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转变:列宁面临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信仰的转变:列宁面临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信念转型:列宁面对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启示论文,信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2)01-0021-05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开 创了人类的社会主义新时代”[1](P8)。但是,列宁的历史功绩不只是如此;从社会主 义信念建设的角度看,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信念转型”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和经验,对于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和信念转型的一般性认识

概念的界定是论证的基石。本文中“信念转型”是从“体制转型”①“翻版”出的概 念,意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念在本质上或内容上实现由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由资 本主义信念向社会主义信念,由革命信念向建设信念转变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由于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因此,建立在一定认识基础之上的 信念也必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此,信念转型获得了一般认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从“体制转型”的角度看,“与体制的转变、政策的转变相伴随的必然会 产生思想意识的转变”[2]——即“信念转型”。“体制转型”分为理论转型和实践转 型两个层次。“体制的理论转型”在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但是“体制的实践 转型”不仅要求有相应的体制转型理论做指导,而且必须在“体制信念转型”的基础上 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说“体制信念转型”是在体制转型理论基础上生长 出的一种比“体制的实践转型”更根本的改造力量。

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体制转型的研究多集中在体制转型的理论和体制转型实践 两个方面,而对处于理论的“此岸”和实践的“彼岸”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体 制信念的转型”却予以漠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当然,信念转型不仅仅包括体制信念转型。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观点,信念的转型是一 个系统。首先,按照“类本质”的不同,信念可以分为“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 。因此,信念的转型必然包含这种由“非理性信念”向“理性信念”的转变。其次,按 照阶级本质的不同,信念可以分为封建主义信念、资本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念等等, 所以,信念的转型也涵盖了信念在不同阶级之间信念内涵的转变。第三,即使在社会主 义信念内部,由于社会主义含义的多层面性,社会主义信念在本质上也是一个系统。其 中包括社会主义理论信念、社会主义运动信念、社会主义制度信念、社会主义建设信念 等等;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不同层面 上的社会主义信念被提升到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这种社会主义信念内部不同信念之间 的变化和转型,也应该属于信念转型的重要内容。第四,社会主义不同层面上的信念也 是一个“子系统”,由一系列具体信念组成。以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信念为例,其中包 括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信念、发展目标信念、发展战略信念、发展途径信念等等。各个层 面上的具体信念,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差异,因此,具体信念的转型也 同样不可避免。如,在阶级斗争时期,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在这种认识的基 础上,就必然形成“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信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 义发展动力信念发生了转型,由“革命信念”转变为“改革开放信念”。从以上分析中 可以看出,信念转型是客观存在;社会主义信念的转型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漠视 或忽视社会主义信念转型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只能导致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实 践上的失误。

二、列宁面临的两次重要的社会主义信念转型及其应对策略

从信念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在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 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完成了社会发展信念从资本主义信念向社会主义 信念的转型,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马 、恩还在总结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提出“暴力革命”的革命信念,并指出 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 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3]( P237)——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途径是“共同革命”。

社会主义信念是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信念史上 的一次巨大飞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P263) 这一结论,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但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手段(暴力革 命)和取得革命胜利的途径(共同革命论)等问题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无产阶 级革命觉悟和革命能力的提高,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这是列宁遇到的第一次“信念 转型”的挑战。

注释:

①“体制转型”,这是一个常用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体制转型应该包括:政治体制 转型、经济体制转型、文化体制转型等各个层面。在我国,体制转型多是指经济体制转 型,是指我国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转变。

1.革命信念的转型:从“同时胜利论”到“一国先胜论”

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暴力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用于发达的西方,……只有当 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世界东方以后,它的暴力斗争原理才在实践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天 地。”[1](P12)从暴力革命信念发展的角度看,1871年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 重分歧:其一,在西欧,暴力革命信念陷入了危机,出现了“议会斗争”等非暴力革命 信念,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暴力革命信念在西欧开始向非暴力革命信念转型。 其二,在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由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性和阶级矛盾的复杂性,暴力 革命依然是社会主义革命惟一的手段选择。因此,暴力革命信念依然是东方社会主义国 家革命信念建设的核心和革命行动的指南。

但是,在暴力革命的途径问题上,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发生了从“共同胜利论 ”向“一国先胜论”的转型。马、恩在分析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共产主 义革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 、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因为“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 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的 事变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相上下,以致无论在什么地 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他们之间的斗争成了我 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3](P221)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途径上的“同时胜利论”①( P50)。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同时胜利论”的结论具有时代的正确性;但同 时,由于“具体的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应该“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 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当历史条件变化之后,“同时胜利论”的革命信念就必然发 生转型。

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帝国主义条件下,不仅劳动和资本之 间的矛盾、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被激化,而且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 盾也被激化。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通过对帝国主义进行科学分析后,指出:帝国 主义之间不再是一种“不相上下”的平衡发展,而是存在着“不平衡发展的绝对规律”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剧烈斗争,这种 斗争必然造成帝国主义体系中出现薄弱环节,从而造成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 的可能。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从理论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信念从“共同胜利论”向 “一国先胜论”的转型,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则从实践上证明了“一国先胜论”的正 确性。

应该指出,列宁最初提出“一国先胜论”中的一国或几国,“是指西欧或北美先进国 家中的一国或几国,不包括俄国等落后国家在内。”①(P52)但是,俄国二月革命的爆 发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落后的俄国能否首先取得夺取政权的胜利这一问题。即使列宁本 人一开始都认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并在他们的 帮助下才能取得胜利,“如果没有欧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对俄国无产阶级的帮助,那 么,这个斗争对于孤军作战的俄国无产阶级,几乎是毫无希望的,而且必然要遭到失败 。”[4](P71)然而,二月革命并没有能够成为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导火索。革命实践的 发展要求革命理论的解放。1917年列宁认识到俄国可以先于西欧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并 用以指导俄国的革命实践,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社会主义革命信念不仅完 成了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先胜论”的理论转型,而且完成了革命信念在实践上的 转型。

2.第二次信念转型:从“无产阶级专政信念”向“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转型

作为革命伟人,列宁是幸运的。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中,他不仅遇到了两次重大的信念转型,更为难得的是成功地应对了这两次信念转型, 从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完成了理论上的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提升到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和第一次信念转型相比,从“无产阶级专政信念”向“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转型具 有更大的复杂性和更为深刻的矛盾性。这是因为第一次信念转型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信念 内部发生的,而转型后的“一国先胜论”更加符合广大无产阶级“战天斗地”的革命热 情。因此,第一次信念转型在遇到右倾机会主义者的些微抵抗之后,迅速成为俄国革命 的指导思想。从“无产阶级专政信念”向“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转型,遭遇的却是更 加顽固、貌似革命的“左”的力量的坚决抵抗。具体而言,这次信念转型是分为两个阶 段而逐步深入展开的。

注释:

①参阅:社会主义思想史(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作者认为 ,马恩没有提出“同时胜利论”,这和本文从发展辩证的观点认识这个问题是迥异的。

第一阶段:从“继续革命信念”向“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转型。十月革命胜利后, 苏维埃政权在无产阶级专政信念的指导下,采取了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工人监督等 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无产阶级政权。但是,在政权巩固之后,俄国无产阶级的根本任 务是什么?对此问题,即发生严重分歧。以列宁为首的共产主义者认为,巩固政权之后 ,无产阶级的任务应该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而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 却主张“继续革命”,对外反对签订布加斯特和约,对内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彻底社会化 ,反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等。列宁对“左派共产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指出: “‘左’派共产主义者,甚至超左派共产主义者,其实都是蹩脚的革命者,说重一点, 根本不是革命者”[5](P219),并于1918年5月发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 一文,对“左派”的病因和病根进行了系统地揭露,遏制住了“左派共产主义者”思想 的蔓延;到1918年7月,“左派共产主义者”在列宁的帮助下,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 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左”的错误,“共产主义者”派别正式解散,党内思想统一到经 济建设上来。可惜的是,俄国还没来得及集中精力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再一次被 拖入战争的深渊。

第二阶段:在经济建设体制问题上,从“战时共产主义”时的战争动员体制向和平建 设时的经济—市场体制的转变。为了捍卫苏维埃政权,1918年~1921年苏维埃政权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国家手里。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集中全国物力、人力,战胜国内外敌人方面起到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 经济再次成为最突出、最重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经济,存在着一个体制转型的问题 。

正如上文所说,一定的体制必然有一定的信念作为内在的支撑,因此,经济体制的转 型必须在经济发展信念转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其在战 争时期发挥的强大作用力,使得苏维埃领导层中部分人认为:“既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打败国内外敌人奠定了基础,那么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也会取得成效。”[2](P224) 但是实践证明: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孕育着深刻的政治危机——即工农联盟面临 着破裂的危险。为了缓和这种危机,在党的十大上做出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制”的决定,苏维埃政权实行了第一次“清醒的退却”;苏维埃政权的第二次“清醒的 退却”是在实行粮食税时,从产品交换转变为商品买卖。实践证明,两次退却极大地缓 和了与农民的对立关系。

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是“实事求是”的产物,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国家和政府 “必须再退,再后退”。但是,政策的转变如果没有信念的转型作为支撑,只能使人丧 失信心。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头两年中,共青团失去了一半的团员,俄共(布)党员也有 许多人退党。在革命的知识界,更是出现了一场自杀的浪潮[2](P224)。

实践把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提高到一个突出地位。为了在信念转型期,建设并巩固新型 的社会主义信念,列宁做了大量理论工作。第一,区分两种社会改造的办法——革命的 办法和改良的办法,从而完成了治国方略的转移。第二,从理论上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实 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 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全面支持地方的首创精神,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 ”[6](P393)第三,寻找退却“临界点”,并及时宣布停止退却。列宁指出:“……原 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适合,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7](P176)而“必要的退即进行得愈自觉,愈协调,成见愈少,那么,我们就会愈快 停止退却,而随后的胜利进击就会愈有把握,愈迅速,愈波澜壮阔。”[7](P176)到192 2年,党的十一大宣布退却的目的(即巩固工农联盟)已经达到,党的新任务是重新布置 力量,展开同资本家的斗争和竞争。第四,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完全和仅仅依靠“热 情”,“革命热情”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则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第五,为了 实现社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新经济政策的体制信念,列宁指出必须加强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文盲是处于政治之外的”[7](P199)。不仅如此,列宁还在《论合 作社》一文中,提出通过合作社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等等。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俄共(布)党内的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受 到冲击,新经济政策思想逐步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在信念的 转型中再次发挥了强大思想解放力量。

三、列宁应对策略的现代启示

知古可以鉴今。回顾列宁在信念转型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 一些有益的启示。

1.信念的转型是一个客观的规律。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信 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竞争已经由“硬权力”(如军事权)的争夺转移到“软权力”(如经济权和 文化权)的争夺,而“软权力”争夺的核心是“信念”的争夺。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 的过程中,认识并利用社会主义信念转型的规律,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信念的发展和巩固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2.信念转型是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的。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夺取政权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信念是社会主义信念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过渡时期,伴随着巩固政权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无产阶级专政信念成为意识 形态建设的核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发展经济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发展信念、及 其指导下的经济体制信念必然成为社会主义信念建设新的核心。

3.信念的转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才能完成。首先,信念转型必须在一定 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完成。因此,信念转型前提和基础是理论的转型;理论转型后,信念 转型并不能立刻完成,新旧信念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因此,这一时期目标明确的信念建 设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策略选择;在信念建设的同时,应该积极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信念 在实践上的转型,依靠实践的逻辑力量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信念。由此可以看出,社会 主义信念的转型有两个基础性前提:社会主义信念理论上转型和社会主义信念实践上的 转型。

4.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与这一 主要任务相一致,我国目前社会主义信念应该从社会主义革命信念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 信念上来。但是,由于对信念发展和转型的规律认识不足,我国曾长期存在以社会主义 革命信念取代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倾向(如抓革命、促生产),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 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了积极 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说,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信念转型的理论基础;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则是社会主义信念转型的实践基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信念转型基础性前提已经具备 ,社会主义信念巩固指日可待。

5.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巩固必须坚持“重在建设”方针。信念是人们价值 观念体系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信念,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信念指导下,进行价值 观念和价值规范建设。只有这样,建设信念才能深入人们生活并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当然,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建设上,要注意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方针 ,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建设中,以身作则,自觉成为有利于社 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的推动者。在这个意义上考察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可以看出,“三个代表”是巩固社会主义建设信念的战略举措。

收稿日期:2001-10-10

标签:;  ;  ;  ;  ;  ;  

信仰的转变:列宁面临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