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消费者需求的拉动作用_拉动增长论文

充分发挥消费者需求的拉动作用_拉动增长论文

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消费需求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2)03-0002-06

一、市场经济下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市场经济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首先是消费需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指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1年译本第111页。)关于消费需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说过:“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第108页。)。生产和消费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人们通过消费,满足了需要,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如一些同志所说的:只有从扩大消费需求入手,才能真正抓住了扩大内需的“牛鼻子”。应该说,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强调:“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些都说明: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即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小康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人民的消费由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由以生存资料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主,逐步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层次和质量。当前,农村居民正进入由以满足吃、穿、用为特征转变为以住、行为特征的消费结构的升级,这就必须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这样就形成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不仅实现了扩大内需的目的,也实现了“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扩大消费需求,启动消费,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大问题。

二、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

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已发挥了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总的说,消费需求不旺。这是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经济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由低水平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必然结果。无论在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都存在深层次的原因,渗透于体制转换的过程之中。从需求方面来看,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偏低。2000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虽达到6279.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3.39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92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但大部分人的收入在平均数以下。如1999年,城镇居民家庭中,尚有5%的困难户, 全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325.7元,10%的最低收入户,全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617.8元,10%的低收入户,全年可支配收入仅为3492.27元(注:《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314~31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0年农村居民家庭中,全年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尚有2.64%,500—1000元的有11.54%,1000—1500元的有17.92%,1500—2000元还有17.92 (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8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可见城乡居民中,还有不少人收入水平很低。我国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率远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如以1978年为100,1981年为111,1986年为209.9,1991年为308.6,1996年为536.8,1999年为673.0;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如以1978年为100,1981年为317.4,1996年为418.2,1999年为473.5(注:《中国统计年鉴》(2001)第56页,第312页。)。可见,90 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大大降低,如人均纯收入:1997年为2090.1元,1998年为2162元,1999年为2210.3元,2000年为2253.4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91页。),增幅很小。

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之所以偏低,根本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偏低,而且最近20年来,不断下降。例如,“六五”时期平均为66.1%,“七五”时期平均为58.7%,“九五”时期平均为59.3%。其中1993年降至58.5%,1994年降至57.4%,以后几年一直在58%上下徘徊,直到1999年才略微提高到60.3%,2000年提升到60.8%。(注:摘自《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2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最终消费率如此之低,在国际上是罕见的。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7年,世界平均为77.2%,日本1997年为70.1%,韩国1998年为66.2%,菲律宾1998年为83.7%,加拿大1997年为78.7%,美国1997年为82.9%,法国1997年为79.3%,德国1997年为77.2%,意大利1997年为78.1%,罗马尼亚1998年为90.8%,俄罗斯1998年为78.8%,英国1997年为84.6%,澳大利亚1997年78.7%,新西兰1997年为78.6%。以不发达国家来说:1998年印度为79.1%,以色列为90.8%,越南为78.7%,尼日利亚为83.1%,阿根廷为82.6%,巴西为81.4%。(注:摘自《国际统计年鉴》(2000)第9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年出版。 )我国多年来最终消费率偏低,必然使居民消费率偏低(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我国最近20年来,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比例,变化不大),必然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上面是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分析我国近年来消费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从商品供给来看,也有不少问题。我国长期以来,由于盲目投资,产品趋同倾向颇为严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正进入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但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市场不需要的产品,仍然大量生产,大量供应,而科技含量、文化含量高的产品,还较缺乏,因而出现市场疲软,商品大量积压的情况。供过于求的商品,1998年达33.8%,2001年已上升为83%(注:转引自范剑平,深化对扩大内需方针的认识,2002—1—8《光明日报》。)。这就进一步说明:扩大投资需求,也有个正确的导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要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正如“十五”计划《纲要》强调指出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三、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

住房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住房不仅是极重要的生存资料,也是重要的享受资料、发展资料。“小康不小康,关键在住房”,城镇居民当前最迫切的需要是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这几年,住房商品化发展较快,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有较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1999年达9.8平方米,2000年已达10.3平方米。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这几年新建的商品房,绝大部分出售给个人。如199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987.9亿元,其中销售给个人2095.9亿元,占70.1%;200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3572亿元,其中销售给个人2840.3亿元,占79.5%(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59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十五”计划《纲要》提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的需求量就更大了。当前要解决住房价格高和居民实际购买力低的矛盾,除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外,还要尽可能降低房价。

在农村,家电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首先是满足家用电器的需要,但现在的满足程度还很低。2000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的拥有量:彩电(台)48.74, 电冰箱(台)12.31,洗衣机(台)28.58,照相机(架)3.12。如果农村2.3亿农户的家用电器拥有量达到现在城市居民家庭的水平,就需要彩电1.30亿台,电冰箱1.58亿台,洗衣机1.47亿台,照相机9500万架。(注: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94页及97页有关数字计算而得。)。其它一些耐用品的需求量都很大。这是一个极其广阔的消费市场。现在的问题是要引导生产企业生产出适应农村需要、功能简单、耗电量低、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家用电器,供应农村市场。

小汽车消费也将成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最近两、三年,我国轿车生产和销售量大量增加,2001年前11个月汽车产量中,轿车和微型车所占过半。轿车净增产量近10万辆,销售量净增12万辆。其中私人买车占70%以上(注:吕齐如.我国居民消费步入新周期[N],《光明日报》.2002—1—7。)。私人汽车拥有量由1990年的81.62万辆增加到2000年的625.73万辆。有人估计:2005年将达1557万辆。如以每辆售价10万元计算,当年居民汽车购买费用就达2595亿元。(注:徐连仲.我国汽车消费走势——消费的高潮即将到来[J]经济纵横2001年第10期。)随着小汽车价格的降低和一些不合理费用的减免,小汽车将更多地进入居民家庭,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消费、网络消费正在成为消费热点。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提出:“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地位”,“面向消费者,提供多方面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我国“九五”时期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我国国内市场拥有计算机已达2100万台,2000年6月底,我国拥有计算机互联网用户已达1690万户。2001年7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06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提高计算机普及率,2005年达到4 %以上。可以预计,信息消费将不断升温,将成为一个新兴的很有发展前途的消费热点。

旅游消费正在成为消费热点。我国近几年旅游消费发展很快,1999年城乡居民旅游已达7.19亿人次,总花费2831.9亿元;2000年出游总人数已达7.44亿人次,总花费3175.5亿元(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161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有人统计, 目前已有93%的城镇居民和40%的农村居民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来,在节日假日,人们大量外出旅游,盛况空前,旅游消费的发展,带动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旅游消费正在升温,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教育将成为最大的经久不息的消费热点。我国过去,由于把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福利,采取“包”和“统”的办法,因而限制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很多人文化教育水平偏低。2000年,在总人口中,文盲还占6.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5.7%,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1%,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3.6%。(注:《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36页,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出版。)最近几年,大力进行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增加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并鼓励私人、集体把文化教育作为产业来办。各级学校实行扩招,入学人数大量增加。很多家庭的支出中,教育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1999年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全国54%的城镇居民家庭有子女在校就读,平均每年家庭的教育支出为2690元,占家庭全年实际支出的15.1%(注:李红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资料2000年第11期。)。另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2000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6地对3900人进行问卷调查,54 %的家庭子女教育费占全家总收入的30%以上(注:郑蔚等.《文汇报》2000—1—15。)”这些都说明:文化教育正在成为消费热点。今后文化教育消费将不断升温,这是不言而喻的。

四、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第一,如何提高居民收入。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 ·钱纳里等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般为61%。(注:H·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我国2000 年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但当年的居民消费率仅为48.4 %(注: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1)第16页第29页有关数字计算而得。),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偏低,居民收入必然偏低了。有人提出:我国“十五”时期,第一步目标是使最终消费率提高到接近东亚国家62%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接近东亚国家的50%的较低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居民消费增长率在这五年中应当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2个百分点。(注:范剑平.鼓励消费政策可行性研究[J]经济科学2001年第2期。)这些意见是切合实际的。

提高居民收入,首先是提高职工工资。最近几年,不断增加职工工资,对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职工消费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后还需要尽可能增加职工工资,还可考虑重新设计工资方案,把过去一些福利性消费逐步转化为商品化、货币化消费纳入工资之中,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资水平。如果最近几年之内,职工工资每年提高10%,全国职工就可增加收入将近2000亿元。如果以75%作为消费,就会使市场增加1500亿元的消费需求。加上城镇其他居民的收入的增加,以及我国加入WTO 后外贸企业的进入,还会增加我国劳动力的就业,估计这些方面也会每年增加收入500亿元左右。这样每年就会扩大消费需求2000亿元。

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这就要加速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加速发展畜牧、水产业以及当地资源丰富的有特色的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大搞农产品加工增值;要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建设、公路建设等,政府也可增加这方面的投入,这不仅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重要的条件,而且直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投资,有40%左右转化为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收入如果一年能提高10%,就将近2000亿元,如以75%作为消费,也就增加1500亿元的消费需求,对扩大消费市场的作用很大。

第二,要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谈到信贷制度时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按它现在的规模,没有信用制度……显然不能存在”。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消费信贷的作用:“信用制度只有在不仅加速生产、而且加速消费的情况下,才会使周转发生变化。”(注:《资本论》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7页、第210页。)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越大,消费信贷的作用也越大。通过消费信贷,使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不仅可以调节消费品供求总量,而且还可以调节供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不仅可以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而且可以扩大劳动力就业。很多发达国家,信贷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重很大,有的甚至达70%以上。通过消费信贷满足了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问题较多。一是信贷品种比较单一,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费信贷还不普遍。小额贷款、信用卡等形式还不普遍。二是有些规定还不合理。贷款门槛太高,如汽车贷款,要求申请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医疗贷款要求贷款人或担保人月薪不低于1000元。实际上限制大多数人参加消费信贷。有的贷款偿还期短,使有些人感到压力很大。三是手续麻烦,由于还没有建立资信评估和信贷但保制度,贷款手续很麻烦。四是我国目前消费信贷在银行贷款总额中比重还很小,与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信贷总额的20%—30%相比,差距还很大。

当前发展消费信贷,需要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品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消费信贷的空间。金融机构应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资金来源,增加信贷品种,包括住、行、用以及旅游、文化教育和新的信息消费,都可以进行贷款。特别是针对消费倾向大的中、低收入家庭,可以搞小额贷款,如千元级的消费品贷款。也可多推行信用卡借贷消费。要逐步建立、完善消费信贷的法规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制度等。还要建立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制定《消费信贷法》,使消费信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有利于鼓励、引导消费。

第三,要增加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消费品,特别是新产品。要加强市场调查,深入了解市场的供求情况,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除了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外,还要加速发展新产业,包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和信息服务发展了,就大大有利于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避免无效供给,就能活跃消费市场,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还要加速发展文化教育,加速产业化的进程。除政府增加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外,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对文化教育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加大打假的力度,净化市场,使人们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总之,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就能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高劳务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使消费层次、消费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标签:;  ;  ;  ;  

充分发挥消费者需求的拉动作用_拉动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