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应试作文--兼论高考作文的两个要求_高考论文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应试作文--兼论高考作文的两个要求_高考论文

怎样写出高质量的应试作文——高考作文两个要求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质量论文,高考作文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十余年高考议论文命题,有的是直接给题目,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毁树容易种树难》;有的是给一篇短文要求写读后感,如《读〈画蛋〉有感》;有的是给一幅画或一张新闻图片,要求对此发表议论;有的则是划定范围,要求给某某人、某某部门写信,等等。不管如何变化,有两点是不变的:第一,要给材料(包括给一个论题);第二,要求考生发表议论。所以,我们一般把这类作文统称为“议论性文章”,就是说:这些作文都是以议论为主体的。

怎样在高考临场写好一篇“议论性作文”呢?我们分两方面来谈:一、基本要求;二、较高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认真审题

一般说来,写记叙文不太容易“走题”,叫你写“老师”,你不会写“无意义的事”。议论文就不同了。议论文审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在短短的三、五分钟内(不得再拖长时间了),吃透“题意”,准确地确定“中心论点”。如果“中心论点”定歪了,就整个儿“泡汤”了。

审题不准的原因主要有:

一、粗心大意,没有把命题一字一句看清楚。如:《谈“后劲”——从中国女排夺魁说起》,不少人看到“中国女排”,便大讲其“拼搏精神”,结果就“偏”了。因为,他们审题时丢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后”字,“后劲”者即“最后的拼搏”也,不能泛泛地谈“拼搏精神”。又如,一些考生面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题,粗粗一瞥,便不加思索地将中心论点确定为:要忧天下,不要忧自己。看起来很对路子,其实不切题。因为,文章的“入口”开得太大,丢掉了一个“拿魂”的“先”字。“要忧天下,不要忧自己”,只划清了“公”与“私”的大界限;“忧天下”的人起码有三种:与民同忧,这是好官,难得;后忧,这些人爱放“马后炮”,缺少先见之明,但仍不失为好官;先忧,这些人目光远大,天下未忧我已忧,十分难得。要做好这篇作文,“入口”处只能是“先忧”,只能是赞美“先忧者”,否则,就会泛泛地讲“公”与“私”的关系的问题,也就不能紧扣范仲淹这句名言的精要所在了。从高考试卷看,凡“切”准了的,举例都比较精当,如彭德情同志上“万言书”,如张志新同志在文革之初大声疾呼,等等。由此看来,考生在翻开作文试卷时,切不可急急忙忙、凭笼统的印象进入写作。抢时间,对高考临场作文来说固然重要,但最初的三、五分钟一定要强按心潮,一字一句地将题目反复品味,粗心大意万万使不得!

二、理解不深,未能吃透题目的内在含义。1990年的高考作文颇有难度,可供参考。这篇作文的“新闻记者材料”是: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命题要求考生“合理地联系生活实际”,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由于这则材料的内涵较丰富,由表及里有许多层次,故考生很难一下子把握住问题的核心。有的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要爱护公物”、“要相互尊重”、“要教育好子女”等等,明显地只触及了“皮毛”,没有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故不合题意。有的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玫瑰花的美丽外表所迷惑而看不到它刺人的本质。这似乎深入了一层,其实又“歪”了。因为,“刺”不是玫瑰花的“本质”,“花”也不能认定为玫瑰花的“现象”。这些考生只抓住“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一句,而没有细细领会“这里是个坏地方”的判断语,故未能扣紧第一个小姑娘判断玫瑰园“好”、“坏”的标准和思想方法来展开议论。这个“材料”引发的中心论点只能是:要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事物,不能以偏盖全,只看到玫瑰花的次要方面(有刺,会刺伤手指),而忽视了它的主要方面(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些考生确定了另外一些中心论点,如“摘取理想之花不能怕刺”、“刺可护花,法制可护民主”等等,这些“中心论点”只能算“尚可”、“尚切题意”,写作时必须绕一个“弯子”,“挂”“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上去。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一个“材料”的内蕴往往是多义的,要想抓住最要紧的一点,非得认真清理,认真比较,认真思索不可。为了在考场上“便于”思考、“强化”思考,我们建议学生在确定中心论点时先在草稿纸上列一“材料含义简表”,譬如:

①偏与全;

②理想之花与困难;

③刺可护花,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④现象与本质;

然后,进行一番鉴别,看其中哪一个最靠近题意,最能触及“材料”的内核。这一工作,在复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多做几次练习,选一个“材料”,花三、五分钟时间,专门就“含义”做较为深入的思考,并列出“简表”,标明“最佳”。

2.努力写好“第一小节”

发议论,写好第一节文字是相当重要的。这“第一小节”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落实你刚刚审题的结果,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中心论点表达出来,让评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审题切不切、偏不偏。

作文评分比较活,有“弹性”,有浮动的幅度。基于这一点,高考临场作文的第一小节,一定要充分显示学生的水平——把握试题、发现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的能力。要叫评卷者有个好的印象,有读下去的兴趣。

第一小节处理得不好的试卷,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罗嗦,喜欢复述给的那一堆材料,有人甚至将试卷上的“材料”抄录一遍。这就糟糕了!明智的办法是:简述卷面上的材料;甚至可以不简述,如:“读了《画蛋》一文,我认识到……”。

二、没有个性,“大路货”。平实固然好,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读了……认识到……”),很简洁,开门见山,不会捅“漏子”。但是,请注意:这是高考作文,数万名考生做着同一个题目,每位阅卷老师每天要看一百多份试卷,如果大伙儿都来这一套,其客观效果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当你拿起笔来写那短短的几行时,一定要尽可能有点特色,甚至应当露一露你的“才气”,切切不能偷懒,满足于“尚可”。有人这样写《读(画蛋)有感》的开头:“有谁能够相信,一个举世闻名的天才画家,是从画一只又一只鸡蛋开始的呢?达·芬奇的艺术生涯就是如此。它雄辩地证明:天才出于勤奋,真知来自实践,练好基本功是十分紧要的。这,便是《画蛋》一文给我的启示。”这位考生采用了巧妙设问、自问自答的方法,既简洁地交待了原材料,亮出了中心论点,又显得有变化,有节奏。这看来是“雕虫小技”不足称道;然而,它出现在大量的“读了……认识到……”的文章中间,无疑是异军突起,在比较中显得新鲜别致!故给评卷者的最初印象是好的。这位考生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补”得相当好,“这,便是《画蛋》一文给我的启示”,分明在向评卷老师声明,我这番感触和领悟,不是从什么人物传记中得到的,不是小时候听老祖母讲故事(“从前有个达·芬奇……”)得到的,而是这份考卷上的小故事给我的启示。如此一“补”,足见他的冷静、严谨和老练,给人的印象就格外好。

3.起码要分解出两个小论点

起了头,该是正文写作了。这里着重谈谈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问题。我们认为,“议论文”就得“议论”,不能仅仅靠举例来“证明”。有不少考生在亮出了中心论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从卫青、霍去病到岳飞、文天祥,到雷锋、张海迪……;或者,先讲讲他人如何如何,再讲讲自己如何如何。举例举够了,于是笔墨一转,又回到了第一小节所亮出的那个中心论点:可见,的确是如此这般。实际上阅卷的老师十分怕见这类文章;它们再好,也只能得基准分。

怎么办?应当以议论带动举例。说得具体一点,必须分解出两个以上的小论点。说理就是分析。“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就得“分解”,就得“剖析”。写说理性的文章,决不能沿着中心论点“一竿子插到底”,“上下一般粗”。

小论点之间的关系,有“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我们主张采取“递进式”。一来,可以层层深入,引人入胜;二来,可以减少“并列式”易出现的“重影”、相互“渗透”、难分彼此的毛病。

高考作文中,由于通篇字数有限,每一个小论点的阐述最好控制在300字左右。大体阐述过程是:先用几句话点明小论点, 然后再简要地分析议论一番,接下去,可联系实际,摆摆事例(包括把命题中有关的材料摘要地引进来),最后收扰(是并列式的,要回顾一下中心论点;是递进式的,要承上启下地说几句)。这是一个大体上的格式,并不是叫大家都来做“八股”。考试嘛,就得“老实”一些,首先要求稳妥。若是平日写文章,你有才气,可以不拘一格,挥挥洒洒地施展笔墨。

有些考生,临场发挥不好,一下子“卡”了“壳儿”,说什么也分解不出小论点来。如何“应急”?我们想在此提供一种“应急措施”:分三个小论点(实际上是三层次),分别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做到?”——这是标准的递进式,而且适应于所有的议论文。不妨一试:A.什么是“画蛋”精神?为什么要有“画蛋”精神?怎样才能有“画蛋”精神?B.什么是“以偏盖全”?为什么要防止“以偏盖全”?怎样才能防止“以偏盖全”?C.什么是“梦想”?为什么要把“梦想”变为“理想”?怎样才能把“梦想”变为“理想”?如此等等,只要稍微灵活变通一下,几乎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介绍“这一套”,并不是兜售“万金油”,帮助学生“取巧”。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只要在临场时发挥正常,完全可能、也应该有的放矢地提炼出小论点来,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

4.认真结尾

结尾应当有概括力,在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升华。这是较高的要求,一般不易做到。我们以为,结尾平实一点也无妨,尽可能写得短一些。切不可罗嗦,把第一小节提出的中心论点重复一次,把正文部分的话拉扯进来,也不能干巴巴地喊几句“口号”。较为可行的办法是:略带激情地抒发、展望一番,给读者一点感情上的触动。最后一句一定要写完整,也不要用省略号(……),防止阅卷人判你没有完篇。

(二)较高要求

以上四点,是一般性的要求,是按照写作过程来提示的。为了把文章写得更好一些,更精彩一些,我们做教师的,还应当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冷静中展开活泼的联想

临场作文必须冷静,方寸不能乱,但这并不意味着“拘谨”,束手束脚写不出好文章。凡是写作基础较好的,考试时自我感觉又良好的,完全可以展示一点活泼的联想,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成构思的凝聚与升华,迸发出有灵气的思想火花。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出点“好道道”,有一两处“拿人”的地方,叫读者为之一动,甚至拍案叫绝。一篇高考作文,在注意了前面所说的四点的前提下,如果冒出了一两处“独家发明”的精彩的东西(那怕是一、两个妙句),也会顿时“生辉”,跨入高档次的行列。有一篇谈“画蛋”精神的作文,以轻松的笔调,记录了作者对试题自由联想的经过,他写道:蛋,是圆的,达·芬奇画蛋实际上是画一个又一个圆圈;从画蛋起步,就是从画圆圈起步;圆圈象个“零”(○),亦即从“零”开始;画蛋精神说到底就是一切从“零”开始的精神。这位考生,把这一发现(人生哲理)写入了作文,作为全篇的“眼”。评卷老师都觉得联想得自然、巧妙、很深刻、有诗意;加之其它几个方面也处理得较好,故考分就相当高了。

2.多一些“两点论”

客观地说,要写出上一小节提到的那种文章,迸发出那样的思想火花,委实要有一点“才气”,决非一日之功。那么,大部分考生如何办呢?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要只看“正面”不看“背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当然也需要“灵气”,但比较起来人人均可施行,你不断提醒自己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了。譬如有人写《毁树容易种树难》,就从好几个方面做了“两点”考察,提出了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使文章显得相当深刻。不少人从祖国这棵参天大树入题,谈“毁树容易种树难”,这是符合要求的。他们讲到“毁树人”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袁世凯、蒋介石、“四人帮”。这也是正确的。而我们讲到的这位作者,想到了两种“毁树人”——有心毁树人和无心毁树人。他指出:袁世凯、蒋介石、“四人帮”这类“毁树人”,是有意识的,是容易识别的,而大量存在的却是“无心毁树人”——A.揠苗助长者,热衷于“土跃进”与“洋跃进”的人;B.不学无术、不会种树者,如渤海二号事件的责任者;C.搞不正之风者,这更像无形的病菌和病毒在侵蚀着祖国这棵参天大树的肌体。他指出,我们不但要敢于和善于同“有心毁树人”斗争,而且要持久深入地同“无心毁树人”斗争,这里边也包括不断地清除自己身上的消极、错误的东西。这位作者还论证了为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许多人似乎觉得这是“公理”,无须论证),他指出:①新生事物如幼苗,容易被因袭的、陈腐的、有“历史”的东西所扼杀;②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若将“种树”代入这个公式,应为种活一棵树=天时+地利+人和。可见种树要想成功,必得许多条件,缺一不可,所以难;而毁树只要抽去其中一个条件就成了,所以容易。如此论证,已是他的过人之处了,然而,他还有另一妙招:在论证了毁树容易种树难之后,笔锋一转,提出了毁树也不容易这一小论点。文章有一个过渡段:“这一说,有人就不想种树了,反正毁树很容易,那就算了吧。不对,毁树也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他指出:①新生的“幼苗”(新生事物)代表着“未来”,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陈腐的庞然大物也不能够将它扼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广大人民群众同“四人帮”的艰苦卓绝的斗争;②从大自然的变化法则看,尽管地球上有“冰河时期”,有沧桑巨变(注意,这个“桑”字用得妙),但是,“生命之树常青”(注意,这句话引得很活,很熨贴),“树”是永远毁不尽的,只要有人类的劳动在,地球终究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绿色的星球。总观这个作者的作文,它的确提出了一些其他人没有触及到的东西,很有意思,很有哲理色彩。他的思想比较严密,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大部分考生可以学习的,尽管深入的程度不可能一样,但这么做终归是有收获的。

3.举例用“切割法”,做到少而精

不少考生的作文,举例一大堆,结果妨碍了说理,又使文章显得杂乱、松散。我们这里所说的“切割法”,是指选取典型事例,按照几个小论点的需要“切割”开来,分别纳入有关的小论点之中,作为“事实论证”。这似乎不易理解,请看我们曾读过的高考优秀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作文的第一个小论点是:“何谓‘先忧’?就是天下未忧我已忧。”举例是:彭德怀同志在大跃进的锣鼓声中看到了中国人民面临的灾难;张志新同志在“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的欢呼声中,看到了一场浩劫。举例就到此为止,其它的内容留给以下的几个小论点“分享”。此文的第二个小论点是:先忧者并是先知者,他们的先见之明,来源于先于调查和先于学习。举例还是彭、张二同志的事迹,只不过用了相关的一段:彭德怀同志当年走遍大江南北,走遍工厂、农村、军营,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所以才有发言权,才有了先于他人的忧患意识。张志新同志之所以能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因为她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识别能力。这篇文章的第三个小论点是:先忧者必定是先行者,若不付诸行动,仅仅坐在家里忧思萦怀,长吁短叹,那就算不得真正的先忧者。举例仍旧是彭、张二位:彭德怀同志拍案而起,不怕罢官,在庐山会议上进“万言书”;张志新同志大声疾呼,不怕杀头,挺身而出,向林彪、江青一伙勇敢地挑战。他们都是一身铮铮硬骨、勇于实践的先忧者。此文的第四个小论点是:由于先忧者带动广大人民共同奋斗,“忧”转化为“乐”,但真正的先忧者并不因为自己有先见之明,有先行之苦,有先于奋斗之功,而要求补偿,“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在丛中笑。他们把享受让给了天下人。举例还是彭德怀和张志新,不过,因二人均未活到粉碎“四人帮”之时,故运笔比较变通:解放后,彭大将军仍然是普通一兵,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至于张志新烈士,如果健在的话,也一定不会居功自傲,向人民伸手。她的女儿正在实践着这一点,不走后门,不要照顾,凭真才实学考进了大学。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小论点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旧忧转化为新乐之后,又有“新忧”在前头,真正的先忧者并不以“后乐”自慰,他们没有“乐而忘忧”,而是开始了新的“先忧”,新的“先行”,人类文明史的步履,就是这样迈动的啊!当今,正有愈来愈多的“彭德怀”、“张志新”在不同的岗位上谱写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新篇,在这个队伍里,有罗健夫,有蒋筑英,有张海迪……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写得很紧凑,很有力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用例俭省,少而精。

4.适当地带点文味

高考阅卷老师,每天面对着大量的写同一题目的作文,很容易产生某种“疲倦感”。特别是评阅议论文,因为大多数考生的思路和文笔都差不了多少,又缺乏记叙文的形象性,那就更容易“疲倦”(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往往希望读到比较尖锐泼辣、有文采、有机智的带“杂文味儿”的议论文——这种文章在面广量大的平稳论说的高考作文试卷中出现,给人的印象特别深,甚至产生某种美感,所以效果就相当好。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针对“考试作文”而言的;当然,从根本上说,带点“杂文味儿”还是为了提高文章的质量,以利于把问题剖析得更透彻,把议论发掘得更精彩。

标签:;  ;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应试作文--兼论高考作文的两个要求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