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素质研究_能力素质论文

高层次人才素质研究_能力素质论文

高层次人才素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层次论文,素质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其实,大学教育也有一个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尤其是本科教育,这种转轨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本科教育已向素质教育趋近,专业教育开始延伸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早在十几年前,美国就有一些教育家提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当有一种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有较高素养的人。大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象征,亦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反映。

那么什么是“素质”呢?有两种界定:一种解释为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器官及大脑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又叫遗传素质,或天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三要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另一种解释认为素质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人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身体、心理等。我们现在讲的素质,主要指后面这种素质。

就学校而言,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问题,其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而培养目标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故人才素质要求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者、管理者都应重视并研究的问题。没有对人才素质问题的认真研究,就无法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培养目标。

根据讨论问题的需要,这里我们把高层次人才界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当然,关于人才的这个界定确有偏颇,但以接受教育的程度来界定人才也不失为一种最简单直观的办法。大学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己任,故其培养目标也包含了对所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涵盖在如下三方面: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外语及计算机等工具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此为大学培养人才的一般性要求。由于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作为传播高等教育的大学是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教育机构,故大学应当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自然要对培养目标发生影响并使其具有相对不变性。然而,教育具有的另一特性是其发展性,即教育是不能一味重复过去的,尤其是与时代脉搏密切相合的大学教育更不能简单地复制过去。古人曰:时移治不易者则乱。鉴此古训可以说:时移教不变者则退。我们正处在一个时空发生巨变的时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对我们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的素质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明确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有必要对业已变化的时代特征有所认识。

(一)冷战的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抢占21世纪的经济、科技制高点,并借此占有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席,全球的竞争日益加剧。然而这种竞争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的是,它以合作为前提。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从50年代末的一种理论观点已经上升为冷战结束后的战略行为,民族经济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一国、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日益取决于他国、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联合国提出了“消除以不平等、控制、依附、狭隘私利和支离破碎为特征的国际经济制度,用一种建立在公平、教育平等、相互依存、互利和国家之间合作之上的秩序取而代之”的新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国际经济关系中超国家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譬如,不少国家为缓和国内供求矛盾求助于世界市场;为缩小储蓄与投资差额而求助于国际间资金流动;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贸易而求助于海外直接投资;为有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过剩生产力,发展中国家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密切关系,从而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规模;而发达国家为扩张经济的需要,亦加强了国际投资和海外生产及产品出口。以区域为核心的经济集团化及以国家类别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协调也得到了加强。如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泛太平洋地区经济圈的形成,西方7国及发展中77国集团、东盟等, 竞争和合作成了国际关系事务中的重心。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我们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挑战。日本较早就提出了“国际人”的人才培养要求,美国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知识和国际经验的人才要求。

(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亦带来了社会的危害。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政治昌明的影响力,成为主宰世界的不可替代的力量。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带来了知识领域的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大量新知识的产生导致了信息社会的到来。其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工业结构调整、改造的渗透,使经济的竞争演化为高科技的竞争,从而使高科技产业得到极大发展,而这一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对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亦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再就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信息处理的电脑化社会,而生产的电脑化、管理的电脑化、社会服务的电脑化、个人的电脑化,则彻底改变了人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学习方式。然而,问题是随着科学技术改造自然、造福社会能力的增强,其破坏自然、危害社会的能力也随之增加,在我们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把人类社会推上一个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使我们具有力量改造、控制、战胜、利用自然而自豪之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科学技术无限制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难以控制和战胜的直接危及到人类未来的新的隐患和灾害,这使人们受科学技术发展所鼓舞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有不少学者和年轻人走向相反的认识:“技术可以导致倒退!可以使资源枯竭、城市人满为患、军备竞争无休无止,直到一切灾难降临人间。”也有人说:“这个世界不是毁在几个不懂法的流氓手里,而是要毁在科学家手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苟同这一偏颇的态度,但是上述议论也非危言耸听,日本地铁毒气事件的技术制造者们不就是掌握了高技术的博士、工程师们吗?因此,现代人确实要对自己所处的危害形势及如何正确对待高科技进行深刻的反省,从而使科学技术能向真正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按道德的规范和规则发展,任何超出伦理和法律范围的科学技术都可能给世界带来危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对高层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出必需的要求。

(三)文化时代的到来。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崭新时代——文化时代。这一时代有如下特点:(1)知识已渗透到政治、 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在中心的位置;(2)知识制约并决定了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 结构和水平,并且成为一种产业;(3)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 成为能影响财富、政治权力的最重要权力的来源。我们看到,二战以来社会所有最大的变革都是知识革命带来的结果,知识在指导整个社会发展中从未像今天这样处在如此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据政治学的观点,影响社会和组织运行的基本要素是权力。正是权力的存在,才保证了社会按某种规范运行并保持应有的秩序。一个完整的权力系统由政治权力、财富权力和知识权力构成,在不同的时代这些权力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进入文化时代以来,现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政府系统,涉及的问题都越来越复杂,在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以及政治决策管理的行为中,如果没有知识的介入,财富力和政治力不仅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支配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这些系统发展的停滞甚至危及它们的存在。就财富而言,由于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许多大公司开始致力于将生产、流通和分配实现跨国界的一体化。它们不仅兼并外国企业,从世界各地吸收知识和科技人才,同时也努力开辟新的资本来源。跨国界投资活动的愈加频繁,很可能导致托夫勒所指出的使中央银行和个别国家失去很大权力,削弱国家主权并且可能发生全球性金融震颤的新危险。金融业的全球化,也使得各国都面临着可能导致它们权力失控的危险。解决这些由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财富转移等问题,只有依赖知识系统,别无选择。早在几十年前,经济学者舒尔茨·邓尼森等用计量经济的方法,算出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正比关系。30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科学报告》中作出了异曲同工的结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1]。尤其是在21世纪, 通往经济繁荣和高质量权力的道路,将不再是原材料和人类体力的简单开发,而是人类脑力的充分利用。现实情况是:在文化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权力不仅支配着财富力、政治力的行使方向,而且也支配了财富力和政治力的质量。

面对世界的时空巨变及变化提出的诸多挑战和要求,世界各国无不关注这样的问题:21世纪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大学应当培养怎样的高层次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的健康发展?于是就产生了种种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归纳起来可概括如下:

(一)强调合作。面对竞争合作的日益加强,日本提出:“为培养具有国际社会生活能力的日本人,应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美国一个由33位大学校长和权威人士组成的迎接挑战委员会在一份致美国总统的建议书中指出,美国进入下世纪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一个愈来愈彼此依存的世界里维护永久的和平和社会安定。”为使青年大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该委员会建议政府:1.支持并加强国际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以传授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外国知识和文化;2.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互换;3.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4.帮助美国高校与外国高校开展教育与科研的合作交流。1994年4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它分析在未来社会,“一切为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不能作为调节物质进步和社会平等的理论方法,也不再能成为平衡和改善人类生活条件与保持自然财富两者矛盾的最佳手段。报告提出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它们是: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所谓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强调教育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人合作,和谐相处。这种共同生活包括国际间的共同生活。

(二)强调关心。强调关心即强调对社会、对他人、对世界的责任。本世纪中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学会生存”作为全球教育的主题,其依据是世界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导致的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高要求对个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到本世纪末,来自经济、生态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挑战,比任何时候都危及着人类的未来。譬如来自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国际社会就认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不少生态问题都可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水资源污染及其短缺、耕地减少、森林植被的毁坏、世界人口的剧增等,都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探讨我们以往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正是出于此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的主题。会议认为:学校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即要“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它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学会关心”教育目标的提出,说明我们的教育又回到了对“做人的教育”的重视。事实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国家、个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大学及个人都日益重视追求功利色彩更浓的技术化倾向,大学过分强调工具性作用,同时也更重视对人的工具性价值的培养和训练。对“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积和技能的提高”[2]这一教育真谛日益淡忘, 伴随着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出现,高等教育的非教养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早就有人批评大学只教学生如何制造炸弹或建造教堂,但不教他们对制造炸弹或建造教堂二者应当怎样选择,而这是极其危险的。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科技发展甚速的国家均开始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譬如,美国较早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青年一代从事生产性职业作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庄严而有目的地生活;不仅要产生新的知识,而且要为这些知识服务于崇高的目标开辟道路,要有助于造就增进公共利益的公民。这样的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在技能上做好准备,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和理解工作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而日本则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三)强调综合。作为一个高层次人才,他必须对其所处的科技背景有所认识。概括起来这一背景有如下特点:一是当代科技发展加速,变化加剧。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则是3~5年增加一倍。二是科学技术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高度综合为主、整体化为主的特点。科学家认为当代科学技术有两种形式:一是突破,二是融合。所谓突破亦是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突破原有的科学规律和科技成果,产生新兴的学科。所谓融合就是科学和技术的互补与合作。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亦指出: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第三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产品的更新周期几乎是隔20年缩短一半时间,近20年产品的生命周期均在4~8年左右。大学都应立足于发展青年人的综合能力,即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创造才能,提高各种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迁移能力,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并能统筹和驾驭不同学科的知识。就大学而言,要满足高层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的要求,主要通过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加强文理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交叉课程的训练等手段。因为,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具体决定了人的知识、能力结构。

最后,我们来具体讨论高层次人才应有的素质,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应有目标及跨世纪对高层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我以为高层次人才的素质似乎可概括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政治素质、工具性技能素质等四大方面。

(一)专业素质。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之一,除去专业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就不成为高等教育。故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他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本领。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之一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专业素质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造诣;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3.专业管理能力。关于专业管理能力,这是以往我们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弱项,我们过分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而甚少关心他们管理能力的提高。事实上,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并不止于专业能力,他们实际承担的工作都含有专业管理的内容。尤其是工程技术类人才及科学研究人才,他们的工作早已超出了个体劳动的时代,表现了强烈的群体合作的特点。茅以升先生早年提出的工程教育人才观就十分强调对学生经济思想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他说:“工程之最大目的,为促进生产。故学生之经济思想,效率观念,应先为培植。”[3] “效率为工程师最重要观念,同一工程,同一工效,其消耗精神、时间、财力最少者,斯为上乘。”[4]此外, 他还指出:由于“工程管理中之最大困难,即人员之进退调遣及其发生之影响”[5],因此, 工科大学生对该问题要有研究和准备,以便担任工程师后能够做到“明于知己”,“明白环境”,“知人善用”,提高管理绩效。现在看来,不仅是工程师包括其他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面对的工作绝非只是解决纯技术问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无不涉及到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人才培养的题中之义。4.专业融合能力。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合,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他们的专业创造能力。5.专业自学能力。科学技术改造、创造、发展的速度已到了惊人的程度,过去几代人的劳动才能完成的革命,今天只要一代人,甚至10年或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由此导致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而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职业能力要求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的一次职前受教育终身享受的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终身教育从一种教育思潮成为了一种必行的教育模式。终身教育的重要思想是:一个人一生中任何阶段学习的告一段落都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只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这种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活动,应当贯穿在人整个生命进程中的各个阶段。实施终身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提高型教育即重返学校或承担教育职能的机构进修深造,二是自我教育。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主要采取自我教育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就现代社会的要求而言,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决没有发展提高的后续力。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提出了“学会学习”的要求,“学会学习”之概念要求每个受教育的人都必须知道从哪里很快、很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6.对专业的敬业精神。巩固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敬业精神这已是我们大学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市场经济确实为人才的个人选择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但这并不等于鼓励专业人才随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去用非所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任何轻易的专业放弃都是对教育资源及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为减少类似的损失,必须强调高层次人才的敬业精神。

(二)人文素质。我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没有科学传播的教育只是培养信仰而不是教育,同样,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只是传授知识也不是教育。这两者是人才培养中绝不可分割的。专业教育仅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未来生活的一方面基础,另一方面基础就是非专业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养成。前面我们已经界定,本质上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人做人”。台湾淡江大学干脆以“功在做人”作为自己的校训。事实上,只有人文素质高的人,才会思考人类社会、自然、他人、自身的问题,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真谛。人文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文教育的作用,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正是人文教育告诉了人们: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追求应捍卫,什么应摒弃?人文教育使人们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祖国,了解了人类,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也才可能更关心整个世界、人类、社会……

概括起来,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质应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史、伦理学等。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在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批评大陆教育有缺陷,说我们的留学生懂abc,懂xyz,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了解《大学》、《中庸》,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如何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而去为它服务为它献身呢?如此言辞确让人振聋发聩。北师大有位书记在一次人文讲座中,有学生问读《红楼梦》有什么用?他答曰:“不读《红楼梦》的人,不读唐诗宋词的人,文学素养特别差的人,他就脱不了俗。”好书会对你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是进入灵魂层面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并不是功利性的,它主要起神示、陶冶性的潜在作用。譬如,音乐、艺术有什么作用?它可以增加学生的美学素养,培养青年人热爱生活的情趣,并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计划,它并不是从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向来找50年代美苏空间技术的差距,而是从艺术素质的落后来考察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原因。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完全不同,而“零点项目”的研究者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绝对,两种思想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是相互弥补、互相促进的。事实上,我们有许多信手拈来的不少大科学家都有很高的艺术、文学造诣的例子。正因此,爱因斯坦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李政道则从80年代开始,每年回国两次积极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钱学森的观点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有美学。

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对人类问题有责任感的人,才会有爱祖国之深情,爱人民之虔心,爱社会之善举,爱家园之真切,爱自己之自尊。据说1988年有近2/3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高科技发展到需要人的理智去驾驭时,人们知道东方文明智慧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即爱这个社会、爱自己的民族、爱我们的地球。

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人格养成的事业,人格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古训道:有德不敌。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这也是文化时代提出的要求。另外,健康的心态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培养的大学生素质。许多大中学生的心理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不容乐观,20%强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的产生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浙江大学新任校长潘云鹤教授上任之初就提出了人才培养的KAQ模式,K为知识,A为能力,Q为素质即人格和心理。他尤其强调Q 的培养。为此,他特别提到一个美籍华人的观点: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成绩中等即可,而素质一定要好。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复杂和高速变化,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知识,而更取决于非智力系统。现代不少年轻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一失恋就自杀,这样的人才智再高,但终不是正常的人。美国心理学家最近提出:影响人快乐和成功的关键是与生活各层面息息相关的情绪智商。这种智商由如下五部分组成:1.了解自己的情绪:即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2.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3.激励自己:能整顿情绪,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加注意力和创造力;4.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应对别人的情绪。

(三)政治素质。教育既有生产力属性又有上层建筑的属性,而后者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其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高级专门人才,即其培养的人才具有不同于其它社会制度所培养人才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德育的作用,因此,德育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政治素质主要涵盖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是一个人所持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等,是决定一个人的政治行为选择的观念形态。社会主义大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奠定他们科学认识的基础,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近年来党中央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这个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其实,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也必须讲政治,因为,文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知识已成为权力,掌握现代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对社会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能否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得更好,不仅取决于现有的高层次人才,更取决于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利益。”[6]因此,我们讲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树立某种政治观, 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政治观外化为指导自己社会实践,积极为祖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自觉行动。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的思想、行动均受世界观影响并由其决定。故大学培养青年政治素质的另一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从而保证他们产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正确行为。形成这一政治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教育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教育他们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他们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在认识方法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人生观是以政治观、世界观为基础的,在人生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大学生的这一政治素质,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崇高意义就是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的价值就是充分释放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生的幸福和责任就是为人民为他人服务。

(四)工具性知识及其运用:主要是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的能力素质,这是未来高层次人才必不可少的两项最基本的工具运用能力。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论述。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科学报告》,转引自1994年4月1 日《中国科学报》。

[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3月版,第3~4页。

[3][4]茅以升《工程教育之研究》,见《茅以升选集》,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第389页,第51页。

[5] 转引自眭依凡《“习而学的工程教育——茅以升的工程教育观》,见《现代大教育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397页,第398页。

[6]江泽民《关于讲政治》,见1996年7月1日《中国教育报》。

标签:;  ;  ;  ;  ;  

高层次人才素质研究_能力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