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治疗癫、狂证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_焦倩倩1,谷忠悦2

(1.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学院;2.针灸推拿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中华医典》[1]检索,整理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癫、狂证的处方条文,分析针灸治疗癫、狂证的取穴特点,为现代医学治疗癫狂证取的穴位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针灸推拿类50本古籍,并对涉及治疗癫、狂证的处方条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得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癫、狂证的取穴特点。结果 共纳入113篇文献中235条原文,其中共涉及151个穴位,717个穴次。结论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针灸治疗癫、狂证的取穴,归经以足太阳经、督脉为主,分布以四肢、头颈部为主,特定穴为主。

关键词:古代文献;癫证;狂证;经穴;针灸

癫证、狂证为两种不同的神志异常疾病,《难经》有云“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在临床表现与病因病机二者亦大相径庭。但其病因无外于痰、火、气、淤,其病位以心肝为主,初起为实证,久则虚实夹杂。现代医学中二者均为精神失常病症,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后二者临床表现与本病最为相似,大抵可作同等治疗。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二者的处方中多将二者并在一起,本旨在探究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癫证、狂证的取穴特点,谨以此文为癫证、狂证的针灸治疗用穴提供古代文献依据。

1 资料来源

中华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收录的50部针灸推拿类医学古籍。

2 纳入标准

(1)文中明确指出为“癫证”“狂证”“癫狂”的穴位处方;

(2)具有癫证、狂证的典型临床表现的穴位处方。

3 排除标准

(1)同一针灸处方以年代较早的文献资料为准录入;

(2)重复出现的文献不予录入。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检索

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检索词为:“癫”or“狂”。

4.2 统计学处理

4.2.1 信息录入方法 建立数据库,将检索到的文献中涉及到针灸治疗的原文选出,分别将每本古籍中涉及到针灸治疗癫证、狂证的原文数目、以及原文中涉及到穴位及穴次录入Excel表格中,分别标明每个穴位的分布特点。

4.2.2 统计分析方法 将计算机检索到的有关针灸治疗癫证、狂证的穴位进行统计,按取穴位置进行提取分析,总结出《中华医典》中50部针灸推拿类医学古籍中针灸治疗癫证、狂证的取穴特点。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中收录针灸推拿类中医古籍,共检索出113篇符合条件的文献中235条原文,其中共涉及151个穴位(经穴),717个穴次。

5.2 处方分析

(1)在《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类医学古籍中,有关针灸治疗癫证、狂证的处方中共计151个穴位(经穴),累计717个穴次。其中处方中应用最多的穴位及穴次为:后溪22,间使17,神门16,心俞15,阳谷15,腕骨14,鸠尾13,风府11,劳宫11,百会10,筋缩10,曲池10,水沟10,天井10,阳溪10。

(2)根据穴位归经不同,其中手太阴经经穴6个,穴次21,穴位数目占比3.97%,穴次占比2.93%;手阳明经经穴8个,穴次54,穴位数目占比5.30%,穴次占比7.53%;足阳明经经穴14个,穴次43,穴位占比9.27%,穴次占比6.00%;足太阴经经穴4个,穴次16,穴位占比2.65%,穴次占比2.23%;手少阴经经穴7个,穴次46,穴位占比4.64%,穴次占比6.42%;手太阳经经穴9个,穴次81,学位占比5.96%,穴次占比11.30%;足太阳经经穴29个,穴次135,穴位占比19.21%,穴次占比18.83%;足少阴经经穴6个,穴次24个,穴位占比3.97%,穴次占比3.35%;手厥阴经经穴5个,穴次35,穴位占比3.31%,穴次占比4.88%;手少阳经经穴11个,穴次42,穴位占比7.28%,穴次占比5.86%;足少阳经经穴20个,穴次59,穴位占比13.25%,穴次占比8.23%;足厥阴经经穴4个,穴次16,穴位占比2.65%,穴次占比2.23%,督脉穴位19个,穴次109,穴位占比12.58%,穴次占比15.20%,任脉穴位9个,穴次36,穴位占比5.96%,穴次占比5.02%。

(3)根据穴位分布的部位不同,分为四肢部、头颈部、胸腹部、背腰部。其中四肢部穴位84个,穴次为430次;背腰部穴位16个,穴次77;胸腹部穴位14个,穴次47;头颈部穴位37个,穴次163。如图表2所示:四肢部穴位占比55.63%,穴次占比59.97%;背腰部穴位占比10.60%,穴次占比10.74%;胸腹部占比9.27%,穴次占比6.56%;头颈部穴位占比24.50%,穴次占比22.73%。

6 讨论

本研究检索的《中华医典》收录民国以前的中医古籍1000余部,汇集了民国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其中针灸推拿类的50部医学古籍基本上包括了所有涉及针灸治疗的医籍。通过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从穴位归经来看,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取穴为主。癫证、狂证为神志失常疾病,“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神志异常疾病多与心、脑相关。脑为“元神之府”,主管精神意识,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心藏神,主神明[3],《灵枢?本神》中提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从经络循行角度来看,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灵枢?经脉》),督脉“入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取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可达到醒脑作用,以利患者恢复神志[2]。胃为水谷之海,其化生精微为血,其经脉多气多血,主血所生病。人体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故血所生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证。

从穴位分布来看,以四肢部、头颈部取穴为主。癫证、狂证病位在脑,头颈部穴位与脑最为接近,可起到近治作用,即“穴位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四肢为经脉的“根”“本”,对头身部的“标”“结”有远治作用。元代窦汉卿提出的“四根三结”,其中手足三阳结于“头”,即手足三阳经的“根部”可治疗“头部”疾病。以四肢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为“本”,其“本”部腧穴具有治疗“标”部疾病的作用。肘膝关节以下是十二经经气交接流注的部位,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皆在这一区域内。研究中治疗癫证、狂证的穴位有超过一半是取自肘膝关节以下,与标本、根结理论相互印证。

在治疗癫狂证的穴位中有特定穴占将近七成,其中以五输穴和交会穴取穴为主。五输穴为全身经气所出、流行、渐盛、流注、深入的部位,可起到调节经气正常循行的作用。统计中应用穴次最高的穴位:后溪、间使、神门、心俞、阳谷、腕骨、鸠尾、风府、劳宫、百会均为特定穴。其中后溪、间使、神门、阳谷为五输穴。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只以《中华医典》中50部针灸推拿类古籍为基础,对医籍统计不够全面。本研究对癫证、狂证合并统计,未能分辨出针对癫证、狂证的穴位,望今后的研究中,将癫证、狂证的针灸治疗分别进行研究整理,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借鉴与依据。

参考文献

[1]裘沛然.中华医典[EB/OL].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中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曹洪欣.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焦倩倩,女,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谷忠悦,男,教授。

论文作者:焦倩倩1,谷忠悦2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1

标签:;  ;  ;  ;  ;  ;  ;  ;  

穴位治疗癫、狂证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_焦倩倩1,谷忠悦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