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毕业后学生分流的因素分析_社会教育论文

影响初中毕业后学生分流的因素分析_社会教育论文

影响初中后学生分流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因素论文,初中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在受完一定阶段(小学、初中、高中)的普通教育后,再继续学习,会存在一个继续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的问题,这通常被称为教育分流。教育分流的适时、适度、适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人才结构合理配比等都有重要影响。正因如此,当前不少发达国家都重视教育分流的研究,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要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逐步建立起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互相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体系。”通过1996年5月对我市九所中学的初、 高中学生及部分教师、家长的抽样调查,近二千份的问卷可以使我们窥见到影响初中学生毕业分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对影响学生分流的多种主客观因素加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市的初中后学生分流更合理、畅通,促进学生积极实现个体社会化。

一、适应北京地区发展需要是我市初中后学生分流的客观环境因素,也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跨世纪的关键时期,他的发展重点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等,同时,由于高科技人才集中,在过去的发展中暴露出的一大问题是高、中、初级技术人员配比严重不合理,中、初级技术工人匮乏,影响了人才的使用与能量的发挥。为此,在北京仍需要大力发展高级中等技术教育,通过开办多专业、多类型的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向北京的劳动力市场投入更多的中、初级技术人员。正因为如此,有人作了如下预测:在2000年之前,北京以初中毕业后分流为主,分流中应对职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人数之比为1:1.03到1:25。

社会发展影响学生分流,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影响,此外社会的政治状况、政策方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发展水平、地区的人文历史、人们的价值取向等各种因素无疑也是影响的力量所在。据国家有关部门的预测表明,今后我国将急需15种人才:(1)会计;(2)法律人才;(3)电脑人才;(4)环保工程师;(5)咨询服务专家;(6)保险业人才;(7)中医专家;(8)老人医学专家;(9 )个人服务人员;(10)推销员;(11)公共关系人才;(12)社会工作者;(13)旅游服务人才;(14)人才资源开发专家;(15)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进行的,所以适应社会及地区发展需要是顺利实现初中后分流的首要条件。

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没能很好地将个人的发展选择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调查表明,只有13.2%的普高学生、25.2%的职高学生在已进行过的毕业选择中将社会需求做为自己的选择依据,在初中后的流向选择中考虑了社会的需要,而更有大多数学生对此是漠然的。因此,参与初中后学生分流,必须看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在我们进行个体发展的规划与抉择时首先考虑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只有达到了个体与社会的有机协调,个体的价值体现、理想的实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如果我们忽视了所生活的地域对人才的需要,也就谈不上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化了。

二、服从和依赖家长的选择是驱动当前初中学生毕业流向的主要力量,也是把握好教育分流的现实因素

当前北京市的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然也就成了父母亲的希望所在、挚爱所在,孩子们在家庭中一方面是拥有前所未有过的优越物质享受,充分地得到亲情的庇护与关注;另一方面是逐渐地被父母包办代替一切,不仅缺少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热情,也缺少果断、全面的判断能力。许多初中生在升学与择业的问题面前,总将父母的意愿做为最重要的法码放在自己抉择的天平上,左右其选择。不少被调查的教师反映,在学生毕业走向选择上,家长的影响力极大,甚至可以达到70%,而教师的影响力最多只有50%。

然而作为学生的家长给予孩子的分流指导并不是很客观公正的,由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孩子的愿望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学生家长在指导孩子选择毕业方向、填写志愿表时不乏存在失误。与社会、国家对初中学生理智、严肃的要求相反,家长们对子女的期望与指导显得缺乏理智、片面而感情化。

其一,学历期望过高,重文凭轻能力。从调查得知,北京市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学历,初中为3%,高中(含中专、中技)为19.3%, 大专为17%,大学及其以上为60.7%。与家长对子女的学历期望相对应,在日常学习中父母们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不求子女获得全面发展,也不在乎其动手动脑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帮助子女选择志愿时,往往也以子女的学生成绩做为首选依据,无视学生特长与潜在能力。

其二,重实惠轻内涵,职业期望存在误区。调查中反映出,35.1%的家长希望子女的职业收入多;22.2%的家长希望子女工作轻松舒适;20.7%的家长希望子女工作有地位。家长们多是看重了某种职业表面的安逸、轻松和高薪,而不能很好地思考这一职业是否适合子女的个人特长,是否能够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其三,重学历轻劳动,择校的焦点是重点高中。调查反映,家长为子女选择的毕业升学方向,普通高中为71.9%,职业高中为14.8%,中专、中技为13.3%。不少学生家长头脑中,多少还存有对普通高中以外的其它类型学校的偏见,轻视技术劳动与职业培养,盲目地对子女抱有过高的学历期望。这使得家长们纷纷将子女的流向定位于普通高中教育,忽视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可能带给子女的发展前景。

三、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但在指导帮助初中学生进行合理分流问题上,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亟待加强

考察一个人的发展,不难发现,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的作用越发不可低估,其对人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显。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承担着提高整体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阶段,可以说,我国数百种行业、数千个工种的各级各类多种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基于义务教育的完成,基于义务教育的指导帮助。而初中毕业生大多十五、六岁,要他们在毕业之际实现成功的“分流”,或读高中考大学,或读职校作好就业准备,其自身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都是不充分的,也急需学校的积极帮助。所以从初中阶段学校的任务和学生的切身需要看,都要求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作好分流的准备,开展良好的职业指导工作。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在北京市的初中教育中,对初中学生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分流指导并没有普及,甚至在某些学校尚属空白。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指导学生实现合理分流的思想还未能引起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由于尚存于体制上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及狭隘人才观的影响,普通初中教育中往往还只着眼于培养高一级学生的预备生,忽视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根本宗旨;只重视教育内部升学的纵向衔接,忽视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劳动者教育外部的横向衔接,因而使学校从领导者到教师、学生都无从彻底摆脱升学率的困扰,无法实现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第二,学校在分流指导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在被调查的学生看来,学校业已开展过的职业指导收效不大,近35%以上的学生都感到没有得到什么帮助;被调查的学生中,21.5%的初中学生、33.0%的普通高中学生、13.5%的职业高中学生,都感到所在的学校与班级几乎没有开展过指导活动。同时被调查的教师中,35.8%的教师承认学校开展的指导活动对学生帮助不大,不少教师反映学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实施分流指导。第三,学校教师进行分流指导的能力水平不够,80%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自认为对国家的人才需求状况、有关知识与信息不很了解,从而削弱了其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抉择的力量,也使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学生填报志愿、选择行业的影响力是最低的。教师由于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指导工作必然带有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缺少科学分析,也降低了教育者应有的主导作用。

由于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上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单纯以分数看待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必然大大地阻碍了学校主导作用的积极发挥,相反还会因忽视了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对未来职业的不同愿望,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精神负担,挫伤了他们学习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只知在校读书,缺乏对社会职业与自我的自觉认识,在选择升学就业的专业与职业目标时盲然困惑,导致失误。可见,摆正分流指导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发挥学校主渠道的教育作用,既是社会赋予基础教育的责任,也是学校教育取得社会效益的具体反映。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应重视对初中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序列、有层次的职业意识培养,使之顺利完成初中后的“分流”。在这方面,上海卢湾区教育局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市借鉴。他们根据初中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了三个阶段的教育指导:①初一年级的学生,12~13岁,职业意识尚处在朦胧状态。这一阶段为职业指导的启蒙期,重点是让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学生的爱好。②初二年级学生,13~14岁,心理处于突变期,职业意识萌发并趋于明朗。这一阶段为职业选择的准备期,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爱好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专业、职业状况,了解劳动者应有的素质。③初三年级学生,14~15岁,身心渐趋成熟,职业意识逐渐强烈却又较肤浅,面临毕业分流,这一阶段为职业选择的决策期,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观和服务观,在选择和填报志愿上给予具体科学的指导。在每一阶段的教育中,他们采取了开设讲座、心理测试、个别谈话、访问调查、参观等多种形式,以达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提高认识,具备初步选择继续学习或就业类别的判断力。

初中教育唯有注重开展分流与职业指导活动,才能在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成为促进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促进学生个人志趣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教育中加强分流指导,实现科学合理的教育,是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初中教育实效的重要方面。

四、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因,但初中学生因自身特有的年龄特点命名其在如何分流、如何进一步发展上显得幼稚和单纯,迫切需要解正确的指导与帮助

初中学生,正处于11~15岁的年龄阶段,它是一个人从儿童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过渡时期,身心恰好是处于发展变化的转折中,特别是从心理特点看,明显地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综合矛盾的时期。随着学习内容的丰富,生活领域的扩大,初中学生逐渐有了明确的职业理想,不断规划着自己未来的社会形象;同时由于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好接受外界的影响,却又缺乏相应的经验与识辨能力——这些都使初中学生在面对毕业去向的选择时,或盲目,或主观,容易感情用事而缺少理智、认真。再加上家长的过多干涉,教师指导不得利,往往会使其分流走向既不合乎社会的职业需求,也不合乎个体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被调查的职高学生中,在初三毕业时就填报职高志愿的仅占33.4%,即有近2/3的学生在入职高前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在填报志愿的成功率上显然是不高的。之所以存在这一现象,除了外界指导上的不得力外,也与初中学生普遍带有的以下两种心态有密切关系。其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色彩,在面对初三的分流选择时大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想当然地进行选择。在调查中发现,有73.8%的初中生、72.8%的普通高中学生和61.0%的职业高中学生都把“个人兴趣与特长”作为选择学校、专业的首要依据,显示出他们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成长希望。而在他们心中,上重点高中似乎是最直接、最佳的出路,有近50%的初中学生都渴望能上重点高中。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初、高中学生中也存在着对职业高中及中专、中等技术学校的偏见,难以摆脱“读书——升学”的阴影,表现出强调个人兴趣、忽视社会需求的倾向和重智力轻体力的偏差,进而在志愿选择上较盲目、简单。其二,初中学生在分流选择上存在着从众心理,易受社会热门职业的诱惑而在选择上过于集中和狭窄。调查反映,律师、会计、司机、医生、外企职员是学生普遍较看好的职业,而这也恰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职业。可见,社会的时尚与动向是影响学生的强大外部因素。

初中毕业后的合理分流,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人生选择,要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设计自我,走出“自我”的误区,又发挥自身的特长,就必须依靠家长、教师的积极关心与指导,使之学会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实现自身健康成长并走向完善和成熟。而目前在初中学生的升学、就业选择上,学生家长的期望水平不尽合理及学校的教育气氛的不全面过多干扰了学生的选择,使学生的选择一方面显出冲动、盲目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有对父母及教师的强烈依赖性。一旦来自外部的期望与自身的志向发生矛盾,往往是服从了外来的要求,压抑自己的个性,导致矛盾滞后,在以后的学业中暴露出来。不少被调查的职高学生都对目前所在学校及所学专业怀有不同程度的不满意,多少反映出初中分流不当所遗留的矛盾与问题。

总之,探索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分流教育新方式与新方法,建立面向社会需要又与教育对象及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分流指导教育体系,才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才能使初中学生不断迈向高水平的社会化进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  

影响初中毕业后学生分流的因素分析_社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