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_股票论文

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_股票论文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资本市场出现了证券化的趋势,证券融资己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0%。我国引进外资也更多地采用了证券化的形式,拓宽了国际融资渠道。

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而国内资本短缺,储蓄不能满足投资需求又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中难以逾越的“瓶颈”,因此必须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筹措大量的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供给的缺口。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融资出现了证券化趋势,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证券融资已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0%,而国际银行信贷所占份额则由80年代前半期的60%降至20%左右,虽然到了90年代国际银团贷款所占份额有所回升,但融资证券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资本市场的这一发展趋势促使我国引进外资将更多地采用证券融资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在国际证券市场融通资金的尝试,通过发行国际债券、B股、H股、N股、ADR,间接到海外上市,引进海外中国基金等几种方式,拓宽了国际融资渠道,改变了以前主要依靠国际信贷引进外资的局面,并有助于我国引进现代企业机制与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资信度,并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对外发行债券

中国于1982年首次在日本发行外国债券,到1992年底,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在海外发行了49次国际债券,共筹资67.23亿美元。1993年以前,中国从国际债券市场筹资完全由所谓的“十个窗口”承担,这十个窗口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组成,受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严格管制,充当中介人,利用政府担保的优势从国外借款,然后转贷给国内借款人。从1992年起中国加速了从国际债券市场融资的进程,呈现出发行市场化和发债主体多元化、债券品种多样化、发行货币多样化等特点,由原先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场发债转为多元化投资,同时进入伦敦、东京、香港及新加坡等几个主要的债券市场,1992年发行债券16.6亿美元;发行主体采取以政府为主体和以企业为主体相结合,国内注册与国外注册的中国企业国际债券融资并举。1993年发行近30亿美元国际债券,当年11月上海中纺机在瑞士资本市场发行了3500万瑞士法郎的可转换债券,首开国企在海外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先河,1995年6月深圳南玻在瑞士成功地发行了45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在香港注册的中资上市公司和海外发展、粤海投资、越秀投资、中旅国际、华润创业等国内控股的合资企业,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筹资数亿美元投资于香港和内地企业。1996年12月镇海炼化在伦敦发行了2亿美元的可转换债券,重庆庆铃汽车也被批准发行1亿美元的海外可转换债券,这些探索也为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可转换债券试点积累了经验。

中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把利用外资的重点放在对外债券融资上而不是对外银行融资,这是因为债券利率低、期限长,更适合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政府和企业通过发行国际债券筹集资金来投放到国内重点、骨干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项目上,如港口建设、电讯设备安装、基础原材料工业技术改造等,对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股份制公司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以发行股票的方式引进外资。

发行B股

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交易市场是从1990年底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后产生的,至今不过七年的历史,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之初即开始了它漫长的国际化进程,发行B股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接轨的先锋。1991年11月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为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发行第一只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并于1992年2月2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后沪深证交所先后建立了相对独立的B股市场。

B股的发行,既加速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也为我国上市公司开辟了筹集资金的新渠道。截止到1997年3月底在上海证交所和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的B股共有87只,共募集资金约3多亿美元,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技术改造。而且一些国内证券机构在承销B股的过程中,向外国同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证券业培养了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业规范发展,B股市场的产生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新途径;使境外国际基金、法人、个人都可直接涉足中国证券市场,这是中国首次以股票的形式吸引外商投资的一种新的尝试,是继中国债券走向国际证券市场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又一大步骤。

从B股二级市场走势的轨迹来看,B股市场指数从1992年的100点起步,1993年涨幅最高时高达75—100%,但进入1994年以后大幅下跌,全年跌幅将近40%,1995年B股市场承接上年下跌9惯性,连续阴跌,同样面值的A股和B股价格相差一倍以上,许多B股的市价跌破发行价甚至其净资产值,到1996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涨一倍多,美国道·琼斯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也急剧上涨,但B股市场仍低迷不振,约有20只B股的市盈率低于10倍,却仍和A股“同股同利”,部分国内投资者意识到这一市场的投资价值,1996年4月以后开始涉足B股市场造成B股指数猛涨,由于6月以后管理部门清理B股帐户,略有回调。11月中旬又开始暴涨,到12月《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前短短一个月深证B股指数由80多点上升至180多点,而在半个月之后又下探至115点,同一时间,上证B股也由50点上涨到80点,又落回60点左右。

1997年B股市场走势平稳,深证B股指数在130、140点上下波动,上证B股指数从年初的60多点慢慢爬升至4月初的70多点,4月中旬以后,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B股市场的大起大落是这一市场不成熟的表现,表明这一市场存在严重的过度投机,虽然1996年的升浪使许多持有B股帐户的海外投资者获利甚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对这一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进一步的担忧。

目前影响B股市场发展前景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政策因素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对B股市场的未来发展给予明确的定位,在B股发展的战略上一直不太明确和明朗。这表现在有关B股的法规政策在某些方面欠缺长远性和连续性,往往只是针对某一时间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有关B股和A股,或者B股和H股合并的讨论一直此起彼伏,没有最终的定论。

2、相对于A股市场,B股市场的交易品种少,活跃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差。目前A股已有570多只,流通市值已达3630.78亿元,而B股市场的流通市值仅及前者的1/10,可选择的交易品种也较少,而且绝大多数B股采取私募形式,股份集中在少数机构投资者手中,个人散户持股较少,导致二级市场交投清淡,流通性差,市场容易被操纵。B股发行企业透明度低以及中外会计制度的差异,使大部分海外投资者对B股上市公司不够了解。

3、B股企业的选拔不够严格

1995年确定的跨年度使用的10亿美元B股发行额度中,分别由上海和深圳证管办分配了1亿美元的额度,虽然最后剩余的额度分配和企业选拔权由国务院证券委收回,也造成一部分B股上市公司素质不高。虽然也不乏优秀的B股上市公司,但相对于H股企业总体而言,B股企业规模较小,业绩欠佳。国外投资者偏爱大中型企业,认为股本规模在3000万股以下的B股企业投资风险较大,且国内外产业政策观念存在重大分歧,国内企业喜欢建立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综合性企业,而国外投资者则强调企业应主业鲜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模大、有发展潜力、经营管理素质较好的企业,同时兼顾海外投资的需要。

4、发展前景

B股市场1994、1995年的长期低迷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政策方面看,对B股市场的管理已形成一套独立的法规。1996年1月9日《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发布,其后又发布了《实施细则》,规定了发行B股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发行B股的申报程序和应提交的文件,使B股市场有了全国统一的法规,并于12月1日起实施《境内及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从事外资股业务资格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从事B股等的承销和交易的证券经营机构的资格要求,进一步规范了B股市场。8月《国家证券委员会关于1996年全国证券期货工作安排意见》中提出要扩大B股市场的试点,打消了一些国外券商和投资者对于B股市场前景的顾虑。在交易所方面,深圳调低了B股交易手续费,上海也调低了B股开户费,进一步活跃了B股市场。1996年底证券委公布了33家B股预选企业名单,并就B股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发表新闻讲话,表明了政府方面的积极态度。这33家预选企业涉及到电力开发、交通运输、电子通讯、冶金、机械、化工、农业、纺织、建材、轻工、医药等11个行业,体现了向基础产业和重点企业倾斜的政策。由于对B股上市的要求相对H股的标准较低,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将会推出更多满足条件的B股上市公司筹集外资。

作为国家股票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B股上市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与A股完全相同,所享受的权益也和A股一致,因此,A、B股的差价就不可能长期保持一倍甚至几倍。从A股市场来看,虽然短期之内会有调整,但近几年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好的,由此对B股的牵引是长期的。

中国经济近二十年来表现出高成长性,经济增长率高于周边国家的水平,中国的股市必然蕴藏着潜力和机会,海外券商和基金都希望能充分参与这一新兴市场,分享其发展的利润,因此B股市场是有海外资金支持的,而且在B股长期低迷时期,大部分股票的股价大幅度低于其实际价值,如果能发现这些股票并进行果断投资,也确实能给海外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

由于B股的投资者受香港股市的影响较大,今年香港回归对B股市场将有较大刺激作用。香港回归后,如果允许境内券商将交易终端与香港联交所联通,可以降低费用,简化交易程序,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港人投资B股操作将更为方便,而且有利于B股的推广与宣传,看好中国发展前景的国际基金、机构也会不失时机地投资业绩良好、成长性高、市盈率低的B股。并可策划深圳B股到香港联交所作第二上市,这可借鉴深招港B股到新加坡第二上市的成功经验,这样B股上市公司将更规范地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投资者的要求运作。

1996年12月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了1000亿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充足的外汇储备,将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这无疑有利于B股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于B股市场会在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后马上与A股市场合并的说法,笔者认为是不确切的。因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只是A、B股市场合并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且B股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需要也不可能与A股合并,B股本身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海外投资者对B股市场最大的顾虑是其流通性不够及对投资者保障不够,而不是合并的问题。在A、B股共存的情况下也有助于国内的券商、机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逐步了解海外证券市场的运作,更易于长远地与国际接轨。由于中国目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且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在近几年内无法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应付国际资本的冲击,所以国内证券市场不可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是间接地小规模地开放。

现在A、B股市场分开单独存在,有着各自不同的法规和投资者群体,在法律上和其他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B股市场对非国内居民开放,具有离岸金融市场的性质,而离岸金融市场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因此,政府应对B股市场给予明确定位,B股市场不应只是一种过渡形式,而应是吸引外国股权资本的母市场。站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建设的战略高度来看,只有完善B股市场,才能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国际资本,由此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中国整体经济稳健发展。

综合上述几点来看,中国B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企海外直接上市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会同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选择了上海石化等九家国企首批到海外上市。1993年6月19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联交所、上海和深圳证交所在北京签署了《中港证券监管合作备忘录》,1993年夏,第一批国企在香港上市,无一例外地接受了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追捧,第一只上市的H股青岛啤酒更是取得了超额认购逾100倍的辉煌成绩,拉开了国企海外上市的序幕,跨出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关键性一步。

1994年初证券委又确定了镇海炼化等22家企业为第二批海外上市预选企业,1994年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和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签署了《中美证券市场合作监管备忘录》,其后山东华能等2家公司在美国发行ADR直接上市,募集资金6.7亿美元。8月《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几点规定》和《到境外上市公司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等法规的公布使国企境外上市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5年证券委又确定了北大方正等7家企业为第三批海外上市预选企业,1996年中国证监会先后与澳大利亚证交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及英国财政部、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签署了《证券监管备忘录》,1997年3月中国证监会又与日本大藏省在东京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目前前三批预选企业中已到境外上市共有29家,其中22家企业单独在香港发行上市H股,2家单独在纽约上市N股,4家同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1家在香港和伦敦同时上市,共筹集资金59亿多美元。

1996年底国务院证券委完成了第四批海外上市预选企业的选拔工作,这批企业共38家,数量明显多于前三批。在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上都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本着“成熟一家,推出一家”的原则,国企海外上市将积极稳妥地开展。

境外上市可使国企较容易地筹集到外资,使公司总市值增大;还能提高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使其业务发展趋向国际化;一旦在海外发行超过总股本25%的股票,可使企业转为中外合资公司,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可为企业节约一大笔资金,且因股票持有者较分散,在决策方面又较传统的中外合资公司自由;且海外发行及上市过程还意味着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司要进行一次严谨的自我评估,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

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股票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在众多的国际性证券交易所中选择适合国情和自身条件的上市地点,是保证海外上市成功的先决条件。随着国企到海外上市可选择的地点进一步增加,企业如何选择上市地点成为海外上市操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企业应慎重考虑诸如上市条件、股市交投量及市盈率、投资者结构、外汇管制及法律条件、当地金融界对中国企业的熟悉程度和潜在业务开发能力等因素。诸如上市条件苛刻,中国企业就必须耗费更多的人、财、物力进入市场,使筹资成本升高;假如上市地点的证券机构对中国企业不熟悉,则上市申请需花费很多时间,延误最佳时机。

九七回归后,香港股市将成为中国自己的股票市场。但按照《基本法》确立的原则,内地与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政制关系下实现“一国两制,两种货币制度、两个金融监管当局”的金融政策,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都将保持现有的独立关系。中国仍将保持“两会三所”的证券市场格局。

由于香港以前的股市结构中有70%的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房地产生产、工业股所占比例很小,重工业股几乎是空白。股市的稳定性较差,且香港本地目前可上市的公司也越来越缺乏,因此素质优良、发展潜力大的H股的加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会极大地改善香港股市,活跃港股,增强香港股市对外资的吸引力,从而巩固其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也导致香港股市未来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H股的上市。同时,香港的投资银行、会计师、律师在为发行H股提供的包销、信息咨询和经纪业务等业务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了与内地企业的联系,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香港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因此,“九五”期间国企海外上市仍以香港为主,同时在美国、伦敦、东京、新加坡等股票市场也将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为今后大规模铺开积累经验。而香港要发展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仅依靠内地公司来上市是不够的,应吸引更多的国外大公司来此上市,并发展更多的国际化的证券新品种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外市场主体的参与,才能真正繁荣和发展香港股市,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中国企业海外间接上市筹资

中国企业如以发行B股或H股等常规方式实现海外股票融资,必须提请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这一过程极为严格。首先,企业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行业是优先考虑的行业,商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基本不考虑。其次,企业的资产及预期发行量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且要符合“盘大绩优”的要求。最后,符合选择标准的企业还须由各省市或国务院主管部委推荐上报,由证券委等四家部委从中确定出初选企业名单,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批准。中国企业要在海外的证券交易所获得一级上市地位,目前还只限于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交所、伦敦证交所等与中国证监会签定了监管备忘录的国家的证交所,当前获得主管部门批准有资格的公司还为数不多,如此,许多企业只好寻找其他非常规形式自谋出路。除能否被批准外,批准速度及批准后的上市速度问题也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遇到的一大难题。现状表明,即使企业获得审批,也难以适时到位完成上市。上市速度的延迟,不但影响企业本身的筹资计划,而且也较难向国际投资者推销,因而有些公司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在海外间接上市融资。所谓“借壳”,有两种作法:一种是买“壳”,另一种是造“壳”。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避开股市所在地法律和规定对外来公司的严格苛刻的条件和限制,又可化解因不同会计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差异而带来的诸多不便。

1.买壳上市

所谓买“壳”上市即通过购买一家已上市的中小型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借以取得上市地位,进而注入大量资金,不断扩大公司规模,重整公司业务,创立新的公司形象。国内企业通过买“壳”在香港股市筹资的案例比较常见,例如:

1992年10月首都钢铁公司斥资2000余万美元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公司,取得其51%的股权,更名为首长国际公司,首钢借此取得在港的上市地位。由于买“壳”上市可以避免一系列严格的上市规则和繁杂的上市程度,节省大量时间,因而是在国内会计、审计、法律等制度与国际惯例不衔接的情况下,内地企业海外上市的一条捷径。但出于维护中国概念股的形象和对企业以非常规渠道赴海外上市严格控制的目的,1994年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给香港证监会《关于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审批程序的函》中明确指出:境内企业到海外上市必须经证券委批准,否则一律不准买壳上市。而且即使能绕过这一规定,股市中可供选择的壳公司也越来越缺乏。因此,一些企业开始造“壳”上市。

2.造壳上市

所谓造“壳”上市,即中国企业在海外证券交易所所在地或允许的国家,独资或合资重新注册一家中资公司的控股公司,中国企业进而以该控股公司的名义申请上市。造壳上市作为内地合资企业海外上市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通过海外投资,将内地合资企业经过重组与包装后到海外免税区按国际惯例迂回注册成立单一职能的控股公司,并对内地合资企业控股。这样内地合资企业及其前身国有企业的历史和连续盈利的业绩就成为该控股公司海外上市的基本条件以到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这可在国内目前会计、审计和法律制度尚未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情况下,获得海外证券市场的法律认可,从而实现引进外资的目的。

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在百慕大群岛注册成立的公司。1991年初,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下属的香港华晨集团有限公司与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金杯集团)合资建立了沈阳金杯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收购方式完成对该公司51%的控股,金杯集团拥有该公司49%的股权,并拥有华晨金杯控股有限公司21.5%的股权。1992年10月9日,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上市,所筹资金全部用于金杯集团。

1993年5月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各外资方以10∶1缩股合组中国玉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外资控股方,注册地在百慕大。1994年光大国投标购玉柴法人股,后把该等法人股转为外资股,由其在英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持有,该子公司与丰隆亚洲有限公司各自投资玉柴的股份合组柴油机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玉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玉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12月15日在国际上募集股份,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从上述两例中,可以看出造“壳”上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和资金投入构造出一个为海外市场接受的控股公司,同时可以善意购并国内企业,进行资产经营。

海外中国投资基金

海外中国基金是指在海外募集设立,专门投资于中国或中国相关地区的投资基金。最早推出的中国概念基金是1989年5月“香港新鸿基中华基金”。1990年11月法国东方汇理亚洲投资公司创立“上海基金”。1991年5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与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所属公司共同设立了“中国置业基金”,于1992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992年3月香港景泰投资管理公司推出“景泰深圳及中国基金”,4月上旬,摩根建富资产管理公司筹组了一家专门投资于中国B股的基金投资公司。9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英国本森银行联合发起设立“中国投资发展基金”,并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1993年6月,9家中方金融机构与美国波士顿太平洋技术投资基金在上海建立“上海太平洋技术投资基金”,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基金。11月航空航天部与香港天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设立“中国航空基金”。1994年3月,美国太平洋联合集团联同两家美国金融机构组成亚洲战略投资公司,直接投资于中国迅速发展的汽车零配件工业。

毫无疑问,海外中国基金正在迅速成为一种国际融资方式,这一阶段海外中国基金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初始境外中国投资基金试图通过投资中国上市企业来分享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资股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但中国证券市场尚未发展成熟,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A股市场尚不允许外资进入,而B股、H股发行量有限,可选择的投资目标和数量也有限,再加上国内股票市场投机性过高,投资风险太大。所以,最近成立的海外中国投资基金多直接投资于国内未上市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多采取封闭的公司型,以资本长期增值为目标。

2.基金的设立多采取中外合作的方式,中方一般通过地方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利用中方在项目选择中的优势,引导外方的资金投向。

3.筹集资金量增大,多为上亿元,因此一旦决定投资,资金到位迅速。

4.多数基金具有综合筹资功能,可以为一个地区或某一行业的多个企业,甚至一组建设项目统一筹资,因而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从已有的海外投资基金运作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投资项目的选择普遍面临困难,难以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其次,目前所设的中外合作基金和正在筹备的已有相当数量,而国家对此尚无明确政策监管。《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和《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管理办法》迟迟不能出台,也说明管理层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分歧。政府主管部门对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外合作直接投资基金的设立加强宏观上的监管并对资金的投向进行积极的引导。加强对中方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国际投资和基金管理业务,以便选择到投资项目,更多地参与对基金的直接管理和决策。基金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利用外资促进国有企业的重组。

可以相信,通过海外中国基金实现对外融资将成为长期有效的利用国际资本的方式,必将会促进我国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的现代化。海外中国基金作为B股和H股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其发展最终必将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如果说企业、政府所面临的融资压力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内在动力,那么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将中国是否开放金融服务业与人权联系起来,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外部压力。“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是“九五”期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本方针,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外资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可以预计,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直接融资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逐步增大,国内证券机构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技术(包括国际互联网络)在证券业务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证券市场日渐成熟和规范,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在今后几年内证券市场国际化将有重大进展。

一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标志着该国开始建立起高度开放性经济体制,表明一国国民经济在更高层次上与世界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了。这只能是在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和资本效率至少与国外相均衡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目前国内证券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这一进程。如:中国证券法规不完善,国内外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国内市场不够规范;国内证券机构国际化水平低,国外分支机构少,没能形成一个发达的国际分销网络;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并掌握现代投资技术的人才等。当然,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反过来也会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内证券业的素质和效率,从而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应变能力。

国际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机会,中国在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国际证券市场筹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进融资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以及如何利用金融工具组合投资进行风险管理,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以上只是粗线条的剖析,在具体操作中还要视环境而定。

标签:;  ;  ;  ;  ;  ;  ;  ;  ;  ;  ;  

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