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住区中的规划设计与景观设计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小区规划决定着景观设计的风格,景观设计决定小区规划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区景观的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将小区规划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更加密切是我们现在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小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到现代规划模式中景观思维的转变进行分析,探讨当下我们应该采用何种设计思路来平衡两者的关系。
关键字:绿地 小区规划 布局方式
在以往的设计经验中,景观设计一般在小区规划设计之后。设计思路是先满足良好的建筑群组空间关系后在主体建筑之间考虑景观绿地体系。因此景观设计对小区的规划布局影响不大,本人认为这种传统的规划思路虽然能保证良好的建筑空间关系但是容易导致景观体系分散凌乱。如果我们能在小区设计之前就将景观思维引入规划,那么规划与景观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景观的布置方式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居住区规划布置。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传统的居住区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传统的居住区规划结构采用的是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结构,每一级结构中都有相对应的中心绿地和宅间绿地。这是最初对景观的思考,所以以往的小区规划都是先考虑建筑空间,在考虑景观绿地。
传统的小区空间绿地布局形式有四种:排列式、沿街式、点片式和混合式。
1.排列时:就是建筑按一定间距和朝向成行布置,使每家都能得到最好的通风和日照条件,方便布置管网和道路,便于工业化施工。整齐的建筑排布在平面上有强烈的韵律性,但形成的绿地空间单调单板。如果能在建筑排布组合中,注意避免营房式的布置,多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变化,仍可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排列式包括平行布置、交错布置、变化间距、单元错接、成组改变朝向、扇形排列。
2.沿街式:建筑沿院落或街坊周边布置,形成半封闭或封闭的院内空间,内部安全、安静、方便、有利于布置室小块集中绿地、室外活动场地和小型公共建筑等交往场所,一般比较适合于严寒多风沙地区。沿街式布置建筑可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部分建筑朝向不好,在丘陵或山区会造成较多的土方石工程量。常用的布置手法有单周边、双周边。
3.点片式:点片式建筑布局包括低层小院式建筑、6层点式及7层以上塔式建筑布局,点式建筑自成组团或围绕组团中心、公共绿地、水系有规律地或单独自由布置,运用恰当可丰富建筑群组空间,形成独特的特性。点式建筑布局灵活,方便于利用地形,但在严寒地区不利于节能。常用手法包括:规则布置、自由布置。
4.混合式:以上三种形式的组合或变向的搭配形式。
传统小区空间绿地布局的组成手法有对比和节奏与韵律两种形式。
对比的手法是指建筑的差别,如大与小、高与低、长与短、宽与窄、硬与软、虚与实、色彩的冷与暖或明与暗对比等。对比的手法是小区群体绿地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可丰富住宅群体景观,打破单一,乏味的视觉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节奏与韵律:指同一形体有规律地重复或交替所产生的空间效果。节奏与韵律在形式上都遵循着间距的规律性,并以一定的几何对位为前提,此构图手法常用于沿街或沿河等带状布置的住宅与绿化群组空间设计中。
建筑绿地群体的空间组合方式包括成组成片和成街成坊两种模式。
上面分析的就是传统居住区规划布局模式与景观绿地的关系。当住宅群体空间形成后,通过楼与楼之间留好的空位布置景观绿地,因此绿化只能是围绕建筑来做,各个绿地被路网和建筑分割,难以形成完整的绿化体系。那么居住区绿地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体系?下面我做进一步的分析。
小区公共绿地是在住宅用地上栽种花草、树木,改善局地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自然绿化环境,包括住宅用地范围内的集中绿地、宅间绿地、公共设施所属绿地、沿街绿地等。住宅小区内的集中绿地应根据居民生活的需求,住宅小区的规划结构分类。通常包括居住区公园、儿童公园、小游园、儿童游戏和休闲场地。下面我就以最长见的小区级绿地进行分析。
小区级绿地体系包括公共绿地和宅间绿地。以往的布置方式是先将小区内最大的开放空间作为公共绿地,楼座之间的空地布置绿化。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往往造成公共绿地面积不足或者大面积处在无效的日照阴影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公共绿地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隙活动”。其中对绿地面积的大小尺寸也有要求。
按以往的规划布局经验,先布置建筑就会产生上述问题。因此我们要换一种思路,就是在楼座布置之前就将景观设计思维引入,楼座布局与景观设计同时考虑,这样以往的楼座排布方式就将改变。比如新规划一个小区,我会首先分析该地块周边的各种景观资源,将地块分为景观最优和最差几块区域,同时在地块中间将公共绿地预留出来。建筑根据品质的高低分别摆放到合适的区域,小区中心的公共绿地向外发散到各个组团绿地与宅间绿地中。楼座的摆位可以顺应此景观绿线进行穿插、延伸布置,这样布局出来的小区建筑与景观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得益彰。
还有一种设计方法就是将居住区绿地当公园来做,即所谓的“造园”。这种方法的前提是现状地块周边景观资源不丰富,要完全依靠小区内部环境解决。因此在做规划时,可以在小区的中心区域预留一块面积稍大的空地作为将来整个小区的景观中心,所有楼座围绕这块空地摆布。小区的中心景观按公园去设计,让人们一出门仿佛置身于大森林中,让人有一种穿过森林回到家的感觉。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绿地景观完整,中心绿地不受小区内部交通的干扰。景观风格可根据建筑立面进行多样化设计。比较经典的例子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它的设计思路就是所有建筑都是围绕这块公共绿地展开,公园内部景观自由、变幻丰富,成为这个混凝土森林中的一片绿岛。
通过上面阐述可知,在小区规划布局之前就将景观设计思维引入是非常复合现代住区规划发展的一个设计过程。如今人们对房子的要求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栖身之所,良好的室外景观环境和交往空间的营造慢慢得到重视。人们需要在这片钢筋混凝土城市中找到一片心灵的绿岛,让大家走出建筑,尽可能多的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的邻里关系。因此如何让居住区设计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将是我们现在要思考并解决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邓述平、王仲谷.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论文作者:樊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7
标签:绿地论文; 景观论文; 建筑论文; 小区论文; 居住区论文; 布局论文; 空间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