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效益问题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社会、任何时期,提高经济效益都应该是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无论从当前经济效益的现状来看,还是从未来的发展任务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应该是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本文拟对经济效益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
一、经济效益理论的历史考察
1.早期的经济人假说
经济效益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因为,任何社会都要讲求经济效益,都应力求用一定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人类的历史也正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历史。
人类对经济效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最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斯密把这种人叫合乎理性的人,称为“经济人”。西方经济学认为,这种假设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有限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什么及有限的收入用于消费什么的选择问题,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取得最大利润或最大效用,即一般所说的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2.帕累托最优状态理论
作为规范经济学的福利经济学,对经济效益问题有其独特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标准,即在生产资源配置中实现最大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提出,生产资源在各部门分配方案确定后,有下列四种情况:第一、改变原方案,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好处,这种改变有利,表明该分配方案不好。第二、改变原分配方案,对每个人都不利,使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但该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第三、改变原分配方案,使一些人得到好处,从而使一些人减少福利,从社会角度看,这种改变也不利。第四,改变原分配方案,在保证不使任何人减少福利的情况下,任何一人也不能增加福利,这是最佳分配方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实现了“集合体效用”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把经济效益和帕累托最优状态作为同义语,即在经济生活中最有经济效率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3.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最大化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假说就是“效用人”的假说,实际上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分析。这是新古典经济学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在一组约束条件下求极值。从生产角度考察,所说的约束就是生产要素的制约条件,如劳动力、资本、能源等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一般由一组方程组成。所说求极值就是在上述资源制约下实现产量或利润最大化,一般用一个目标函数方程表示,如下式:
C[,1]·X[,1]+C[,2]·X[,2]≤C
K[,1]·X[,1]+K[,2]·X[,2]≤K
L[,1]·X[,1]+L[,2]·X[,2]≤L
X[,1]≥0
X[,2]≥0
式中,X[,1]、X[,2]代表生产两种产品数量,C、K、L为供生产用三种要素数量,C[,1]、K[,1]、L[,1]和C[,2]、K[,2]、L[,2]分别为生产两种产品时消耗三种资源的定额。
假定目标函数利润最大为Smax,则
Smax=P[,1]·X[,1]+P[,2]·X[,2]
式中,P[,1]、P[,2]为生产两种单位产品所获得盈利。
对于在生产要素约束条件下求极值的最大化的分析用以指导经济决策的方法,西方经济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一些批评,但它仍不失之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经济效益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效益观
恩格斯最早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生产费用和效用的关系来考察的,虽然他没有提出经济效益的范畴,但已经指出经济效益的实质。他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1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并用以作为判断是否进行生产的标准,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时,揭示了经济效益的内容。他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产品。”〔2〕在这里, 马克思所说的预付资本就是资本投入,所说的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就是资本产出。可见,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后来,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更明确的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3 〕马克思在里指出,为取得真正的财富必须重视经济效益,即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实际上也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这里投入指的是劳动时间,应该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产出指的是物质财富。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需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说:“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不是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和这种剩余劳动借以完成的优劣程度不等的生产条件。”〔4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则更直接了当地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5〕
二、经济效益范畴的现实界定
1.经济效益范涛的表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效益的论述,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借鉴西方对经济效益的有益观点,经济效益的范畴可界定如下:经济效益一般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所说投入,提指再生产过程中耗费或占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一般称为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总量。所说产出,是指再生产过程中提供劳动成果,一般应该指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可用下式表示:
产出劳动成果总量
经济效益=────=───────────
投入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总量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经济效益可准确表述:经济效益好是指用一定的投入取得较多的劳动成果,即用一定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取得较多的劳动成果;或者说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耗费较少的投入,即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耗费较少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还应指出一点,上述产出应该是指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出。如果生产的产品社会不需要,或者为不适合产品则不能算作反映经济效益的产出。考虑到这一点经济效益的准确表述如下:经济效益好是指用一定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取得最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或取得一定数量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耗费较少的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
2.对投入内容的界定。按大的范围,投入可分为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前者是指再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即成本C+V;后者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劳动占用,即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平均占用量。对同一企业、部门或地区,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占用量要大于劳动消耗量,如果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部门或地区,则劳动占用量大于劳动消耗量的差额较小。
长期以来,从理论上认定资本主义国家用劳动占用考察经济效益,社会主义国家用劳动消耗考察经济效益,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例如,产出指标用盈利量,投入指标用劳动占用或劳动消耗,经济效益指标就分别为资金盈利率和成本盈利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在经济工作中“左”的指导思想作怪,把资金盈利率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来对待。有人认为:用资金盈利率考核企业、部门或地区经济效益,就是用资本主义的部门成本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来考核经济效益,这是不适当的。还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从属于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追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与此相应,有人认为:由于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制,其财产是国家的,所以,只考察劳动消耗经济效益就可以了,不必考察属于全民劳动占用经济效益,也有人说,社会主义劳动占用经济效益从属于劳动消耗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需要的生产目的决定的。在上述经济理论指导下,我国过去只考察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而不考察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理论的突破,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对经济效益的认识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和主要手段,价值规律仍然对经济起调节作用,利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范畴,因此,考察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或者说用资金盈利率作为考察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看,按资金盈利率考核企业或部门,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有利于企业之间正常竞争,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角度分析,按资金盈利率考核企业、部门或地区,有利于鼓励企业努力改进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引导正确的投资方向,加速国民经济现代化。从加强管理角度考察,只有用资金盈利率考核企业、部门或地区,才能使企业、部门或地区合理使用资金,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合理采用先进技术,促进国民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改善经营状况。在考察宏观经济效益时,我国国家统计局只计算和公布资金盈利率指标,已不计算成本盈利率指标。
3.对产出内容的界定。如前所述经济效益中的产出必须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对于产出的数量可用产品实物量、盈利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表示。过去较长期内是用总产值(C+V+M)数量表示的,但由于这个指标包括重复计算和不包括非生产性劳动成果,已经不再用它表示宏观经济的产出成果了。作为宏观经济效益,一般用盈利总量(包括税收)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反映产出成果为好。因为从价值形态上看,盈利是劳动者为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它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至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由于它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额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收入,所以,它能较准确地概括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技术水平。
三、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1.经济效益指标的特点
经济效益指标必须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某一方面的指标都不应该算作经济效益指标。如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固定资产总量、劳动力总数、物质消耗总数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数量、人均物质消耗总量等,都不能认为是经济效益指标。这是经济效益指标区别于其他经济指标的重要特点。
作为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应该有一组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指标体系。因为宏观经济效益体系中的某一个指标只能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的角度反映宏观经济效益,只有完善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概貌。
对宏观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设置,学术界和经济管理部门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大体上应该包括下列几类指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指标;成本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指标;投资的经济效益指标。
2.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指标
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十个综合性经济指标。
①经济适度增长率。根据我国40多年的建设经验和教训,一般认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10%左右较为合适。
②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规模。一般来讲,从全国来看,投资率(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或稍高一点,视为合理投资规模。如果投资率过高,如达到40%,则视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如果从动态上考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为10%—15%或稍高一点为合理的投资规模,如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达20%,则视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
③消费基金的合理规模。一般来说,从全国来看,消费率(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70%或稍低一些,视为合理消费规模。如果消费率率高达80%,则视为消费规模过大。消费率为60%,则视为消费规模过小。如果从动态上考察,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应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为宜。
④物价指数。一般来说,物价指数特别是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应该低于10%。
⑤财政收支平衡。应保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目前情况下,财政赤字不应过大。
⑥适度的货币发行量。一般来说,从全国来看,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应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指数之和,否则,货币发行量过快,对经济发展不利。有时也用信贷总规模或银行现金总支出指标来控制货币发行量。
⑦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应越大越好,但从全国来看,流动资金年周转速度最低应为每年2次左右,如果低于该值, 则认为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过慢,对经济发展不利。
⑧社会商品供求平衡。全社会商品供求基本平衡, 一般供销差率5%左右,可视基本平衡。
⑨适度的外债率。从全国来看,一般来说,外债率(外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应低于15%,如果超过这个界限,则表明外债过多,对外债经济关系不正常。有时还可控制外债偿还率(年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出口外汇收入的比例)低于25%,超过这个界限则视为对外经济关系不正常。
⑩外汇储备量。一般来说,全年外汇储备应占进口总量的25%为宜,外贸大国可以稍高一些。外汇储备率为25%意味着外汇储备能满足三个月进口的需要,如果少于25%,则对外贸经济正常运行不利。
3.成本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
成本消耗的经济效益又称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其指标包括活劳动消耗、物化劳动消耗和全部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
①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活劳动消耗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活劳动的投入一般可用劳动力人数或工资总额来衡量,产出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盈利总额来表示,所以,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应由上述四个变量的不同组合而成,包括四个指标:即为劳动生产率、人均盈利率、工资国民生产总值率和工资盈利率。
②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物化劳动投入量可用物质消耗和标准能源消耗量来表示,物化劳动的产出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因此,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有二个。即为单位物耗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有时用其倒数,即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物耗数量,能源利用效益,即为单位标准能源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其倒数为能源消耗系数,即表明生产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标准能源数量。
③全部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全部劳动消耗的经济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全部劳动消耗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全部劳动消耗可用成本总额和销售收入来表示,产出同样用国民生产总值或盈利总额来表示,因此,全部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有三个。即为单位成本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本盈利率、销售收入盈利率,即为单位销售收入提供的盈利额,这个指标较为重要。
4.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指标
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亦称为劳动占用的经济效益,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占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资金占用的投入可用固定生产基金年平均值、流动资金年平均值、全部资金占用量来表示,有时还用一定时期的固定资产原值来表示。产出仍用国民生产总值或盈利总额来表示。上述变量的不同组合包括主要六个指标:单位固定基金产出率,即为单位固定基金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固定基金盈利率,即为单位固定基金提供的盈利额;流动资金占用率,即为生产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占用的流动资金数量;资金国民生产总值率,即为单位固定和流动资金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资金盈利率,即单位资金提供的盈利额,如前所述,这是最重要的经济效益指标;固定资产原值盈利率,即单位固定资产原值提供的盈利额。
5.投资的经济效益指标
投资的经济效益是指一定时间全部的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全部投资的投入量可用投资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产出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量盈利总额、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额来表示。因此,投资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有五个,即为全部投资国民生产总值率,表明单位全部投资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量,全部投资盈利率,表明单位全部投资提供的盈利,亦称为全部投资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率,表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投资盈利率,表明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的盈利额,亦称为全部投资的效果系数,其倒数为投资回收期,表明一定量的投资靠固定资产投产后所得盈利收回的年限,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表明当年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占当年固定投资的比例。
注释: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05页。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分册,第625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分册, 人民出版社281页。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926页。
〔5〕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