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研究论文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研究论文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研究

邓 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记忆机制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记忆过程和模式的分析,总结出影响译员记忆效果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译员应该通过对语段整体结构和意义的把握,达到记忆更多有效信息的目的,更好地完成交替口译工作。

关键词: 交替传译;记忆;意义单位

口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口译活动主要涉及人脑内部思维运动的过程,对它的研究需要心理语言学、大脑神经学和信息控制论等的支持。然而,受这些学科及口译理论自身发展不足的制约,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口译过程内部机制的研究最为薄弱。过去,学者们一般认为,口译实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理解—转换—表达;现在,学术界又逐渐意识到口译应该是理解—记忆—转换—表达的有机综合体。特别是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以一种语言表述的大量语言内容,迅速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若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言语链信息,必定会造成翻译失败。那么,交替传译的译员究竟是如何记忆这些信息的呢?本文拟在交替传译的记忆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言语交际中,言语理解是建立在记忆成果的基础之上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的言语交际中,交际参与者只有把听到的语言信号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同时迅速地将接收到的信息与大脑中已经存储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处理,才可以理解其内容,交际方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能力,那么他就很难对交际另一方言语的意图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更谈不上顺利的言语交际了。

记忆可以分为两类:短时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时记忆是经过大脑选择并加以注意而在意识中短暂驻留的信息。实验研究显示,短时记忆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容量小。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其二是延时短,语音信号在这里仅保持约17秒。在语言运用中,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转运站,输入和输出的材料都要经过这一个阶段。而长期记忆则是储存持久信息的地方。在这里保存的一般不是声音,而是以一个个命题的形式存在的意思。

在交替传译中,记忆的作用十分重要,影响着口译工作的准确度。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译员接收的是译出语的表层信息系统(言语链),而对于言语深层的意思,必须经过译员自己的智力加工才能得来。译员只有首先将感知到的信息尽可能完整传达出去。记录不正确或者不完整,往往会导致原语信息的部分甚至是全部丢失。根据专家的研究,交替传译中长期记忆和短时记忆是在同时起作用。但是,长期记忆主要是译员长期学习和实践积累的知识在大脑中的贮存,它只帮助译员对短时记忆储存的信息迅速进行辅助分析、推理和加工。短时记忆则是译员对所接收的言语链信息进行选择和储存,它直接为译员的传译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在整个记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中继站作用,关系到交替传译工作的成败。因此,以下讨论的也主要是短时记忆的机制问题。

二、交替传译中,由若干“意义单位”组成的思想是记忆的核心内容

对于一名口译员来说,出众的记忆力能够为其工作增色不少。但是,客观上,交替传译对译员的工作有时间限制,它只允许译员复述原语内容的要点,译出关键词语的主要内涵意义。同时,人脑的记忆容量也是有限的:以即席发言每分钟150个单词的语流量计算,一段3分钟的讲话要使用450个字词,人脑的短时记忆能力是很难将这450个字词按照原文的顺序储存在大脑中的;译员若是碰到超过3分钟的讲话,那对记忆能力显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语音信息在大脑中的停留时间也极其短暂,因此,口译译员就不可能像笔译译员那样去反复感知面前的所有原语词语。交替传译译员大脑所能够保留的,只有从原语词语中提炼出的内容要点及其发展线索,以及原语的关键词语和极少数内部语言意义等。

“释义学派”的研究发现,意义在记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译员记忆能力强弱的关键在于他对言语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该学派提出了“意义单位”的概念。所谓“意义单位”,是“听者感受到的听力刺激和由这种刺激唤醒的或被调动起来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表现是一种整体的合成,是一种意义”。短时记忆所保留的一些语言符号只是这种意义单位的表面形式,但它对理解语言和话语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极短暂,语言符号的停留也只有几秒钟,所以如果本应唤起相关的知识不出现,意义单位的表面形式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意义能使译员忘却已听到的词语和话语的表层结构,而只听到后续的词语。它的出现有赖于译员的智力加工。在交替传译中,译员在发言者讲话时,大脑的语言区会受到语音信号的刺激,并引起先前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长期记忆的成果)的活动。二者共同对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包括辨识、阐释、推理、综合和分析在内的智力活动,并将其结果(意义单位)以某种内部言语的形式记忆存贮起来,为后面的言语理解服务。显然,“意义单位”就是整个话语的关键成分。许多“意义单位”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言语的思想,它可以从一种语言符号中抽身出来而寄存于大脑中,并能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对于连贯的话语来说,译员只有记住这种关键成分才能领会后面的话语,其工作也才能够顺利进行。

在交替传译中,记忆是同理解紧密相连的。对于一篇外语材料的听辨来说,人们常常是能听懂多少,就能记住多少;当然,这其中忘掉一些内容是不可避免的,但遗忘的往往与不理解有关。所以,译员记忆的最根本方法就是理解言语链内容。作为一个交替传译的译员,由于经常需要听完较长的话语段后再将其翻译出来,因此,若单纯记忆字句不仅会造成记忆负担,还会对翻译工作造成阻碍,所以,译员总是想尽快使语言形式与其所传达的意义相脱离。“释意学派”就认为,口译记忆必定要经历一个“脱离语言外壳”的过程,它是译员通过自身理解而对原语信息整合、贮存的过程。只有迅速忘掉原语的字句,而记住它的意义,译员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并用符合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将其意思顺利传达给第三方听众。实际上,释意理论提出的“意义单位”本身就是一种在理解基础上刻印在大脑中的信息。可以说,译员的记忆就是对字句所传达的意义的理解。这种意义会对记忆产生积极影响。理解完全准确,就可以产生短暂的回忆,从而帮助译员更好地记忆后面的话语意义乃至整个言语链的信息,并将其准确传达出来。

三、交替传译中,记忆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

对于“自下而上”的记忆模式来说,听者关注的是特定的语音信息和表层句式结构,而忽略了言语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独立句子的记忆,人们通常可以使用这种手段,而且效果也很明显。然而,口译记忆的对象毕竟不是独立单句,而是话语段。对于这种由特定语境中的众多句子组合而成的言语链,“自下而上”的记忆模式显然无能为力。这是因为,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即便有超强的笔记能力作为记忆的补充,但各个单句的独立意义机械地相加,并不一定等于言语链的整体意义。所以,这个时候,“自上而下”模式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它着眼于把言语链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言语链的整理和判断,“高屋建瓴”,突破原语语法的黏着性,建立“意义单位”,同时对各个句子的“意义单位”作宏观上的调整安排,最终把握言语链正确的意思。交替传译中,译员记忆时主要就是运用这种模式。

人们对于言语的记忆,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即听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言语中的单词和短语上,拘泥于言语的表面句法结构,通过对言语底层信息的捕捉来把握言语链整体的信息;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即听者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句子的整体结构上,抓住言语最主要的意义块,也就是主句主语、谓语、宾语,然后根据句内各种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再进行分析,从而记住言语的主要意思。

四、交替传译中,记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2) 在小港口城市平均投资回报率低下时,小港口城市会积极投资港口,从而诱发港口投资竞争。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只能提高小港口城市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使小港口城市有更多的投资领域,通过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城市经济。

五、结语

交替传译中,言语链转瞬即逝,不允许听者停留在某个言语链上,否则,信息就会出现短缺和流失。所以,记忆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此过程中译员应该通过对话语段的整体把握,记住“意义单位”组成的思想。通过夸大单个“意义单位”的容量,译员可以达到记忆更多有效信息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口译工作。

采用变频器可以使各种 T况下机泵的电耗降至最低。若流量降低,节电率则会大幅度增加.况且变频调速器的性能价格比总的呈F降趋势,其容量又在进一步大型化、高压化。所以,在石化企业全面推广变频调速器是必要的。

高层建筑的抗震效果与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在施工现场应高度重视施工中各个工序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施工环节,确保建筑的工程质量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玛丽亚娜·勒代雷.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2]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3]邹德艳.口译的记忆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4]Garnham Alan. Psycholinguistics: Central Topics[M].New York:Methuen,1985.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8-0067-02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8.029

收稿日期: 2019-08-03

作者简介: 邓霖(1979—),女,湖南邵阳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李汴红)

标签:;  ;  ;  ;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