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042-03
片段一: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发现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认识掌握知识的规律:从“观察与实验”到“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
设计理念:教师设置情景,通过物理中矢量的运算引导学生联系到向量间的加法运算,通过探索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概括。根据向量加法法则的引入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在得到向量加法法则过程中使同学们认识到掌握知识的规律:从“观察与实验”到“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
教学过程:教师:2010年2月烟台与台北实现直航,春节旅游探亲我们可以直接从烟台飞台北。而2003年时大陆和台湾还没有直航,因此春节探亲,乘飞机要先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到烟台,这两次位移之和是什么?用字母A,B,C表示三地,你能用有向线段表示刚才的过程吗?(多媒体投影展示图片)
学生:两次位移之和是从台北到烟台。(利用已学过的物理上位移的求和过程做出 )
教师:1.图中两种走法的路程相同吗?
2.向量加法与数量加法是否相同?
3.你能用刚才的过程说明如何进行向量相加吗?
学生:根据第一问的图形不断进行观察与探索,对三角形法则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对向量的加法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关于向量加法和三角形法则的叙述)
教师:教师:在物理中,位移是一个矢量,也就是数学中的向量,上面对于两个尾首不相连的向量,我们怎么定义两个向量的和呢?(画出如图两个向量 和 )
学生3:可以将向量 平移,使它的起点与向量的终点
重合,然后就和上面的一样了。
教师:能不能平移向量 呢?
学生:可以。(多媒体动态演示平移的过程)
教师:(投影板书三角形法则)总结为:“曲折不阻团圆愿,首尾相连月长圆。”有助理解。
要点:尾首相接,首尾相连。
练习一:学生根据三角形法则分别作出两向量之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三个小题,给出的两向量是共线向量,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法则作图解决疑问。)
教师:如下图:
三角形法则中,根据相等向量的概念,可以将起点平移至A点,根据平移过程提出问题:平移后得到什么图形?整个过程是否为我们提供了向量求和的其他方法?
学生:(根据提示以及物理中力学的知识),
教师:待学生思考对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了直观认识之后,教师总结出平行四边形法则的作图步骤,并帮助学生将其步骤归纳为八个字:“起点相接,对角为和”。方便记忆。
教学反思: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在创设情境和应用题背景中渗透,注意不要喧宾夺主,背离或冲淡教学内容。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学内容之中。本小节德育教育主要做以下体现:
1.创设能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情景: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选用台湾飞大陆为例创设情境,不但符合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寥寥几句不随心所欲,使学生在感受到祖国日益强盛,期盼祖国统一的同时,随问题思考位移关系,进入正题。
2.融会贯通,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在高一学习物理中的位移等知识时,已初步了解了矢量的合成,认识了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在生活中对位移与路程也有了一定的体验,这为学生学习向量知识提供了实际背景。所以能够从物理的位移的合成中去感受向量的加法的含义,总结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这样的切入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了向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又可以建立物理与数学之间的知识联系。轻松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3.问题引导,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的规律:由位移知识的迁移,总结向量相加的三角形法则;在例题中通过共线向量相加的体验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三角形法则;最后由向量平移构造平行四边形法则,结合物理上力的合成,完成向量相加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推导。学生在期间经历发现问题,观察类比,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阶段,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片段二:独立性检验思想中的“反证法”(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因素是渗透德育的关键)
本节的教学目标重点是通过对典型案例(吸烟和患肺癌有关吗?)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步骤及应用。针对如何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教学做了以下设计:
课前预习,和反证法做一个对比,设计表格,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表格(印在学案上)以对二者的基本思想作比较并加以区别。表格内容如下:
反证法思想用于独立性检验的假设检验思想
目标证明结论成立
结果只有一种情况:结论成立判断分类变量X与Y之间是否有关
结果有两种可能:有关或无关
构造
两种
情况 :结论成立
:结论的反面成立 :X与Y之间无关(独立)
:X与Y之间有关
理论
依据矛盾双方不可能同时成立
但是有且只有一个成立在一次试验中,小概率事件(观测值 大于等于临界值 )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操作
步骤1) 假设 的反面 成立
2) 推导矛盾,从而 不成立
3) 由 不成立说明 成立1)确定置信水平,找到临界值
2)提出原假设 ,并假设 成立,
3)计算统计量 的观测值
4)通过比较 与 的大小给出结论: 小则有利于 成立, 大有利于 成立
设计理念:① 由于这一节理论较多,教师在设计学案时需精心组织,并提前发放,使预习有效果。② 做好引导者。设置层层递推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索(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提高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但本节内容理论难度较大,而且涉及到很多大学数学的内容,有的理论无法留给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还得需要教师讲。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1、你有多大程度判断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2.探究: 的大小能说明了什么?3.探究: 的大小能说明什么?4.探究: 这个值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在“问题串”的指引下,学生研究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收集的数据,并自行研究课本上给出的解题过程,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然后再由教师讲解操作规程背后的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我们先假设 :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
用 表示不吸烟, 表示不患肺癌,则“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等价于“吸烟与患肺癌独立”,即假设 等价于:
上述列联表中的数字用字母代替,可得如下列联表:
表3—8 吸烟与患肺癌列联表 单位:人
不患肺癌患肺癌总计
不吸烟
吸烟
总计
则有 , ,其中 为样本容量所以在 成立的条件下应该有:
即
即
探究: 的大小能说明了什么?
越小,说明吸烟与患肺癌之间关系越弱; 越大,说明吸烟与患肺癌之间关系越强。
为了使不同样本容量的数据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构造一个随机变量
(1)
其中 为样本容量。
探究: 的大小能说明什么?
若 成立,即“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则 应该很小。根据表3—7中的数据,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 的观测值为
探究: 这个值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统计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 成立的情况下,
(2)
(2)式说明,在 成立的情况下, 的观测值超过 6. 635 的概率非常小,近似为0.01,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现在 的观测值 ,远远大于6.635,所以有理由断定 不成立,即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但这种判断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概率不会超过0.01,即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在上述过程中,实际上是借助于随机变量 的观测值 建立了一个判断 是否成立的规则:
如果 6. 635,就判断 不成立,即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否则,就判断 成立,即认为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在该规则下,把结论“ 成立”错判成“ 不成立”的概率不会超过 , 即有99%的把握认为 不成立。
教学反思: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本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注意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反证法”证明题目时,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反证法证题的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那些直接难以奏效的问题,为什么可用反证法解?是因为反证法是在假设结论不成立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这实际上是把结论的否命题当作一个新的条件使用,从而解决了问题中“条件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矛盾双方的转化。解题的过程实质是揭示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进而逐步使同学们树立普遍联系和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可见,数学教学中处处体现和闪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光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引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场。
论文作者:刘桂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向量论文; 肺癌论文; 角形论文; 法则论文; 学生论文; 加法论文; 反证法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