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角下的社会分层_社会分层论文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社会分层_社会分层论文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社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消费文化具有三种基本的视角。第一种为物质消费文化的视角:人们消费追求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和享受,消费文化的功能体现为使用价值;第二种为精神消费文化的视角:人们消费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精神需要,涉及到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梦想,以及消费引起的愉悦感,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精神价值;第三种为社会关系消费文化的视角:人们使用和消费商品是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差别,以构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消费文化的意义引申出身份价值。按照费瑟斯通的看法,第三种视角“是一种更为严格的社会学观点”[1](P18)。格罗瑙指出,在一个传统的社会联系和阶级限制正在削弱的世界里,人们为了展现自己的社会身份,为了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而进行的商品消费行为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2](P6)。因此,消费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意义在于生产和再生产出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一种理论视角来分析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作为社会分层的消费文化符号

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3](P239)。韦伯确立了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财富(经济地位)、声望(社会地位)和权力(政治地位)。问题在于,上述各种地位怎样体现出来?或者说,人们怎么确定自己的地位以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呢?波普诺认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地位符号”[3](P243)。符号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文化的意义,文化就是各种符号的凝聚。霍尔指出:“在社会学家中,用特定意义和‘符号表达’的术语来定义文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增长。”[4](p26)文化作为符号,它可以用来确定和区分人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凸现出社会分层来。社会分层是人们社会地位分化和结构化的结果。社会地位又具体通过社会角色表现出来。在社会角色形成的过程中,社会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帕森斯认为,“文化系统”通过提供有意义的符号(特别是塑造社会角色的价值和规范),定义了一个社会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或制度化体系。更进一步看,文化规定了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社会角色,就直接或间接地规定了他(他们)处在哪一个阶层。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扮演的角色,就必须了解决定这种社会地位及角色的文化系统。反过来,一定的文化能够为一定的群体结构划定一个模式化的基础,这就是社会分层的文化基础。

消费文化显然也是一种“地位符号”或“社会分层符号”[4](190)。从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消费文化定义为人们用来展示和确定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的各种符号,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方式等。消费文化不仅包括具体的文化符号,如食物、衣饰、书籍、音乐等直接的消费对象,而且也包括像场域、礼仪、规则、伦理、媒体及其他作为消费社会建构的符号的设置。消费文化能加强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准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消费文化强化了相关社会角色所预期的行为方式,对人们如何定义自己以及选择相应的社会阶层产生很大影响。

现代消费社会一个新的特点是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即从重视对物消费的功用性逐渐转到重视物消费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如果消费还仅仅停留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那么,消费体现的还只是人与物的关系,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人人都是一样的,它体现不出人与人的社会差异;而商品的符号价值则张扬了超出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社会意义,反映了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符号价值表达的是财富、声望、权利等。现代消费越来越趋向于符号消费,这加剧了阶层分化的趋向。“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5](P85),现代人的消费需求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制造在商家甚至在生产厂家那里就开始了。其精到之处在于,制造欲望不是改变消费者的肉体结构(这难以做到),而是改变消费者的心理结构于消费文化里。生产厂家和商家不只供给物品,而且制造物品的“价值”,致使消费者注重在人与人的差异中消费,乐意在一个社会等级中消费。“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这是需求和生存的生理层次)被符号社会学系统(消费的本来层次)取代”,“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5](P71)因此,人们消费的不是被消费对象的物质性,而是它的社会意义。被消费的东西,与其说是物品,不如说是社会关系本身,它成为一个人在消费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志。费瑟斯通指出:“消费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结构途径。其中的核心便是,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方式去消费商品。”[1](P18)资本主义经济不但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强调产品的使用价值到强调交换价值这一历史性转变,而且进一步创造出标志着后工业社会根本特征的“符号价值”这种崭新的消费文化,这反映了西方消费文化由禁欲主义一享乐主义一地位追求的变化发展趋势。禁欲主义是纯理性化的,把消费限制在生产所需要的要求内和必需品的满足上;享乐主义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是感性化的;消费发展到对地位追求为主,呈现出理性化的特点,社会地位的消费被定义为消费被约束在追求差异和满足社会身份的需要。通过消费文化力,再生产出社会关系和身份文化,社会的层级就在消费文化的符号价值中被建立起来。由于社会本身正逐步由劳动本位转向享受本位进而发展到地位本位,因而消费文化将日益成为人际差别乃至社会分层的基础。

消费文化作为分析社会分层的地位符号,首先在于,消费文化是多元化的,正如不存在帕森斯所认为的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统一文化”一样,也不存在一种共同分享、协调一致的消费文化,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消费文化分野。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分层的过程。其次,消费文化可视为一种“吉登斯式”的社会制度。吉登斯认为社会制度兼有无形之“规则”和有形之“资源”的意义[6](P85-867)。消费的文化化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消费的规则和资源,并把它们在时空中层层积淀下来,从而成为一种“地位符号”。因此,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消费规则和资源。某个群体所具有的消费文化被视为能够增强或巩固一个特定的精英阶层或阶级的地位、排除那些异在的群体的规则和资源。最后,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愈来愈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控制。在传统社会,消费文化的理性化功能主要在于它能生产和再生产出一定的生产力,受到来自生产本身限制的控制;而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功能已转化成为生产和再生产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限定。因为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在现代消费条件下已经具备,消费水平已能满足再生产出劳动力的要求。这时,人们消费的经济意义隐退,文化社会意义突出。因此,人们的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一种更紧密的互动关系,使得消费领域成为一个富有社会结构的领域。

二、影响社会分层的消费文化机制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建立社会关系的符号系统,在社会分层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消费文化业已成为财富、声望和权力显示的重要甄别指数。原因之一,财富在传统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占有而不是消费,而在现代,财富在经济市场中实际上表现为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即通过消费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你属于哪个阶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消费了什么东西,消费了哪个阶层的东西。当通过消费能力来显示一个人的财富并显示出自身的社会价值时,消费文化就具有了社会分层意义。原因之二,职业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工业社会中,身份与生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身份源于职业或专业。在后工业社会中,随着休闲时间和休闲活动的大量增加,经济与政治机构的价值与文化的价值有了脱节。结果,身份越来越建立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基础上”[7](P38)。例如,同一住宅中住着不同职业的群体,却体现了差不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这里,不是职业而是住宅消费层次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原因之三,权力不仅指人们在政治组织中的地位,而且还指由一种被凡勃伦所命名为“金钱权力”所带来的消费权力。弗兰克·莫特指出,自从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以后,社会学研究的一大进步就是把消费作为现代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领域里的权力关系不只是其他领域里的权力关系的反映,他们是消费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该领域里知识、策略、合作和社会运动,抵抗以及不同形式的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8](P14-15)。

消费文化影响社会分层的机制,主要表现为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的作用。

生产消费文化是指凝结在产品中的关于消费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审美情趣、风俗习惯,以及反映在产品上的文化范畴和文化倾向。生产消费文化对社会分层的作用是以产品为载体的。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在产品关系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消费的是物,体现的则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从西美尔、埃利亚斯到凡勃伦和布迪厄,这些社会学家在探讨消费文化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时,也是从商品首先是作为地位象征来分配的这一假定开始的。产品作为人化之物,凝结着一定的文化因素,“物质产品只有在被赋予某种意义时才能成为文化的一个方面”[4](P335)。按照“文化构成社会”的观点,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文化范畴构成的,例如阶级、地位、性别、年龄、职业等文化范畴就展示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群体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通过生产活动就能转化为人们消费的文化特征。商品的生产和制造是一个将社会各种文化范畴对象化的过程,被精心设计的商品不仅会反映消费对象的某些文化特征(如服装具有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等区别),而且生产者还在商品中凝聚特有的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等文化准则(如女装代表典雅,男装代表雄威)。因此,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时,也生产了一种消费文化,同时也生产了某类社会身份。“产品的符号资本为产品本身添加了地位价值。”[4](P240)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与不同的社会阶层联系在一起,消费物品区分划分了身份地位的层理。这样,社会生产通过赋予商品以文化内涵不仅培养和选择了它所需要的消费主体,更重要的是再生产出社会关系和身份文化。商品生产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市场划分起到了社会分层的作用。“市场不仅是一个中性的过程”[9](P232)。市场不仅提供了身份选择的机会,而且市场交换的目的与结果反映了与社会地位相关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消费产品及风格与社会地位的联系反过来加强了商品的密集度和多样化,支持了生产市场。

媒体消费文化是指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传播的有关消费的文化信息和意义以及反映在商品广告中的文化倾向。它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来影响社会分层的。首先,任何媒体都要选择对象,进行媒体的市场细分,细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层定位的过程。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所面临的匿名权威便是由媒体所导致的从众压力,它使群体内成员尽量保持与其他成员一致的消费行为,从而使得自我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其次,媒体消费文化制造出一种地位竞争和竞相消费的体制。这种体制通过提供选择来操纵选择,但选择的趋向是向上的。传媒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消费可以创造快乐、声望和权力。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分层消费现象由此产生。最后,媒体创造虚假消费需要的功能使得一部分人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膨胀起来,消费也就呈现出社会层次性。在现代,商品的消费过程实际上变成了灌输与操纵的过程。担当重要角色的则是媒体,它不断地模糊消费者需要和欲求之间的界限,鼓励人们尽量去“欲求”他们实际需要之外的东西。但这种消费几乎成了一个符号化、形式化的空壳,它忽略了生活的真实性和感受的真实性,人在虚假消费,真实的自我不在场,被身份的幻觉所取代。身份的假象与消费的虚假合而为一,致使现代的社会分层维度变得模糊和复杂,出现“过度分层”现象。由于媒体消费文化为身份所设定的消费符号日新月异、不断膨胀,这样不断促使新的社会分阶层诞生和跃进。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作为影响社会分层的两个重要社会机制,两者之间有着一致性:都受到同一社会主流消费文化的支配。通过在生产、传播与消费之间建立一种组织化的联系,从而导致一定社会特有的消费秩序,社会分层就在这种消费秩序中不断地建立和重新调整。

三、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

炫耀性。即通过“引人注目”的消费来表现地位身份。按照凡勃伦的看法,有闲阶级的一个标志就是不事生产而从事消费,他们认为劳动是有损尊严的事;其次,人们争取提高消费水准的动机在于满足竞赛心理和“歧视性对比”的要求。在消费符号层面上,存在着富裕符号与贫困符号的对立。“衣贱人也贱”[10](P123)。这样,在凡勃伦时代,穿白衣服表明一个人不接近灰尘而有闲,而衣服黝黑则是必须出外劳动的标志;穿高跟鞋与穿平底鞋的女子也有了区别;风姿绰约的拽地长裙只能出现在高雅的消费场所。有闲阶级高消费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如说是为了达到一种与自身等级相适应的消费标准,因此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炫耀消费加重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有闲阶级的出现是消费分化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的开始。

类别性。即人们的消费都是根据某种等级进行划分并向某些范例会聚。迪尔凯姆社会结构的文化学表明,类别性的文化系统先在于个体。因此,“某个人的生活水准应当是怎样的,这一点大部分决定于他所隶属的那个社会或那个阶级所公认的消费水准”[10](P82)。一个阶级的消费水准会衍化为一种消费文化模式,不遵守这个模式就要受到轻视和排斥。不同阶层的群体具有不同的消费文化品味。布迪厄区分出三种品味圈:合法品味、中产阶级品味和大众品味[11](P209)。布迪厄宣称,社会合法的品味总是统治阶级的品味。但在他看来,这种合法品味并不代表真正的高雅品味。实际上,真正的高雅品味是不存在的。合法的品味总是装扮成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公正的品味,而在现实中,这只不过是特定阶级即统治阶级的品味而已。

区隔性。即通过构筑消费差异来维护阶层的区别边界。“上层阶级的人们发展出排他性的消费模式用来表达和巩固本阶级成员的地位。”[4](P23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意识地生产一些带有文化标识且能被认为是代表社会上层生活方式的产品。例如,一切奢侈品和生活上的享受用品是属于有闲阶级的,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就是“与必需品拉开距离”[4](P184)。处在上层社会的人们,过着一种过于精致化的生活,以防止下层人在短时期内进行模仿,从而使自身社会身份的优越性长期保持在一种稳定状态。“一旦‘精炼’的品味为社会的下层梯队所接受,统治阶级必须对新的地位差异标志进行经济和文化投资。”[2](P42)米尔斯在他的《权力精英》一书中指出,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中“地位恐慌”广为流行,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择居住地、追求享受,目的是获得更可以排斥下层的地位符号[3](P244)。消费文化区隔在社会阶层边界的维系中是一种排斥性的力量。

品位性。即社会分层是建立在消费文化资本的基础上。在现代,一种与高雅身份相适应的消费品位不仅取决于经济资本,而且愈来愈取决于文化资本。因此,消费文化成为人们向上阶层升级的增殖力。在工业社会中,商品的流动和变化非常迅速,而且商品愈来愈高档化、复杂化,消费者的知识、品位、情调等文化资本日显重要。在维持社会地位的要求下,人们会通过学习消费文化来适应消费社会。然而,这种特殊化的学习并不是平等地对任何人开放的,它为社会精英群体提供了一种独占高雅文化并把其他人从其社会生活中排斥出去的途径。金钱消费和品位消费是两回事,前者只能炫耀出消费的数量,而后者则以消费的质量取胜。这恰如一位暴发户与一位有着良好教养的贵族的区别。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文化的分层愈来愈体现在消费的质量上。这是因为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愈来愈广泛,单纯以数量来区分变得困难,这样消费的质量档次便成为显示社会地位的指标。但消费品位的提升需要消费文化资本。由于特定的消费对象被符码化,因而只有那些可以解读这符码的人才能获得这些文化实践。布迪厄认为:消费文化的高雅和低级的区分,是一种阶级现象。它们通过提供成员资格的符号标记,使阶级成员实现阶级再生产。因此,艺术与文化消费一般完成了使社会差异合法化的功能[7](P36)。

冲突性。即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充满冲突。从功能论的角度看,消费文化作为区分社会阶层的地位符号,它通过一定的产品来奖赏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消费是劳动所得,并非一种人生条件或人权。因此,消费差别所导致的社会分层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与功能论的观点不同,冲突论认为,消费的差别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在等级社会中,消费是一种资源占有与资源分配的体现和结果。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人,在消费中也必然占优先地位。资源占有处于劣势的阶层丧失了以某种意义进行生产和贡献社会的权利,因而也就被剥夺了与创造产品的联系。社会的消费场中也存在着“零和博弈”现象,即一个人所获,恰好是另一个人所失。在社会总产品确定的情况下,消费品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分配只能是不平等的,这表现为精英消费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区别。前者强调消费的独特性和高雅性,“精品店”是他们的专店,尽管它向所有的消费者开放。穷人则往往被曝光在最廉价的下层商业文化层面,而在这样远离主流文化的消费空间里,穷人的消费文化很有可能被视为“越轨”[4](P198)。鲍曼认为,后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阶层化的社会,“消费者社会的‘上层’与‘下层’的划分范畴是消费者,‘流动程度’,即选择何处去的自由度”[12](P83)。全球化的影响,出现了一类“拥有全球流动权”的消费者,他们可以周游世界,天堑变通途;而对穷人而言,被“束缚一地”,真实空间被封闭。可见,消费变为占有而非共享、对抗而非融合的领域。

流动性。即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是一个社会流动的过程。社会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动态化。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是不断变化的,来自于地位象征的消费品味会沿着社会金字塔阶梯不断地“下滴”。在地位、金钱上占上风的阶级的消费模式成为社会消费的“发光体”楷模。另一方面,社会下层群体总想突破固定的消费文化模式严格控制的界限来改变自己的卑贱地位,“只要阶级成员有能力通过大众消费建立他们个人的文化资本的话,他们就不大会认同惯于追求经济利益的作为自我意识群体的那个阶级”[4](P193)。消费文化对社会流动的动力源泉来自于:(1)大众消费文化的生产——建立在大众生产之上的规模经济(流水作业、产品批量生产)创造了更为便宜的物品和服务,以至于廉价生产的物品和服务也能代表购买者比较优越的地位,即使他的阶级地位实际上并未改变;(2)市场化消费的流行——意味着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显示自己高位身份的任何东西,尽管购买者实际上社会地位很低。“在当今社会,大多数文化客体,从汽车那样的物质客体到立体声音响到诸如教育和社交这样的‘人类资本’,都可以在市场上获得”。[4](P249),于是消费文化受有钱购买它们的个人或群体的塑造,从而使得阶层的边界变得模糊而不稳定;(3)消费中教育的普及——它提供消费的个人文化资本,为实践高层群体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由此可见,消费文化的社会流动特征,能够打破已经存在的区隔等级的平衡,割断原有地位群体生活的连续性,以重新建立起不同层级生活方式的差距,维护连续性的社会层级结构和平衡。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十分关注的课题。当今社会已进入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地位象征符号,因此,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本文既概述了社会分层研究中消费文化视角的基本思路和一些重要成果,也突出了该视角与一般社会分层理论的不同。我们试图将消费文化作为分层社会中的一种分析路径,来说明不同的社会分层维度在现实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相互交织。这同时表明,不存在一种固定的社会分层模式。

标签:;  ;  ;  ;  ;  ;  ;  ;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社会分层_社会分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