacultura estetica borghese)及其形而上学的、浪漫主义的或现象学的‘解决’。否则,我们在美学领域还将沦为唯美主义或尊崇脱离概念(功利及人类的作用)的形象(建筑中的矫揉造作)的俘虏,这种唯美主义极易被建筑革命运动所推翻。”[10](P252)我们注意到,文中有“资产阶级的美学文化”一语,其实,estetica在意大利文中就是“审美的”之义,特别是,borghese等同于英文里的bourgeois,它固然有“资产阶级”的意义,但在更多情形下,意义为“庸俗的”、“市侩气的”、“守旧的”等等,而且他下文还说“清除任何浪漫主义和颓废主义美学的残渣”,显然,将lacultura estetica borghese译为“庸俗的审美文化”更为确切。对此,王柯平先生在《西方审美文化的绵延》里亦作过精当的辨析。联系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沃尔佩旨在批评当代建筑艺术某些华而不实、矫揉造作、带有“衰落的过去文化现实”的陈腐守旧气息,所谓“庸俗的审美文化的‘解决’”就是“庸俗的唯美主义风格”,在他心灵底处,自然还有“理想的高雅的审美文化解决方式”。
[收稿日期]200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